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第题。(5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 ①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2分)

①(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或: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3分)

②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2分,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5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分)

故不为得也。

(2)翻译下面句子。(2分)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贤者”与其他人的不同在于什么?(2分)

(1)(2)略]

(3)贤者没有丧失“舍生取义”之心。(2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2、解释加点的字:(4分)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故有所不辟也

为身死而不受 ④万钟于我何加

1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14、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再补充—个类似的论据。(2分)

答:

15、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2分)

答:

12、①假如、假使  ②祸患、灾难  ③通“向”从前  ④有什么益处

( 评分:每题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3、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 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

14、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 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

1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评分:3分。)

阅读课内文言文,做文后各题。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此贞良死节之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本段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建议是: 阅读选段,你感受到此文的语言风格是: (2分)

(1)①身份低微,见识短浅②全、都(每小题1分,共2分)

(2)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承担了重任,在危机患难期间接受命令。(1分)

(3)亲贤远佞。叙议结合,言辞恳切,语出肺腑,朴素感人。(2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回答文后问题。(15分)

【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与:同“为”,替的意思。

③尔也:而已。 ④圹:原野。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

寡助之 亲戚

所恶勿施尔也 兽之

7、【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解释。(3分)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情 B.我日始出时去人近

C.夫老者之智 D.属予作文记之

9.【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1分)【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文说“得道多助”, 【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极点    通叛,背叛   所厌恶的东西(事物)   跑

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君子要么不打战,战就一定能取得胜得

8、BC

9、民之归仁也,犹水就下,兽之走圹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0、不一样。甲文所说“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7-10题。(15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成,水大至,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土寇:土匪。 ③角:战斗。 ④洫(xù):沟渠。 ⑤甫:刚。

7.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余幼时即学 嗜: (2)送之 走:

(3)自谓可兵十万 将: (4)有土寇 会:

8.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

9.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借书和 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打仗失败和 。(2分)

10.读文品人:(5分)

(1)说说乙文中的刘羽冲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2)宋濂通过学习成为有学问的人,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两人的读书经历给你什么启发?(3分)

7. (1)特别爱好(或“喜欢”、“爱好”)  (2)跑 

(3)率领(或“带领”)                 (4)适逢,正赶上

(评分说明:每小题1分,共4分)

8. (1)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关键词:以是   以  因   遍观  )

(2)(他)常常独自在庭院(台阶)散步,说:“古人难道在欺骗我吗(或古人怎么能欺骗我呢)?”   (关键词:恒  步  岂  和省略句  每一点0.5分 )

(评分说明:每小题2分,共4分)

9.抄书    治水失败

10、(1)示例:刘羽冲是一个喜欢读书但做事不切实际的人。他虽然潜心研读古代的兵书和水利书,但不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之中,结果屡遭失败,抑郁而死。

(2)言之成理即可

【古典文学】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28—32题。(共12分)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28、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加冠 若不出户B.故余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请 夫孔子之圣,D.慕圣贤之道 曾其所不能

2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A.遇其叱咄 ( )B.不幸而在穷僻之 ( )

C.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 )D.若既不出( )

3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3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2分)
共同之处是:
不同之处是:
32、有副对联,下联是:业有不精 德有不成 只因养尊处优。请你根据《送东阳马升序》做出上联。(2分)上联是:

28、B29、有时、地方、苦于、大门  30、(1)曾经赶到百里之外,跟从同乡的前辈有识之士,拿着书本虚心请教。(2)人研究学问,不一天天进步就会一天天落后。31、相同点:都告诉人们读书要虚心求教。不同点:甲文叙述了虚心求教别人之艰难;乙文讲述了与别人共同讨论的必要。32、名闻天下 文称四海 缘于心无旁骛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选自《宋史·杨时传》)

【注释】①属:撰写。②进士第:考取进士,又叫进士及第。③翕然:形容一致,翕,也可以讲聚集。④南:意思是向南。⑤瞑坐:闭着眼睛坐着。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2分,任选4个作答)

⑴ 无从致书以观( ) ⑵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⑶ 而以赴告同学者( ) ⑷ 颐既觉( )

⑸ 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⑵ 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19.选出下列对两文有关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2分)--------------------- 【 】

A.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C.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D.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20.两文都写到了天气的寒冷,但是它们的写作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

【甲】文:写天气寒冷的句子是“ ”,

其写作目的是

【乙】文:写天气寒冷的句子是“ ”,

其写作目的是

17.(1)买到书籍。(2)请教。(3)书信。(4)已醒,睡醒后。(5)拜(他)为师。(2分。答对两个给1分。)

18.(1) 因此别人大多把书借我,我因而能看遍所有的书。(2) 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4分。一句2分,意对即可)

19.C. (2分。)

20.【甲】: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目的是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乙】:句子是“则门外雪一尺矣”,目的是突出杨时对老师的恭敬、诚恳。(4分。意对即可)

【译文】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年稍大一点既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醒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然后完成18——21题。(10分)

(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札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蝉灰丝时蒙卷轴。

选自袁枚(黄生借书说》

注:①通籍:做官。②落落:形容多而连续不断的堆积。③素蝉(yín):指书里的蠹虫。④灰丝:指灰尘和虫丝。

18.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①每借于藏书之家 假:

②录毕,送之: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意思。(2分)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20.文段(一)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至少说出两条)。(2分)

21.文段(—)和文段(二)的作者都写到了幼年读书的情况,从选文看相同点和不同点各

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4分)

相同点:

不同点:

18.(1)假:借。    (2)走:跑。(每空1分,共2分)

19.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回复。(得分点:“或”,“叱咄”“色”“至”)(或: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

20.①作者勤奋读书,不畏严寒,从藏书之家借书抄录,得以遍观群书。②他寻求名师指点,跑到百里之外,向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③色愈恭,礼愈至,态度谦和恭敬。(答出两点即可,共2分)

21.相同点:都很爱读书,但家境贫寒,没办法买书看;都有过借书的经历。(2分)

不同点:文段(一)写了作者能够借到书,抄录阅读,得以遍观群书,刻苦读书的状态。文段(二)写了作者很难借到书却又很想读书的心理。(2分)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9、上文作者 (朝代)的 (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愿陛下亲之信,则汉室隆,可计日而待也。

11、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作者分析形势,表达“报先帝忠陛下” 的决心

B.、第②段作者进一步建议,宫中府中应当严明赏罚。

C.、第③④段作者向后主推荐文武人才,希望重用他们。

D.、第⑤段作者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

    9.汉(三国)  诸葛亮   

    10.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可以数着日子等到(期待)了。[来(关键词:之、信、隆、计)   

    11.A(应当是广开言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