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 选出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2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B.吾日三省吾身 三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D.、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7.翻译(2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4分)
6 B
7士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8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回忆文言文《论语》十则,完成10—14题(共15分)
填空(7分)
(1)《理想》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现代诗人 。
(2)《论语》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共20篇,是______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3)孔子,名 ,字 ,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著名的 家、 家。
(4)我国古代四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4分)
A.不亦说乎? ( )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
C. 传不习乎? ( ) D.其恕乎 ( )
11.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任重而道远。 B.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温故而知新…… D. 学而时习之。
12.下列句子中理解错误的一项( )(3分)
A.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从个人修养角度谈为人的态度。
B. “吾日三省吾身”强调每天自我反省,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对品德修养的重视。
C.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要当老师就必须“温故”,从而“知新”。
D.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即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13.这六则语录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至少写出两个):(2分)
14.翻译下面语句。(4分)
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10、A通“悦”,愉快 B真诚,诚实
C老师传授的知识 D大概
11、A
12、C
13、成语: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答对两个即可)
14.翻译:(略,见参考书)
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11——14题。(10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 ) (2)遂许先帝以驱驰( )
(3)夙夜忧叹( ) (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
12、翻译文中画线内容。(2分)
13、诸葛亮始终以“报先帝,忠陛下”为职分,在心理上体现为: ;在行动上的体现为: ; 在打算上认为北伐时机成熟的是: 。(摘录原文词、句回答)(3分)
14、《出师表》表达了诸葛亮“ ”“ ”的思想感情。文中,他提出了三条建议,期中最重要的是 (3分)
11.身份低微,出身低下;奔走效劳;早;那时以来。
12.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意思对即可)
13.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分,1处1分)
14.报先帝 忠陛下 (两句共2分)亲贤远佞(1分)
阅读《<论语>十则》节选部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①不亦说乎( ) ②吾日三省吾身( )
③学而不思则罔( ) ④诲女知之乎(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人不知而不愠( ) ② 是知也( )
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④思而不学则殆( )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句话。(4分)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上文中很多话都成了名言警句。如果让你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做成书签,你会选择哪句?请说说你的理由。(2分)
[d393946296ea4a03.jpg]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0、解释下列划横线字(4分)
(1)选贤与能( ) (2)矜、寡、孤、独、废疾者( )
(3)男有分,女有归( ) (4)货恶其弃于地也( )
2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2、总领全文的语句是 ,
照应此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3、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分)
24、大同社会在当时能否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这一理想?(3分)
[46e169d8344ef333.gif]
(12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7、写出文中加点字的拼音(2分)
说( ) 省( )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A.、人不知而不愠( )B.、诲女知之乎( )
C.、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D.、思而不学则殆( )
1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句话。(4分)
(1)传不习乎?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0、本文中很多话都成了名言警句。如果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做成书签,你会选择哪句?请说说你的理由。(2分)
[a4e2fc90ae6088bb.gif]
阅读下文,完成8—10题(6分)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8.上述文字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 (人名)。(1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归而形诸梦。 。
10.选文第一段以作者自己的切身经历为 论据,联系全文,其用意在于(1) ;(2) 。(3分)
(6分)
8.(1分)袁枚
9.(2分)回来后就在梦中现出了白天借书的情景。(形、诸)
10.(3分)事实 (1)以此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2)希望黄生能珍惜机会,认真读书,多读书。
阅读《出师表》选段,。共12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_______________ ②深入不毛 毛 :___________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①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段中最能体现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是哪一句?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①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② 长草
11、① 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
②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12、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1题。(10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粥不充,日昃(zè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9.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1)媵人持汤沃灌 汤:
(2)腰白玉之环 腰:
(3)再适长山朱氏 适:
(4)往往馕粥不充 充:
2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21.甲、乙两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4分)
19 、1、热水 2、腰佩 3、嫁给 4、够(充足)
20、(1)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之意。
(2)有时夜里疲倦了,就用水洗脸。
21、〈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