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无朋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为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禄利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选自《朋党论》)

【注】①党引:结成私党,互相拉拢;②交疏:交情疏远;③保:关心爱护。

2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24.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小人无朋”的原因,至少说两点。(2分)

23.译文:(他们)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实行的是忠诚和守信,所爱惜的是名声和气节。(错一句扣1分)

24.(1)追求功名利禄(权势、私利、金钱)(2)相互勾心斗角(3)见利忘义(4)遇到利害冲突反目成仇(答对一点1分,共2分)

阅读《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14-16题。(8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万钟于我何加焉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而山不加增 复前行,欲穷其林

C.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D. 是亦不可以已乎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3分)D

15.(3分)先前(有人)宁可死也不愿意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乡”1分)

16.(2分)人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阅读《陋室铭》,完成6--9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下而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

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是陋室,惟吾德馨

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苔痕阶绿,草色人帘青

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可以调

吴广爱人(《陈涉世家》)

7.下面哪一句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是使动用法?(2分)

A.无案犊之

B.神寒骨.悄伦幽邃(《小石潭记》)

C.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D.必先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请选择其中一个方而举例分析。(2分)

9.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2分)

6 .B 7 .C

8.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苔痕、草色的青翠,表现环境的清幽,可见陋军

不陋。

9.刘禹锡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欧阳修追求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8—11题。(18分)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耕于南阳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己爱民

仰于官

9.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先帝/不以臣卑鄙B.咨臣/以当世之事

C.提拔隐逸/以进贤良D.臣身/在外

10.下列“以”的用法不同与其他三项的是。3分( )(2分)

A.不以臣卑鄙B.以其境过清

C.不别治生以长尺寸D.以中有足乐者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12.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2分)

13.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4分

【命题意图】

考查目的: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停顿、常见实虚词的理解、对文言内容的归纳等能力。

试题的特色: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试题测试后的讲评意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参考答案】

8.①躬:亲自,亲身  ②卑鄙:出生卑微,身份低贱 ③约:克制  ④悉:全部,都  9.D10.C 11. 我将来去世的时候,不允许家人收受财物,在外有盈余的钱财,而辜负了陛下的恩德啊。 12.一心为国家着想,为主分忧,对自己没有任何私心

13.希望后主能够知人善用,励精图治;任何单位和国家只要能做到这些,就一定会强盛。

【试题来源】中学生学习报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选自《宋史·杨时传》)

【注释】①属:撰写。②进士第:考取进士,又叫进士及第。③翕然:形容一致,翕,也可以讲聚集。④南:意思是向南。⑤瞑坐:闭着眼睛坐着。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2分,任选4个作答)

⑴ 无从致书以观( ) ⑵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⑶ 而以赴告同学者( ) ⑷ 颐既觉( )

⑸ 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⑵ 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19.选出下列对两文有关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2分)--------------------- 【 】

A.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C.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D.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20.两文都写到了天气的寒冷,但是它们的写作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

【甲】文:写天气寒冷的句子是“ ”,

其写作目的是

【乙】文:写天气寒冷的句子是“ ”,

其写作目的是

17.(1)买到书籍。(2)请教。(3)书信。(4)已醒,睡醒后。(5)拜(他)为师。(2分。答对两个给1分。)

18.(1) 因此别人大多把书借我,我因而能看遍所有的书。(2) 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4分。一句2分,意对即可)

19.C. (3分。)

20.【甲】: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目的是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乙】:句子是“则门外雪一尺矣”,目的是突出杨时对老师的恭敬、诚恳。(4分。意对即可)

【译文】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年稍大一点既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醒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注释】①今:若,如果。②予子冠履:给你帽子和鞋。③一言:指一句关系到正义与不正义的话。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2分,任选4个作答)

⑴故患有所不也( ) ⑵故不为苟得也( )

⑶贤者能勿丧耳( ) ⑷予子冠履( )

⑸必不为,何故(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⑴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⑵万事莫贵于义也。

19.两文都很推崇“义”,请选出下列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3分)---- 【 】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⑤香港义工阿福在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为抢救六名被困师生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④⑤D.①②⑤

20.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请择用两文中的原句回答下面问题:(2分)

【甲】文用“ ”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乙】文用“ ”论证了“万事莫贵于义”的观点。

17.(1)躲避。(2)苟且取得。(3)不丧失罢了。(4)给你。(5)为什么。 (2分。答对两个给1分。)

18.(1)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去做接受它。(2) 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5分。第一句3分。第二句2分,意对即可)

19.C. (3分。)

20.【甲】文“舍鱼而取熊掌”;【乙】文“冠履不若手足之贵”。 (2分。)

【译文】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向某人说:‘给你鞋帽,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干不干?’这人一定不干,为什么?就因为鞋帽不如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干不干?’一定不干,为什么?就因天下不如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大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17——19题。(12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曾子①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③,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④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予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善,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刘向《说苑·立节》)【注释】①曾子:曾子,名参,孔子弟子,以孝著称。 ② 邑:封地。 ③反:同“返”。④ 奚:疑问代词,为什么。

17、解释下列短语。(4分)

(1)苟得: (2)辟患:

(3)不屑: (4)衣敝衣 :

(5)全其节: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 纵予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乙文中曾子的品性与甲文中哪句话相应?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为求生存,不择手段(苟且取得,苟且偷生)(2)躲避灾祸(3)认为不值得(4)穿着破旧的衣服 (5)使他的气节得以保全( 答对一个给1分,以此类推,答对4-5个得4分)

18、(1)丰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丰厚的俸禄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呢?(2分)

(2)即使国君赏赐我,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我怎能不为此惧怕得罪他呢?(2分)

19、甲文与之对应的句子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1分)

联系:甲文中的这句话,用反问句式强调:在金钱利益的__面前,不可丧失本心(道义),即人应该坚守道义,不为名利改变自己的气节。(1分)乙文中的曾子即使自身生活贫困,也不接受他人馈赠,而是坚守自己的气节和人格,既不为荣华富贵所动,也不肯为权贵操控。(1分)这种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会见利忘义的正直品格,正与甲文中提倡的观点一致。(1分)

阅读《立于礼》,完成7~8题。(4分)

①《论语》泰伯篇载:“子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季氏篇载:“不学礼,无以立。”尧曰篇载:“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孔子反复教导弟子以及自己的儿子孔鲤,要“学礼”“知礼”,然后“立于礼”。这里的“立”,是指在社会上立足,安身立命。

②礼是国家、社会、人生的规范,一个人除非像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那样跑进深山老林,否则必然要在一定的“礼”中生活。不学礼,不知礼,尽管可以活着,但却寸步难行。“若无礼,则手足无所错(措),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礼记.仲尼燕居》)如果有礼,那么手和脚都不知怎么放怎么动,耳和眼也不知听什么看什么,与人交进退无据,揖敬、谦让不知怎么做。礼是人立身的基石,是人在社会上的通行证。

③“礼也者,动于外者也。”(《礼记.乐记》)但礼并非硬邦邦的准则,而是以人的情惑作为在基础的,核心就是“敬”。故“立于礼”深层次的要求是由衷的尊敬。

④“立于礼”,要求衣食住行、言谈举止无一违礼,亦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篇)。时代变迁,“礼”的容不同,“立于礼”的原则却永远成立。举例来说,如今人际交往空前广泛和频繁,那么必不可少的是:“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禁”“俗”“讳”都是各地各国各家的“礼”,不问不知,何以融入? (选自《新民晚报》)

7.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观点。(2分)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文章第一段引用了《论语》中的句子,并列举了孔子教导弟子和儿子要“学礼”“知礼”的事例,强调了文章论述的重点,也暗示了全文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阐明了学礼知礼的重要性,也点明了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注重礼仪的现实意义。

C.文章第三段论述“礼”的核心是“敬”,也即真正的“礼”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敷衍,只有发自内心的“敬”才能使礼更有人情味。

D.本文依据引论——本论——结论的议论思路展开论证,主要运用例证法,使说理形象生动,语言清新流畅,富有韵味。

7.在社会上立足必须学礼知礼(2分。意思对即可。)

8.D。(共2分。文章没有明显的结论部分,主要论证方法也不是举例子,说理形象和富有韵味也不符合文章特点。)

隆中对(节选}(12分)

亮答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共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羊土,高祖因之以戍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图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刹寸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改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蒋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日:“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

(1)此天所以资将军 (2)民国富而不知存恤

(3)则命一上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4)于是与亮情好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蒋军者乎?

19。诸葛亮认为刘备可以担当“成霸业,兴汉室”重任的自身条件是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

20.刘备的一个“善”字意味深长,请写出“善”的内涵。(3分) -

17。(1)大概  (2)兴旺富裕  (3)率领、带领  (4)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18。百姓谁敢不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迎接将军您呢?(意对即可)

19。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20。“善”是对诸葛亮对策的高度评价;对诸葛亮的由衷敬佩;请诸葛亮出山的坚定决心;对兴汉事业的必胜信念。

           

阅读《出师表》,完成17—20题。

《出师表》(节选) (14分)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 此贞良死节之臣( ) (2)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

(3) 先帝不以臣卑鄙 ( ) (4) 尔来二十一年矣 ( )

18、选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对) B.愿陛下亲之信(他们)

C.恐托付不效,伤先帝之明(以致) D.此臣所以报先帝忠陛下之职分也(但是)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译文:

20、读罢选文,你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17.全、都  平民、百姓  地位低下、目光短浅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18.D 19.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20、鞠躬尽瘁、忠心耿耿。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