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8—10题(6分)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8.上述文字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 (人名)。(1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归而形诸梦。 。
10.选文第一段以作者自己的切身经历为 论据,联系全文,其用意在于(1) ;(2) 。(3分)
(6分)
8.(1分)袁枚
9.(2分)回来后就在梦中现出了白天借书的情景。(形、诸)
10.(3分)事实 (1)以此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2)希望黄生能珍惜机会,认真读书,多读书。
阅读《出师表》选段,。共12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_______________ ②深入不毛 毛 :___________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①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段中最能体现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是哪一句?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①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② 长草
11、① 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
②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12、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11——14题。(10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 ) (2)遂许先帝以驱驰( )
(3)夙夜忧叹( ) (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
12、翻译文中画线内容。(2分)
13、诸葛亮始终以“报先帝,忠陛下”为职分,在心理上体现为: ;在行动上的体现为: ; 在打算上认为北伐时机成熟的是: 。(摘录原文词、句回答)(3分)
14、《出师表》表达了诸葛亮“ ”“ ”的思想感情。文中,他提出了三条建议,期中最重要的是 (3分)
11.身份低微,出身低下;奔走效劳;早;那时以来。
12.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意思对即可)
13.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分,1处1分)
14.报先帝 忠陛下 (两句共2分)亲贤远佞(1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1题。(10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粥不充,日昃(zè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9.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1)媵人持汤沃灌 汤:
(2)腰白玉之环 腰:
(3)再适长山朱氏 适:
(4)往往馕粥不充 充:
2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21.甲、乙两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4分)
19 、1、热水 2、腰佩 3、嫁给 4、够(充足)
20、(1)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之意。
(2)有时夜里疲倦了,就用水洗脸。
21、〈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列文言文选段,完成19——22题:(共14分)
文段从 、 两个方面说明了“大同”社会的优越性。(2分)
22、[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21.社会制度、社会道德(社会公德)(2分)
22.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分,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了。
《论语》十则(节选)(11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人不知而不愠( ) ②是知也( )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 ) ④其恕乎( )
21. “吾日三省吾身”一句中,“三”泛指多次,请写出两个现代汉语中仍保留此意的含“三”字的成语。
(2分)
22. 翻译句子(3分)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3. 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文中的话说就是: , 。(2分)
20①生气、发怒 ②通“智”,聪明 ③刚强、勇毅 ④大概、也许
21略22三令五申 三番两次 三思而行
23为别人做事尽心尽力了吗?跟朋友交往讲诚信了吗?老师讲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节选)(16分)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1.《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 的一部书。(2分)
1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己所不欲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上面四章中,只论学习方法的是______,只论修身做人的是______,既谈学习方法又谈修身做人的是_____。(只填序号)(3分)
15.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分)
[8cc21e2c9282cebe.gif]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10—12小题。(10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
【注释】 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0.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故患有所不辟也:担心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样,这种
C.今谓人曰 :对……说D.何故:原因,缘故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12.【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3分)
10.A
11.(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 评分说明:关键词翻译正确,语句通顺,意同即可。每小题2分,共4分
12.“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1分,答到“正义、大义”均可得1分)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2分)
阅读《<论语>六则》,回答下列问题。(共11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3分)
温故而知新 思而不学则殆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温故而知新B.择其善者而从之
C.人不知而不愠D.相委而去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10C、11、略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学而时习之 ( )(2)人不知而不愠( )
(3)思而不学则殆( )4传不习乎( )
1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有朋自远方来B.、为人谋而不忠乎C.、择其善者而从之D.、不亦乐乎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3、进入初中时是一种全新生活的开始,能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吗?(3分)
10、D 11(1)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地方。(如果有就要改正。)(2)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重大的责任而且路程遥远。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13、自己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待人接物的正确方法,要学会替别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比如:珍惜安静的求学环境。喧闹的教室不是你想要的,也不要为别人创设这样的环境。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