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23--25题。
罴 说
柳宗元
鹿畏貙②,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③持弓矢罂火④,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摔⑤搏⑥挽⑦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注]①罴(pí):兽名,又名马熊或人熊。②貙(chū):兽名,形状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一种虎,属猛兽。③寂寂:悄悄地。④罂(yīng)火:用瓶子装着火。罂,一种腹大口小的瓶子。⑤摔(zuó):揪住。⑥搏:搏击。⑦挽:拿来。
23.下面括号里对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2分) ( )
A.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快步行走)
B.为鹿鸣以感其类(感动)
C.伺其至,发火而射之(等候) .
D.罴之状,被发人立(通“披”)
2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译文:
25.对这则故事理解正确的一项(2分) ( )
A.人是万物之灵,只有人才是最聪明能干的。
B.一物降一物,是一条自然法则。
C.要想尽一切办法,迷惑对方,最后才能战胜对手。
D.人要立足社会,靠的是真才实学;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力量,反而会害了自己。
23.B
24.
罴的形状,披发(“能够”或“常常”)像人一样站立,(罴)非常有力而且喜欢伤害人类。
25.
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7-20题 (10分)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有顷,复诵。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曰:“此织断,能复续乎?”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9)
1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 (2)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
1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9.甲、乙两文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2分)
20.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
17.(1)常常犯错误 (1分) (2)割断(1分)
18.(1)因为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2分)
(2)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2分)
19.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炼,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2分)
20.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的道理。(3分)
说马(16分)
或蓄马,庞且峻,雄而有力,鬣①长蔽目不见物。尝游牧山中,群兽莫敢角。遇虎辄斗,斗辄终日,无胜败而退。见者告其主人,而誉其马之勇。主人曰:“壮哉马乎!然马不胜虎者,鬣蔽目也。去其鬣,马必胜矣。”遂翦而去之。
明日,尾其马之所之。果遇虎。马见虎,颠而踬②,未及三接,而马为虎所毙。主人惋惜而去。
道思其故而不得,归而告其父老。父老曰:“而亦知夫天下事,成于勇,败于怯乎?始之所以敢于斗者,以目蔽,不知其为虎,故其气猛,猛故不惧。既而知其为虎,则神怯矣。怯故馁,馁故败。天下事,成于勇,而败于怯,比比然也,独马也哉!”
[注释]①鬣:马颈上的长毛。②颠而踬:跌跌撞撞的样子。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或蓄马( ) (2)尾其马之所之( )
(3)始之所以敢于斗者( ) (4)比比然也( )
2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誉其马之勇 尾其马之所之
B.道思其故而不得 猛故不惧
C.而马为虎所毙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D.主人惋惜而去 遂翦而去之
2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3分)
道思其故而不得,归而告其父老。 _
23.联系文章分析,这匹马为什么敢和老虎斗上一整天,还能够不分胜败? __(3分)
24.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_ _(3分)
20.(1)养 (2)尾随 (3)……的原因 (4)这样
21.C
22.回家的路上想不出其中的缘故,到家后就把这件事告诉给了前辈长者
23.(1)庞且峻,雄而有力(2)鬣长蔽目不见虎,故不知其为虎,故其气猛,猛故不惧
24.天下事,成于勇,败于怯
《后出师表》选段(8分)
夫难平①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②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③,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注释:①平,通“评”,评判,判断。②拊,拍。③蹉跌,跌交,比喻失败。)
21.写出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例句: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A.夫难平者,事也。B.必先苦其心志
C.所以动心忍性D.曾益其所不能
2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②手,谓天下已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中哪句话与《出师表》中“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一句所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依据选文以及你对诸葛亮的了解,请简要的评说一下诸葛亮其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7. (1)遍及 (2)案件(各1分) 18.A(2分) 19.大国,难以预测,恐怕有埋伏啊! 20、彼竭我盈;辙乱旗靡。(2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选自《出师表》)
(乙)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选自《隆中对》)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2)庶竭驽钝 驽:
(3)至于斟酌损益 益:
(4)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2)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
17.乙文中先主说“欲信大义于天下”具体指的是: 、 、 。(请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3分)
18从甲文作者回忆的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4分)
15 (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 劣马,走不快的马 (3)兴办,增加 (4)通“伸”,伸张 (4分)
16 (1) 只希望在乱世里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2分)
(2)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2分)
17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3分)
18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效忠(报答)刘备父子之情。 (4分)
阅读《<论语>十则》,回答问题。(10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文中的“子”是指 时期的孔子。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是 家学派的创始人。(2分)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不亦说乎( )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3)思而不学则殆( ) (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6.文中向我们介绍了许多种学习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对你最有用?请结合学习实际来谈。(2分)
7.孔子认为朋友分为两类,一类是利交,一类是义往。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简要谈谈。(2分)
8.如果让你从文中选择一句话做为你的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句?为什么?(2分)
4.(2分)春秋 思想 教育 儒
5.(2分)(1)通“悦”愉快 (2)真诚、诚实 (3)有害 (4)凋谢
6.(2分)略
7.(2分)略
8.(2分)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8 给文中加点的字写上拼音:(3分)
省( ) 罔( ) 诲( )
19 请写出文中的三个成语:(3分)
20 请写出下列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意义:(3分)
说:通“ ”意思是
女:通“ ”意思是
知:通“ ”意思是
18
xǐng wǎng huì
19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20
“悦”,高兴。
“汝”,你。
“智”,聪明。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是知也 (知: ) ⑵不耻下问 (耻: )
⑶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 ) ⑷默而识之 (识: )
2、翻译文言语句。(2分)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理解填空。(3分)
⑴“是以谓之‘文’也”一句中“是”具体指代的内容是: 。
⑵根据上面所选第4则语录,写出一个四字成语:
⑶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③“默而识之” 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5句中,谈论学习方法的是第( )句。
4、上面所选第1则语录,讲的是对待事物的态度。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古训,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简述理由。(1分)
答:
。
[d831aff13f463a08.jpg]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 ,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
12、把原文中空缺的句子补上。(2分)
1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1)论语( )(2)人不知而不愠( )(3)罔( ) (4)殆( )
14、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3分)
(1)不亦说乎( )A.说话 B.高兴 C.话语
(2)人不知而不愠( )A.怨恨 B.烦恼 C.熟识
(3)温故而知新( )A.原因 B.旧的 C.事故
15、解释下面的句子。(4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答:
16、根据提示填空。(3分)
(1) 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的句子是:
(2) 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
(3) 论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其不善者而改之。(错一个字扣0.5分,扣完为止)
13、lún、yùn、wǎng、dài(此题每空0.5分)
14、(1)B(2)A(3)B(每个1分)
15、(1)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的危险。(意思对就行)(2)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意思对就行,但必须保留反问语气)
16、(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每题1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4、解释下列词语。(2分)
愠:: 识::
诲:: 厌::
25、翻译下列句子。(3分)
(1)温故而知新: 。
(2)不耻下问: 。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26、按要求从选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各一句)(2分)
(1)关于学习态度: 。
(2)关于学习方法: 。
27、用课文原句回答:(2分)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辩正关系的句子是哪句?
答:
(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
答:
28、课文中有些话已凝结为成语,试着写出你印象最深的两三个成语。(1分)
答:
22、愠:怨恨,心里不满。识:记,记住。诲:诱导,教导。厌:满足。
23、(1)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2)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看作耻辱的事。
(3)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24、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或,学而不厌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等
25、(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不耻下问 温故知新 学而不厌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