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学而时习之 ( )(2)人不知而不愠( )
(3)思而不学则殆( )4传不习乎( )
1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有朋自远方来B.、为人谋而不忠乎C.、择其善者而从之D.、不亦乐乎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3、进入初中时是一种全新生活的开始,能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吗?(3分)
10、D 11(1)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地方。(如果有就要改正。)(2)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重大的责任而且路程遥远。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13、自己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待人接物的正确方法,要学会替别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比如:珍惜安静的求学环境。喧闹的教室不是你想要的,也不要为别人创设这样的环境。
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⑵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⑶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⑷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⑴劳其筋骨( ) ⑵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
⑶动心忍性( ) ⑷入则无法家拂士(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国恒亡 持之以恒B.、行拂乱其所为 春风拂面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家喻户晓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世瞩目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练。
B.、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而”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的“而”用法一样,都是表示“并列”。
C.、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3分)
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通“ ”;意思是: 。
⑵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通“ ”; 意思是: 。
⑶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通“ ”; 意思是: 。
5、文中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
。(1分)
6、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译:
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
1、⑴使……劳累 ⑵担子,责任 ⑶坚忍 ⑷在国内 2、C 3、B
4、⑴“拂”通“弼”;辅弼,辅佐 ⑵“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⑶“曾”通“增”;增加
5、出生卑微,都是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后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出色的成绩。
6、⑴所以上天将要委以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⑵这样以后,才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受使人萎靡死亡。
阅读《与朱元思书》和《与施从事书》,完成8—12题。11分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施从事书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①;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
之鸟,千翼竞来;企水②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③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④。
【注释】
①汉:银河。
②企水:口渴求饮。企:祈求,盼望得到。
③春罗:即女萝,一种爬蔓植物。
④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意思是,在对美好景物的欣赏中,内心确实会有所感悟。信足,的确,确实。荡累,消除烦恼。颐物,留连物态以怡情养性。悟衷,启发性情。散赏,随便欣赏。
8.解释加点字。2分
①猛浪若奔 ②互相轩邈
③横柯上蔽 ④千翼竞来
9.翻译句子。2分
①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10.《与朱元思书》写作者坐船游览富春江,“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看似没有固定的放向,实际上作者的游览是有固定方向的,证据是“ ”(1分)
11.作者是如何有层次地描绘“异水”的? (2分)
12.从感官系统看,上面两文都从 角度写景,从写作目的看,两文都抒发了
之情,《与施从事书》中能证明这一点的句子是 。(4分)
8. ①奔,奔马。 ②轩,向高处伸展。③柯,树枝。 ④竞,争。 9.略
10.自富阳至桐庐
11. 先用写江水的静态,突出其清澈的特点(1分);再写江水的动态,突出其湍急奔腾的气势(1分)。
12.视觉(1分) 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2分) “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1分)
《与施从事书》翻译
在故鄣县东边三十五里的地方,有一座青山,悬崖陡峭,直耸云霄,绿树浓密,山路崎岖。鸟儿竞相飞来,千翼相连;口渴了来喝水的猿猴,成群结队,磨肩擦踵,百臂相接。秋天清晨的露水成了霜花,女萝铺成了小路。即使风雨交加,前程艰难,也不更改自己的气节。在这么优美的环境里,的确可以消除烦恼,怡情养性,有所感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⑵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⑶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⑷此之谓失其本心( )
2、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2分)
A.、舍鱼而取熊掌也B.、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C.、向为身死而不受D.、呼尔而与之
3、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名轲,字子舆,春秋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B.、《孟子》是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著作,如选文《鱼我所欲也》等文章。
C.、选文主要运用分析推理的论证方法,从反面立论,再从正反两方面运用举例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D.、“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
1、⑴践踏食物的样子 ⑵增加,指带来好处 ⑶由于这个原因 ⑷天性、天良
2、D 3、D 4、翻译(略)
《论语》六则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不亦说乎(通“悦”,愉快,高兴)B.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超越,超过)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通“智”,智慧)D.思而不学则殆(学业上陷入困境)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时习之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学而不思则罔 人不知而不愠
D.思而不学则殆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C.人不知而不愠 五十知天命
3.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第二、三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方法的问题,第四、五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C.第六则,孔子自述他的成长过程,孔子因为勤于思考而使自己得到了不断成长。
D.选文中有些话已成为成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比如第二、五则分别概括为:“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
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
1、C 2、A 3、A 4、翻译(略)
[甲]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⑦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⑧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⑨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8.对下面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4分)( )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B.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C.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
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我认为,菊花开花是隐藏着的。
9.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5分)
(1)[甲]文中“陋室”二字紧扣课题,“惟吾德馨”一语是统领全篇的主旨。( )
(2)[甲]文的⑧句运用类比写法,意在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
(3)[乙]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4)[乙]文将记叙、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充分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
8.D9.(1)√ (2)√ (3)× (4)√
甲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忠良,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文: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 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
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
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16、解释下列短语。(4分)
(1)简拔: (2)裨补阙漏:
(3)优劣得所: (4)名显诸侯: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18、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3分)( )
A.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实论证的写法,思路严密;直截了当,让人容易接受。
B.乙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C.甲文乃出师伐魏前所作,基本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D.乙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19、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名相,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有何不同。(4分)
16.(1)选拔;(2)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3)才能高的低的都得到合理的安排;(4)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17.(1)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公正,全面了解军事方面的事情。(2)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共4分,每句2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18.D 19.诸葛亮推荐文武大臣的原则:忠诚、细心、能干、公正,久经锻炼和考验。晏子的标准则是: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
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18分)
【甲】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 室 倾 颓 ,奸 臣 窃 命 ,主上 蒙 尘。 孤 不 度 德 量 力,欲 信 大 义 于 天 下, 而 智 术 浅 短, 遂 用 猖 蹶,至 于 今 日。 然 志 犹 未 已, 君 谓 计 将 安 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15.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皆良实 用心良苦B.晓畅军事 家喻户晓
C.死节之臣 节衣缩食D.计日而待 千方百计
1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臣本布衣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遂许先帝以驱驰 ④深入不毛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以”与“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2分)
A.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B.固以怪之矣
C.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D.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1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译:
②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译:
19.【甲】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一席话,【乙】文中也写到“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表明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分)
A.胸无大志,故做姿态 B.妄自菲薄,懦弱无能
C.思贤若渴,急于求计 D.狂妄自大,不自量力
20.阅读两篇选文,从诸葛亮向刘氏父子的进言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2分)
A.忠谋两全,淡泊名利 B.故做清高,深于世故
C.本想闻达,城府深远 D.胸无大志,寄人篱下
21.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标是 (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2分)
15.B
16. 布衣:平民百姓 卑鄙:地位卑微,目光短浅 驱驰:奔走效劳 不毛:不长草木
17.A 18.(1)老百姓谁会不用箪盛饭、用壶装着酒浆来欢迎将军你的队伍呢?(2)先帝在时,每当与我议论此事,没有一次不对桓帝、灵帝二人的行为(做法)(感到)叹息、痛心和遗憾的。19.C 20.A 21.兴汉室(成霸业)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出师表》
(乙)却说玄德同行军民十余万,大小车数千辆,挑担背包者不计其数,路过刘表之墓,玄德率众将拜于墓前,哭告曰:“辱弟备无德无才,负兄寄托之重,罪在备一身,与百姓无干。望兄英灵,垂救荆襄之民!”言甚悲切,军民无不下泪。忽哨马报曰:“曹操大军已屯樊城,使人收拾船筏,即日渡江赶来也。”众将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玄德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玄德此言,莫不伤感。 -----《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
10.解释下列加点字词(2分)
①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 : ②引喻失义 义:
③陟罚臧否 陟 : ④使人收拾船筏 收拾: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后人有言“扶不起的阿斗”,其实诸葛亮在出师前,对后主---阿斗早有担虑。请仔细阅读甲文,说出诸葛亮有哪些担虑。(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仔细阅读乙文,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刘备临终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有一句话,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请写出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分)①恢弘:发扬光大 ②义:适宜、恰当 ③陟:奖赏 ④收拾:整理
11、(4分)①确实应当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②干大事一定要以百姓为根本。(意对即可)
12、(2分)担虑刘禅不能广开言路,不能采纳忠言;赏罚不严明;用人不公正。(答出两点即可)
13、(3分)玄德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正因为刘备这种宽厚仁慈、爱民如子、体恤百姓、仁政爱民赢得了臣民的信赖和拥戴,大家舍生忘死,衷心为君。(原文1分,原因2分)
1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1分)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6.给短文中( )填上恰当的字,并予以注音、释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上文中任选一句符合下列要求的句子填入相应横线。(3分)
(1) 谈求知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谈学习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谈修身做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翻译下列句子。(3分)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吗?(2分)
16(3分)愠 yùn 生气、发怒
17 (3分)略
18(3分)即译文略
19(2分)言之有理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