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文言文《论语》十则,完成10—14题(共15分)

10.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4分)

A.不亦乎? ( ) B.与朋友交而不乎? ( )

C. 不习乎? ( ) D.恕乎 ( )

11.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任重道远。 B.见不贤内自省也。

C.温故知新…… D. 学时习之。

12.下列句子中理解错误的一项( )(3分)

A.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从个人修养角度谈为人的态度。

B. “吾日三省吾身”强调每天自我反省,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对品德修养的重视。

C.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要当老师就必须“温故”,从而“知新”。

D.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即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13.这六则语录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至少写出两个):(2分)

14.翻译下面语句。(4分)

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10、A通“悦”,愉快        B真诚,诚实

    C老师传授的知识       D大概

11、A

12、C

13、成语: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答对两个即可)

 14.翻译:(略,见参考书)

阅读《出师表》《隆中对》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6—19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隆中对》

1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

A.。.....。。

布衣

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B.。.....。。

先帝不臣卑鄙

则凡可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C.。.....。。

当奖率三军,定中原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捕蛇者说》)

D.。.....。。

旧都

欲有求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先主曰:“君与俱来。

答:

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答:

18.《出师表》能流传千古,原因之一是其言辞质朴,情真意切。请以“遂许先帝以驱驰”为例,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19.针对文中画线句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诸葛亮写《出师表》时刘备已经去世,那么,即使出师未果,也不会对“先帝之明”造成影响,所以诸葛亮的担心是多余的。对此,你有怎样的见解?

16.A

17.译文: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18.“许”是答应、许诺的意思。诸葛亮为报答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遂许先帝以驱驰”,而一“许”便是二十一年。在历经了无数“危难”后,如今又要“出师”,继续为刘备的遗志“北定中原”而“驱驰”,这仍然是对“许”的践行。一个简单的“许”字,让我们读出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一份真情、一片忠心,也使我们感受到了他信守承诺、一诺千金的高尚人格。

19诸葛亮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刘备把国家大事都托付给诸葛亮,这是对诸葛亮的信任。如果诸葛亮辜负了这份信任,也就等于说刘备有眼无珠、看错了人,那“先帝之明”当然受损,甚至就不能成立了。从诸葛亮的“恐”可以看出他把这份信任看得很重,努力维护着刘备的明君形象。“恐”也是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的真切内心写照。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本段节选自《 》,作者是 。(2分)

2.下面词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崩殂(死。皇帝死叫“崩”;殂,死亡)B.殊遇(特别厚待)

C.恢弘(气势宏大)D.引喻失义(说话中称引譬喻不恰当)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广故数言欲B.河曲智叟以应

C.今亦死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4.下面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危急存亡之 一叶落而知天下B.忘身于 无敌国患者

C.追先帝之殊遇 笼四野D.塞忠谏之路也 固国不山溪之险

5.下面加点的部分不能连读的一项是( )(2分)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B.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D.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6.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观条件。

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

D.本段的主旨句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7.这段文字分析了蜀国的内外形势,作者的用意是( )(2分)

A.表达对“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先帝的怀念。

B.赞扬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的忠心耿耿。

C.表达出师伐魏以报效先帝的决心。

D.希望刘禅认识形势的危急,实施广开言路的政策。

1.出师表诸葛亮  2.c  3.D  4.B    5.A  6.B    7.D 

阅读《隆中对》选段,回答问题。(共15分)

【甲】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注释】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②事:侍奉。③致:招致,引来。④趋:奔赴。

21.翻译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 (2)此天所以资将军( )

(3)身厚币以招贤者( ) (4)燕王吊死孤( )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弱强者 贤能之用B.曹操比袁绍 信义著四海
C.屏人曰 高祖之以成帝业

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向宛、洛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迎将军者乎

2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译:

(2)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译:

24.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

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

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甲】段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

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以】文燕昭王采纳了郭槐的建议,拜郭槐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

了“士争趋燕”的局面。

25.“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甲乙两段内容,说说其中的哪些策略对当今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3分)

21、(1)而且;(2)大概;(3)降低身份,指谦卑;(4)慰问           22、D

23、(1)百姓兴旺富裕国力强大却不知道爱惜。(2)何况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们又怎么会因为与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

24、B

25、运用贤人,体恤百姓、和百姓同甘共苦,加强民族团结,改善睦邻关系,对内革新政治等。

26、流落异乡,饱受身心煎熬;整容回家,出乎意料遭妻责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不亦乎( ) 人不知而不( )

不习乎( ) 死而后( )

2、把下列句中“知”字指代内容的相应代号填写在括号里( 3分 )

(1)人不知而不愠 ( ) (2)温故而知新 ( ) (3)是知也 ( )

A. 通“智”,智慧 B. 了解 C. 知道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4、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1、(4分)通“悦”,高兴      生气   老师传授的知识    停止

2、(3分)(1) B   (2)C   (3) A                3、(3分)C  

4、(4分)(1)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2)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5、(2分)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因材施教、不耻下问、诲人不倦等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 ) 2、以其咎 ( )

3、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 4、由是感激 ( )

17、甲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2分)

18、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9、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后边的问题。(2分)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对联中两表指的是 ,一对指的是

[62153ea11fc5ce96.gif]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7.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3分)

奔( ) 戾(    )   柯(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2分)

19.结合原文说说文中水的特点。(3分)

17、飞奔的马    至   树木的枝干

18、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19、从“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可见水的清澈,湍急。

文言文阅读,完成9-12题(11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写出文中加点字的拼音(1分)

说( ) 省( )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A.、人不知而不( )B.、诲知之乎( )

C.、与朋友交而不乎( )D.、思而不学则( )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句话。(4分)

(1)传不习乎?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2.本文中很多话都成了名言警句。如果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做成书签,你会选择哪句?请说说你的理由。(2分)

9. (1分)

yuè xǐng

10.(4分)

A生气,发怒;  B通“汝”,你   C真诚,诚实;  D有害

11.(4分)

(1)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12.略。写了句子1分,理由合情合理1分。

阅读《出师表》《隆中对》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6—19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隆中对》

1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

A.。.....。。

布衣

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B.。.....。。

先帝不臣卑鄙

则凡可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C.。.....。。

当奖率三军,定中原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捕蛇者说》)

D.。.....。。

旧都

欲有求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先主曰:“君与俱来。

答:

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答:

18.《出师表》能流传千古,原因之一是其言辞质朴,情真意切。请以“遂许先帝以驱驰”为例,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19.针对文中画线句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诸葛亮写《出师表》时刘备已经去世,那么,即使出师未果,也不会对“先帝之明”造成影响,所以诸葛亮的担心是多余的。对此,你有怎样的见解?

16.A

17.译文: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18.“许”是答应、许诺的意思。诸葛亮为报答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遂许先帝以驱驰”,而一“许”便是二十一年。在历经了无数“危难”后,如今又要“出师”,继续为刘备的遗志“北定中原”而“驱驰”,这仍然是对“许”的践行。一个简单的“许”字,让我们读出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一份真情、一片忠心,也使我们感受到了他信守承诺、一诺千金的高尚人格。

19诸葛亮的担心不是多 余的。刘备把国家大事都托付给诸葛亮,这是对诸葛亮的信任。如果诸葛亮辜负了这份信任,也就等于说刘备有眼无珠、看错了人,那“先帝之明”当然受损,甚至就不能成立了。从诸葛亮的“恐”可以看出他把这份信任看得很重,努力维护着刘备的明君形象。“恐”也是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的真切内心写照。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