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是知也 (知: ) ⑵不耻下问 (耻: )
⑶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 ) ⑷默而识之 (识: )
2、翻译文言语句。(2分)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理解填空。(3分)
⑴“是以谓之‘文’也”一句中“是”具体指代的内容是: 。
⑵根据上面所选第4则语录,写出一个四字成语:
⑶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③“默而识之” 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5句中,谈论学习方法的是第( )句。
4、上面所选第1则语录,讲的是对待事物的态度。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古训,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简述理由。(1分)
答:
。
[d831aff13f463a08.jpg]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 ,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
12、把原文中空缺的句子补上。(2分)
1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1)论语( )(2)人不知而不愠( )(3)罔( ) (4)殆( )
14、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3分)
(1)不亦说乎( )A.说话 B.高兴 C.话语
(2)人不知而不愠( )A.怨恨 B.烦恼 C.熟识
(3)温故而知新( )A.原因 B.旧的 C.事故
15、解释下面的句子。(4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答:
16、根据提示填空。(3分)
(1) 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的句子是:
(2) 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
(3) 论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其不善者而改之。(错一个字扣0.5分,扣完为止)
13、lún、yùn、wǎng、dài(此题每空0.5分)
14、(1)B(2)A(3)B(每个1分)
15、(1)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的危险。(意思对就行)(2)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意思对就行,但必须保留反问语气)
16、(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每题1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4、解释下列词语。(2分)
愠:: 识::
诲:: 厌::
25、翻译下列句子。(3分)
(1)温故而知新: 。
(2)不耻下问: 。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26、按要求从选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各一句)(2分)
(1)关于学习态度: 。
(2)关于学习方法: 。
27、用课文原句回答:(2分)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辩正关系的句子是哪句?
答:
(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
答:
28、课文中有些话已凝结为成语,试着写出你印象最深的两三个成语。(1分)
答:
22、愠:怨恨,心里不满。识:记,记住。诲:诱导,教导。厌:满足。
23、(1)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2)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看作耻辱的事。
(3)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24、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或,学而不厌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等
25、(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不耻下问 温故知新 学而不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14分)
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8.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备由是诣亮诣太守说如此B.欲信大义于天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将军既帝室之胄无丝竹之乱耳D.信义著于四海 皆以美于徐公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10. 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
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4分)
11.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 主编的《 》一书。(2分)
8.(3分)A
9.(5分)(1)可是(我)智短谋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猖蹶”1分。)
(2)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译出大意1分,关键字“殆”1分。)
10.(4分)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2分)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2分)
11.(2分)司马光 《资治通鉴》(出现错别字不给分)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4.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B. 俟其欣悦 俟:等待
C. 色愈恭,礼愈至 至:周到 D. 腰白玉之环 腰:腰间
5.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不知木兰是女郎
B.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C. 无从致书以观 以君为长者
D. 当余之从师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6.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B. 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统领全文,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就是“嗜学 ”与“家贫”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C. 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他遇到了学识渊博、要求严格的好老师。
D. 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7.将第Ⅰ卷文言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分)
译文: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分)
译文:
4.(D)
5.(D)
6.(C)
7. (1)译文:(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译文:因为(我)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9.文章中的“臣”、“先帝”、“陛下”分别指 、 、 (人名)(3分)
10.翻译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3分)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1.对上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自述身份、籍贯和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追述先帝“三顾草庐”的知遇之恩,强调“亲贤臣”就该亲近自己这样的贤臣。
B.“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是“倾覆”的具体化,也是对全文开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照应。
C. 第②段“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这里的“大事”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出师表》中最能表达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中“老臣心”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诸葛亮 刘备 刘禅
10.(先帝)三次到草庐拜访我,向我征询当时天下的大事。
11. A
比较阅读甲、乙两篇作品,完成7—11题。(13分)
观沧海 曹操
【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乙】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山岛竦峙(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4)遂许先帝以驱驰( )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9.甲诗与乙文两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不相同: (2分)
甲诗 (用自己的话概括)
乙文 (用原文语句回答)
10.关于甲、乙两篇作品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甲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由眼前海上的景色联想到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意境开阔。
B.乙文第①段情深辞切,郑重告诫后主借古鉴今,广开言路。
C.甲诗中“水何澹澹”与“洪波涌起”分别写出了大海在微风下水波动荡的样子和大风鼓动时波澜壮阔的气势。
D.乙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的内容是三顾茅庐的故事,意在追叙先帝知遇之恩,从而启发后主励精图治。
11.甲诗语言雄浑苍劲,乙文语言则质朴恳切。请任选一篇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这篇作品是如何体现这种风格的: (3分)
7.(1)耸立 (2)身份低微,出身低下 (3)拜访 (4)奔走效劳 (共4分,各1分)
8.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2分)
9.甲诗表现了诗人曹操开阔的胸怀和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1分)
乙文: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分)
10.B(2分)
11.示例1:甲诗通过描写秋天的山水景物,如抓住“山岛”的“竦峙”、“树木”的“丛生”、“沧海”的“涌起”等景物的特点来展现其雄浑苍劲的风格。
示例2:乙文在议论中融于叙事和抒情,如反复提到“先帝”,情感真挚,叙述时回忆往事,情感动人,形成了语言质朴,恳切的风格。(点明表达方式1分,结合具体内容2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高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不敢稍逾约( ) (2)益慕圣贤之道( )
(3)四支僵劲不能动( )(4)腰白玉之环 ( )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8.你从作者身上得到哪些启示?(2分)
16.(1)超过(2)更(3)通“肢”,肢体(4)腰佩
17.(1 )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读,我也因此能够博览群书。(2)因为我心中有足够我快乐的,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我的同学。
18.学习要善于克服困难;学习要勤奋努力;学习要虚心,不懂就问……(写出两点给满分)
《后出师表》选段(8分)
夫难平①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②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③,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注释:①平,通“评”,评判,判断。②拊,拍。③蹉跌,跌交,比喻失败。)
21.写出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例句: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A.夫难平者,事也。B.必先苦其心志
C.所以动心忍性D.曾益其所不能
2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②手,谓天下已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中哪句话与《出师表》中“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一句所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依据选文以及你对诸葛亮的了解,请简要的评说一下诸葛亮其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C22.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2分) 23.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分) 24.能围绕“忠心耿耿、勤勤恳恳、足智多谋、高瞻远瞩”等来评说即可。(2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9—22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媵人持汤沃灌(热水) B.腰白玉之环(腰间)
C.邴原少孤(丧父变成孤儿) D.凡得学者(能够)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烨然若神人 师恻然曰
B.足肤皲裂而不知 过书舍而泣
C.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一冬之间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一则羡其不孤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22.我们可以分别从甲文和乙文中学到什么?(4分)
19、B 20、AC
21、(1)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喝的不如别人。(2分)
(2)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免费教你,不收学费。(2分)
22、甲文:不畏艰难、专注苦读的精神。(2分)
乙文:贫不丧志、立志求学和学习上勤奋努力的精神。(2分)
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什么哭泣?”邴原说:“孤单的人容易悲哀,贫穷的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如果想要读书是可以的。”邴原说:“我没有钱。”老师说:“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免费教你,不收学费。”邴原于是就进了学堂(读书)。一个冬天,就熟读了《孝经》和《论语》。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