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大道之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唐太宗论止盗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9、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选项是( ) (3分)
A.、上与群臣论止盗: 止(禁止) 民之所以为盗者:为 (成为)
B.、或请重法以禁之:或(有的人) 故不暇顾廉耻耳:故 (所以)
C.、男有分,女有归:归(女子出嫁) 安用重法邪:安 (怎么)
D.、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 选贤与能(和)
20、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②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21、下列断句正确的是( )(2分)
A.、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B.、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C.、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22、乙文中,对“盗”的问题,“群臣”和“上”的看法有什么不同?由此可见“上”是怎样的人?(4分)
23、“上”的做法使得“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甲文中意义相近的句子是 (用甲文原句回答) (3分)
19、D 20、略 21、B 22、群臣的看法是:重法以禁之(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
“上”的看法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
体恤百姓,爱护人民,以民为本的明君。
2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6.(4分)翻译下面加点的字。
(1)为人谋而不忠乎?( ) (2)诲女知之乎( )
(3)是知也( ) (4)不亦说乎?( )
17.(4分)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8.(2分)简答。
(1)请从文中提炼出四个成语。
(2)如果有一位同学要你做他自己不愿意的事情,而你也不愿意做,请你选择上面的一句格言来婉拒他。
16.
(1)尽心竭力。 (2)教导。
(3)通“智”,聪明的。 (4)通“悦”,快乐。
17.
(1)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有了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就可做老师了。
(2)学习如果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如果不学习,就会有害。
18.
(1)不亦乐乎;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温故知新 ;死而后已; 任重道远;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选文,回答8—13题。(10分)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人不知而不愠( )(2)其恕乎( )
9. 从【甲】【乙】两文可以看出,古人十分看重“信”,请分析这两文中的“信”各是什么意思?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民信之矣( )
10.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1. 【甲】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己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1分)
12. 【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1分)
13.【甲】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谈谈对你的启示。(1分)
[b9f6b6c542c11ef0.gif]
《出师表》(节选)(13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败攸之、祎、允之任也。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 (2)恐托付不效 ( )
(3)以伤先帝之明( ) (4)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
1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之”与“败军之际”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咨臣以当世之事B.辍耕之垄上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0.你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3分)
17.(4分) (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奏效,实现
(3)明见,英明 (4)拜访
18.(3分)B
19.(3分,“所以”“职、分”各译错1个扣1分。)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
20.(3分,答对两点即满分。)
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 选出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2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B.吾日三省吾身 三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D.、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7.翻译(2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4分)
6 B
7士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8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回忆文言文《论语》十则,完成10—14题(共15分)
填空(7分)
(1)《理想》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现代诗人 。
(2)《论语》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共20篇,是______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3)孔子,名 ,字 ,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著名的 家、 家。
(4)我国古代四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4分)
A.不亦说乎? ( )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
C. 传不习乎? ( ) D.其恕乎 ( )
11.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任重而道远。 B.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温故而知新…… D. 学而时习之。
12.下列句子中理解错误的一项( )(3分)
A.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从个人修养角度谈为人的态度。
B. “吾日三省吾身”强调每天自我反省,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对品德修养的重视。
C.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要当老师就必须“温故”,从而“知新”。
D.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即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13.这六则语录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至少写出两个):(2分)
14.翻译下面语句。(4分)
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10、A通“悦”,愉快 B真诚,诚实
C老师传授的知识 D大概
11、A
12、C
13、成语: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答对两个即可)
14.翻译:(略,见参考书)
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11——14题。(10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 ) (2)遂许先帝以驱驰( )
(3)夙夜忧叹( ) (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
12、翻译文中画线内容。(2分)
13、诸葛亮始终以“报先帝,忠陛下”为职分,在心理上体现为: ;在行动上的体现为: ; 在打算上认为北伐时机成熟的是: 。(摘录原文词、句回答)(3分)
14、《出师表》表达了诸葛亮“ ”“ ”的思想感情。文中,他提出了三条建议,期中最重要的是 (3分)
11.身份低微,出身低下;奔走效劳;早;那时以来。
12.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意思对即可)
13.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分,1处1分)
14.报先帝 忠陛下 (两句共2分)亲贤远佞(1分)
阅读《<论语>十则》节选部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①不亦说乎( ) ②吾日三省吾身( )
③学而不思则罔( ) ④诲女知之乎(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人不知而不愠( ) ② 是知也( )
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④思而不学则殆( )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句话。(4分)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上文中很多话都成了名言警句。如果让你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做成书签,你会选择哪句?请说说你的理由。(2分)
[d393946296ea4a03.jpg]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0、解释下列划横线字(4分)
(1)选贤与能( ) (2)矜、寡、孤、独、废疾者( )
(3)男有分,女有归( ) (4)货恶其弃于地也( )
2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2、总领全文的语句是 ,
照应此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3、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分)
24、大同社会在当时能否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这一理想?(3分)
[46e169d8344ef333.gif]
(12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7、写出文中加点字的拼音(2分)
说( ) 省( )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A.、人不知而不愠( )B.、诲女知之乎( )
C.、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D.、思而不学则殆( )
1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句话。(4分)
(1)传不习乎?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0、本文中很多话都成了名言警句。如果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做成书签,你会选择哪句?请说说你的理由。(2分)
[a4e2fc90ae6088bb.gif]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