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选自《出师表》)
(乙)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选自《隆中对》)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2)庶竭驽钝 驽:
(3)至于斟酌损益 益:
(4)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2)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
17.乙文中先主说“欲信大义于天下”具体指的是: 、 、 。(请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3分)
18从甲文作者回忆的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4分)
15 (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 劣马,走不快的马 (3)兴办,增加 (4)通“伸”,伸张 (4分)
16 (1) 只希望在乱世里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2分)
(2)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2分)
17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3分)
18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效忠(报答)刘备父子之情。 (4分)
阅读《<论语>十则》,回答问题。(10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文中的“子”是指 时期的孔子。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是 家学派的创始人。(2分)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不亦说乎( )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3)思而不学则殆( ) (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6.文中向我们介绍了许多种学习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对你最有用?请结合学习实际来谈。(2分)
7.孔子认为朋友分为两类,一类是利交,一类是义往。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简要谈谈。(2分)
8.如果让你从文中选择一句话做为你的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句?为什么?(2分)
4.(2分)春秋 思想 教育 儒
5.(2分)(1)通“悦”愉快 (2)真诚、诚实 (3)有害 (4)凋谢
6.(2分)略
7.(2分)略
8.(2分)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8 给文中加点的字写上拼音:(3分)
省( ) 罔( ) 诲( )
19 请写出文中的三个成语:(3分)
20 请写出下列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意义:(3分)
说:通“ ”意思是
女:通“ ”意思是
知:通“ ”意思是
18
xǐng wǎng huì
19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20
“悦”,高兴。
“汝”,你。
“智”,聪明。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是知也 (知: ) ⑵不耻下问 (耻: )
⑶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 ) ⑷默而识之 (识: )
2、翻译文言语句。(2分)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理解填空。(3分)
⑴“是以谓之‘文’也”一句中“是”具体指代的内容是: 。
⑵根据上面所选第4则语录,写出一个四字成语:
⑶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③“默而识之” 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5句中,谈论学习方法的是第( )句。
4、上面所选第1则语录,讲的是对待事物的态度。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古训,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简述理由。(1分)
答:
。
[d831aff13f463a08.jpg]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 ,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
12、把原文中空缺的句子补上。(2分)
1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1)论语( )(2)人不知而不愠( )(3)罔( ) (4)殆( )
14、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3分)
(1)不亦说乎( )A.说话 B.高兴 C.话语
(2)人不知而不愠( )A.怨恨 B.烦恼 C.熟识
(3)温故而知新( )A.原因 B.旧的 C.事故
15、解释下面的句子。(4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答:
16、根据提示填空。(3分)
(1) 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的句子是:
(2) 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
(3) 论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其不善者而改之。(错一个字扣0.5分,扣完为止)
13、lún、yùn、wǎng、dài(此题每空0.5分)
14、(1)B(2)A(3)B(每个1分)
15、(1)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的危险。(意思对就行)(2)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意思对就行,但必须保留反问语气)
16、(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每题1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4、解释下列词语。(2分)
愠:: 识::
诲:: 厌::
25、翻译下列句子。(3分)
(1)温故而知新: 。
(2)不耻下问: 。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26、按要求从选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各一句)(2分)
(1)关于学习态度: 。
(2)关于学习方法: 。
27、用课文原句回答:(2分)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辩正关系的句子是哪句?
答:
(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
答:
28、课文中有些话已凝结为成语,试着写出你印象最深的两三个成语。(1分)
答:
22、愠:怨恨,心里不满。识:记,记住。诲:诱导,教导。厌:满足。
23、(1)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2)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看作耻辱的事。
(3)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24、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或,学而不厌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等
25、(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不耻下问 温故知新 学而不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14分)
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8.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备由是诣亮诣太守说如此B.欲信大义于天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将军既帝室之胄无丝竹之乱耳D.信义著于四海 皆以美于徐公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10. 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
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4分)
11.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 主编的《 》一书。(2分)
8.(3分)A
9.(5分)(1)可是(我)智短谋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猖蹶”1分。)
(2)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译出大意1分,关键字“殆”1分。)
10.(4分)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2分)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2分)
11.(2分)司马光 《资治通鉴》(出现错别字不给分)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4.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B. 俟其欣悦 俟:等待
C. 色愈恭,礼愈至 至:周到 D. 腰白玉之环 腰:腰间
5.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不知木兰是女郎
B.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C. 无从致书以观 以君为长者
D. 当余之从师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6.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B. 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统领全文,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就是“嗜学 ”与“家贫”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C. 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他遇到了学识渊博、要求严格的好老师。
D. 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7.将第Ⅰ卷文言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分)
译文: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分)
译文:
4.(D)
5.(D)
6.(C)
7. (1)译文:(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译文:因为(我)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9.文章中的“臣”、“先帝”、“陛下”分别指 、 、 (人名)(3分)
10.翻译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3分)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1.对上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自述身份、籍贯和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追述先帝“三顾草庐”的知遇之恩,强调“亲贤臣”就该亲近自己这样的贤臣。
B.“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是“倾覆”的具体化,也是对全文开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照应。
C. 第②段“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这里的“大事”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出师表》中最能表达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中“老臣心”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诸葛亮 刘备 刘禅
10.(先帝)三次到草庐拜访我,向我征询当时天下的大事。
11. A
比较阅读甲、乙两篇作品,完成7—11题。(13分)
观沧海 曹操
【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乙】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山岛竦峙(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4)遂许先帝以驱驰( )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9.甲诗与乙文两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不相同: (2分)
甲诗 (用自己的话概括)
乙文 (用原文语句回答)
10.关于甲、乙两篇作品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甲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由眼前海上的景色联想到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意境开阔。
B.乙文第①段情深辞切,郑重告诫后主借古鉴今,广开言路。
C.甲诗中“水何澹澹”与“洪波涌起”分别写出了大海在微风下水波动荡的样子和大风鼓动时波澜壮阔的气势。
D.乙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的内容是三顾茅庐的故事,意在追叙先帝知遇之恩,从而启发后主励精图治。
11.甲诗语言雄浑苍劲,乙文语言则质朴恳切。请任选一篇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这篇作品是如何体现这种风格的: (3分)
7.(1)耸立 (2)身份低微,出身低下 (3)拜访 (4)奔走效劳 (共4分,各1分)
8.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2分)
9.甲诗表现了诗人曹操开阔的胸怀和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1分)
乙文: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分)
10.B(2分)
11.示例1:甲诗通过描写秋天的山水景物,如抓住“山岛”的“竦峙”、“树木”的“丛生”、“沧海”的“涌起”等景物的特点来展现其雄浑苍劲的风格。
示例2:乙文在议论中融于叙事和抒情,如反复提到“先帝”,情感真挚,叙述时回忆往事,情感动人,形成了语言质朴,恳切的风格。(点明表达方式1分,结合具体内容2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