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1—14题。(16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出师表》
(乙)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加黑的词语。(4分)
(1)不以臣卑鄙( ) (2)庶竭驽钝( )
(3)时人异焉( ) (4)以亮有殊量( )
1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13、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甲)、(乙)中找出能体现诸葛亮这种志向思想的句子:(2分)
(甲)文:“ ”;
(乙)文:“ ;”
14、下面哪组诗句最能概括选文中(甲)的内容,试说明理由。(1+3分)
A.、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B.、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段待阖棺。 ——陆游《病起抒怀》
C.、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 )组,理由:
11、(1)身份低微,见识浅陋(或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2)希望
(3)以……为异,对……感到奇特 (4)特别的,非凡的 (4分)
12、(1)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3分)
(2)诸葛亮深感刘备有雄姿伟态,冠压众人,于是解下腰带送给刘以表达诚意,双方因此结交深厚。(3分)
1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躬耕于野,不求闻达”;(2分)
14、A组(1分),理由(3分):“三顾”句生动地概述了选文(甲)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的内容;“两朝”句更令人想起诸葛亮辅佐先主刘备、后主刘禅两朝,取建蜀汉,白帝托孤,辅佐刘禅“兴复汉室”诸事。
附译文:诸葛亮在年轻的时候就有超出众人的才能,有着英雄的气量,其身高八尺,高大俊美,当时的人认为他是奇才。汉末动乱之际,他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在乡野亲自耕种,而不想扬名于世。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是稀世少有之才,于是三次去他住的茅屋拜访他。诸葛亮深感刘备有雄姿伟态,冠压众人,于是解下腰带送给刘以表达诚意,双方因此结交深厚。等到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拿整个荆州献降,刘备失去依靠,士兵又少,没有立身之地。当时诸葛亮二十七岁,借机献上妙计,亲自出使孙权,到吴国都会求援。孙权既素来佩服刘备,又看到刘派来的诸葛亮儒雅奇伟,而对他十分敬重,当即派遣三万士兵去援助刘备。刘备有了这三万士兵,便和魏武帝展开交战,大败曹军,乘胜追击,平定了整个江南。后来刘备又向西攻取了益州。益州平定后,(刘备)任用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以后,(又)任命诸葛亮做丞相,总管尚书事务。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第12~14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援疑质理 援: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翻译:
(2)略无慕艳意 翻译:
14.作者“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答:
12.答案:①引、提出 ②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评分标准:共2分。共2个小题,每小题1分。
13.答案:①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②毫无羡慕的意思。
评分标准:共4分。每小题2分。
14.答案:(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评分标准:2分。答“益慕圣贤之道”扣1分。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第12—14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录毕,走送之 走: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翻译:
(2)俯身倾耳以请 翻译:
14.作者对同舍生优越的条件“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答:
12.答案:(1)跑 (2)通“披”,穿。
(共2分。共2道小题,每小题1分)
13.答案:(1)因此,人们大多把书借给我。
(2)低下身子,侧着耳朵(去)请教。
(共4分。每句2分,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4.答案:(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共2分。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23--25题。
罴 说
柳宗元
鹿畏貙②,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③持弓矢罂火④,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摔⑤搏⑥挽⑦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注]①罴(pí):兽名,又名马熊或人熊。②貙(chū):兽名,形状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一种虎,属猛兽。③寂寂:悄悄地。④罂(yīng)火:用瓶子装着火。罂,一种腹大口小的瓶子。⑤摔(zuó):揪住。⑥搏:搏击。⑦挽:拿来。
23.下面括号里对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2分) ( )
A.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快步行走)
B.为鹿鸣以感其类(感动)
C.伺其至,发火而射之(等候) .
D.罴之状,被发人立(通“披”)
2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译文:
25.对这则故事理解正确的一项(2分) ( )
A.人是万物之灵,只有人才是最聪明能干的。
B.一物降一物,是一条自然法则。
C.要想尽一切办法,迷惑对方,最后才能战胜对手。
D.人要立足社会,靠的是真才实学;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力量,反而会害了自己。
23.B
24.
罴的形状,披发(“能够”或“常常”)像人一样站立,(罴)非常有力而且喜欢伤害人类。
25.
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7-20题 (10分)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有顷,复诵。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曰:“此织断,能复续乎?”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9)
1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 (2)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
1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9.甲、乙两文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2分)
20.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
17.(1)常常犯错误 (1分) (2)割断(1分)
18.(1)因为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2分)
(2)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2分)
19.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炼,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2分)
20.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的道理。(3分)
说马(16分)
或蓄马,庞且峻,雄而有力,鬣①长蔽目不见物。尝游牧山中,群兽莫敢角。遇虎辄斗,斗辄终日,无胜败而退。见者告其主人,而誉其马之勇。主人曰:“壮哉马乎!然马不胜虎者,鬣蔽目也。去其鬣,马必胜矣。”遂翦而去之。
明日,尾其马之所之。果遇虎。马见虎,颠而踬②,未及三接,而马为虎所毙。主人惋惜而去。
道思其故而不得,归而告其父老。父老曰:“而亦知夫天下事,成于勇,败于怯乎?始之所以敢于斗者,以目蔽,不知其为虎,故其气猛,猛故不惧。既而知其为虎,则神怯矣。怯故馁,馁故败。天下事,成于勇,而败于怯,比比然也,独马也哉!”
[注释]①鬣:马颈上的长毛。②颠而踬:跌跌撞撞的样子。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或蓄马( ) (2)尾其马之所之( )
(3)始之所以敢于斗者( ) (4)比比然也( )
2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誉其马之勇 尾其马之所之
B.道思其故而不得 猛故不惧
C.而马为虎所毙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D.主人惋惜而去 遂翦而去之
2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3分)
道思其故而不得,归而告其父老。 _
23.联系文章分析,这匹马为什么敢和老虎斗上一整天,还能够不分胜败? __(3分)
24.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_ _(3分)
20.(1)养 (2)尾随 (3)……的原因 (4)这样
21.C
22.回家的路上想不出其中的缘故,到家后就把这件事告诉给了前辈长者
23.(1)庞且峻,雄而有力(2)鬣长蔽目不见虎,故不知其为虎,故其气猛,猛故不惧
24.天下事,成于勇,败于怯
《后出师表》选段(8分)
夫难平①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②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③,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注释:①平,通“评”,评判,判断。②拊,拍。③蹉跌,跌交,比喻失败。)
21.写出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例句: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A.夫难平者,事也。B.必先苦其心志
C.所以动心忍性D.曾益其所不能
2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②手,谓天下已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中哪句话与《出师表》中“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一句所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依据选文以及你对诸葛亮的了解,请简要的评说一下诸葛亮其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7. (1)遍及 (2)案件(各1分) 18.A(2分) 19.大国,难以预测,恐怕有埋伏啊! 20、彼竭我盈;辙乱旗靡。(2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选自《出师表》)
(乙)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选自《隆中对》)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2)庶竭驽钝 驽:
(3)至于斟酌损益 益:
(4)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2)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
17.乙文中先主说“欲信大义于天下”具体指的是: 、 、 。(请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3分)
18从甲文作者回忆的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4分)
15 (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 劣马,走不快的马 (3)兴办,增加 (4)通“伸”,伸张 (4分)
16 (1) 只希望在乱世里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2分)
(2)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2分)
17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3分)
18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效忠(报答)刘备父子之情。 (4分)
阅读《<论语>十则》,回答问题。(10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文中的“子”是指 时期的孔子。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是 家学派的创始人。(2分)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不亦说乎( )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3)思而不学则殆( ) (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6.文中向我们介绍了许多种学习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对你最有用?请结合学习实际来谈。(2分)
7.孔子认为朋友分为两类,一类是利交,一类是义往。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简要谈谈。(2分)
8.如果让你从文中选择一句话做为你的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句?为什么?(2分)
4.(2分)春秋 思想 教育 儒
5.(2分)(1)通“悦”愉快 (2)真诚、诚实 (3)有害 (4)凋谢
6.(2分)略
7.(2分)略
8.(2分)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8 给文中加点的字写上拼音:(3分)
省( ) 罔( ) 诲( )
19 请写出文中的三个成语:(3分)
20 请写出下列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意义:(3分)
说:通“ ”意思是
女:通“ ”意思是
知:通“ ”意思是
18
xǐng wǎng huì
19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20
“悦”,高兴。
“汝”,你。
“智”,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