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20—23小题。(15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②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③数年来,颇发愤惩艾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⑤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⑥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⑦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注释】①暗疏:偷偷放任。②滑稽:巧言善辩。③比:近。④惩艾:惩戒。⑤曩时:往日。⑥寻绎:反复推求。⑦败:损害。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日再食( )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
③故虽有强记之力( ) ④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
2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译:
②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者游。
译:
22.甲乙两文都讲了读书的经验教训,甲文中能概括中心的句子是: ,乙文中作者认为损害自己学业的两个因素是: 。(3分)
23.读了以上两段文字,谈谈你受到的启发。(4分)
答:
[6d373f16fe559682.jpg]
注解:①阿:地名,即今山东阿县 ②决之:决断政事 ③廪:仓库中的粮食
1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②追者反曰 ( )
③寡助之至 ( ) ④魏闻童子治邑 ( )
20.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夫以老者之智 D.属予作文以记之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②既而君悔之,遣使追。 译文:
22.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并说说子奇为什么能取得胜利?(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
19. 1)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2)同“返”,返回 3)极点 4)听说
20.C
21. 1)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2)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使者追赶。
22.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他的这些举措获得民心,所以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上下团结一致抗敌,取得胜利。
翻译: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整整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7-11题。(17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明太祖)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宋濂,字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每燕(同“宴”)见,必设坐命茶,每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选自《明史》)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余因得遍观群书( )(2)或遇其叱咄( )(3)帝廷誉之曰( )(4)常夜分乃罢( )
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门人弟子填其室 其真不知马也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能以径寸之木
C.未尝稍降辞色 未尝有一言之伪D.言和而色夷 跪而拾之以归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太祖)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则材料中,因“家贫“和“嗜学”之间的矛盾,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两个方面的困难?(2分)
11.上述两段文言文都与明朝学者宋濂有关,结合两段文字具体分析宋濂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7.(1)于是,就(2)有时 (3)称赞 (4)结束/作罢 8.C
9.(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学术界)的前辈请教。(2分)
(2)(明太祖)间或(偶尔/断断续续)询问诸位大臣好与坏,宋濂只推荐大臣中好的人/(好的大臣)。(2分)
10.无书/(幼时求学借书抄录之难)(1分);无师/(成年求师叩问之难)(1分)。
11.甲文看出宋濂是一个勤奋好学、求知若渴的人。(1分)从文中“手自笔录”“弗之怠”“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可以看出。(1分)
乙文中看出宋濂是一个贤能正直、一心为国的良臣。(1分)从文中“濂惟举其善者”“宋景濂(宋濂,字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可以看出。(1分)
出师表(15分)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选出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3分)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这里是“时”的意思)B.以光(发扬光大)先帝遗德
C.臣本布衣,躬(弯着腰)耕南阳D.谘(询问)臣以当世之事
2.选出加点词词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3分)
A.恢弘志士之气 醉翁之意不在酒B.欲报之于陛下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先帝不以臣卑鄙 属于作文一以记之D.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同予者何人
3.简答。(4分)
①文中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句子是:
②文中被千古传颂的一个对偶句是:
4.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3分)
A.文中“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臣”指诸葛亮。
B.第①段文字的主旨句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C.第①段文字中“不宜妄自菲薄”的意思是“不应狂妄自大,鄙薄别人”。
D.第②段文字中最后一句概叙了作者跟随先帝艰苦创业的历史,感情极为深沉。
5.由“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演变而来后个成语是: (2分)
1.C 2.A 3.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C 5.三顾茅庐
与朱元思书
南朝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 猛浪若奔( ) (2) 任意东西( )
(3) 蝉则千转不穷( ) (4) 互相轩邈( )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3分)
例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A.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B. 以土砾凸者为丘
C. 京中有善口技者 D.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这里指飞奔的马 (2)向东向西 (3)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转通“啭”,鸟叫声(每小题1分)
17..C(D中的“者”,是与“也”构成判断)(3分)
18.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那样昏暗。(要译出“上”“犹”的意思)(3分)
19.反映了作者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1分)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B.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C.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D.
其真无马邪
11、请将第I.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12、作者所说的自己求学的“勤且艰”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4分)
10.A
(注:凡主观题答案意思对即可;若与答案不同而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1.(6分)
(1)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 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3分)
(2)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把我)蒙盖好,很久才缓和过来。(3分)
12.(4分)
勤:勤奋抄书读书;勤于求师请教。艰:从师路途艰难;求学生活艰苦。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本段节选自《 》,作者是 。(2分)
2.下面词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崩殂(死。皇帝死叫“崩”;殂,死亡)B.殊遇(特别厚待)
C.恢弘(气势宏大)D.引喻失义(说话中称引譬喻不恰当)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广故数言欲亡B.河曲智叟亡以应
C.今亡亦死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下面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危急存亡之秋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B.忘身于外 无敌国外患者
C.盖追先帝之殊遇 笼盖四野
D.以塞忠谏之路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下面加点的部分不能连读的一项是( )(2分)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B.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D.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6.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观条件。
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
D.本段的主旨句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7.这段文字分析了蜀国的内外形势,作者的用意是( )(2分)
A.表达对“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先帝的怀念。
B.赞扬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的忠心耿耿。
C.表达出师伐魏以报效先帝的决心。
D.希望刘禅认识形势的危急,实施广开言路的政策。
1.出师表诸葛亮 2.c 3.D 4. B 5.A 6.B 7.D
送东阳马生序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0.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门人弟子填其室(塞满,充满)B.四支僵劲不能动(肢体)
C.右备容臭(臭味)D.同舍生皆被绮绣(穿)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以”意思和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衾拥覆,久而乃和B.无从致书以观
C.以塞忠谏之路也D.以其境过清
12.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选文第一段讲述了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
B.选文第二段中“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第一段“行深山巨谷中”去求学形成对比。
C.选文最后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是为了进一步勉励马君则更加刻苦向学,实际上也是向更多的年轻人进行告诫。
D.本文主旨在劝学,写法上叙议结合,主要采用议论方式,直接表明观点,收到了很好的说理效果。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
译文: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
14.选文多次提到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其用意是什么?(2分)
答:
10.C(“臭味”应改为“香料”)
11.D( A项介词,“用”的意思;B项连词,“来”的意思;C项连词,“以致”的意思)
12.D(选文是以叙事代说理,理在事中。)
(以上3道选择题均为2分)
13.(1)又苦于(1分)没有大师、名人交游,(1分)(向他们请教)。
(2)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1分)大体就是这样(1分)。
14.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关键在于用心专一。(用原文“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回答亦可)(2分)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5~8题(15分)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 (4)诚自古所希
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B.(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C.(1)国恒亡 (2)河曲智叟亡以应
D.(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君谓计将安出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
8、甲文探讨了 和 两个问题,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乙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3分)
5、(4分,意思对即给分)(1)任用,选拔 (2)了解 (3)通“弼”,辅佐 (4)确实,实在。
6、(2分)A
7、(6分,每句各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及给分)
(1)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2)这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3)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即使痊愈,还应当护理调养。
8、(3分,意思相近即可,每处1分)造就人才 治理国家 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