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11分)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8.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空乏其身 空乏: (2)又何焉 间: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0.文段(一)第一段列举六位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文段(二)画线句子主要写了 。(2分)

21.两个文段都体现了一定的治国思想,请分别简要概括。(3分)

18.(1)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2)参与(一词1分,共2分)

19. (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关键词“动”“忍”“曾益”“狱”“察”“情”要准确译出,语句通顺即可,每句2分,共4分)

20.只有经历磨难,才能取得成功   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每空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1.文段(一):在国内要有辅佐君主的贤士,同时要有敌国外患会来侵扰的忧患意识,这个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文段(二):要以人为本,取信于民。(从鲁庄公善于纳谏的角度作答得1分) (意思对即可,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甲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文)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弘范:张弘范,元朝统帅。扞:同“捍”,保卫。泫然 :流泪的样子。

捄:拯救。

8、下列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由是感激 感激:感动奋发。

B.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用来(通过这样的途径来)。

C.使为书招张世杰 使:使者。

D.索之固 固:坚决。

9、下列虚词与例句用法一样的一项是 ( )

例句:先帝不臣卑鄙

A.遂许先帝驱驰

B.弘范遂客礼见之

C.能改心事宋者事皇上

D.不物喜,不以己悲

10、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甲文写了因为刘备身先士卒,礼贤下士,所以诸葛亮愿意奔走效劳。

B.甲文中诸葛亮表明自己北伐的原因和决心,以示对刘蜀的忠诚。

C.文天祥不愿投降元军,更不愿换取元朝的高官厚禄。

D.两文都刻画出一片丹心为国君、为国家社稷的忠诚良相的高大形象。

8、C   9、D  例以:因为。A 以:来。  B 以:用。 C 以:用。 D 以:因为。  10、A 文段没有谈及刘备身先士卒的内容。

乙文译文: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到弘范,左右押解之人令其拜见,文天祥坚持不拜。弘范就以宾客之礼接见了他,并与其共入厓山,并要求文天祥作书与张世杰,令其投降。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反而教我让人背叛自己的父母,怎么可以这样做呢?”弘范仍然要求他写招降书,文天祥于是把自己过零丁洋时所做的诗文给了他。诗末有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看了后笑笑,就不再提及此事。后来厓山被攻破,弘范在军中置酒大摆庆功会,弘范说:“你的国家已经灭亡,你作为宰相忠孝已经两全了,若能以事宋之心事我大元皇帝,仍不失你的荣华富贵,仍然是你做宰相。”文天祥潸然泪下,说:“国家灭亡而不能救,作为人臣即使死了,也不能免除自己的罪过,怎能苟且偷生,另事他主呢?”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7—18题。(8分)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学而时之 ( )(2)人不知而不( )

(3)思而不学则( )4不习乎(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7(1)复习   (2)生气,发怒    (3)有害      (4)老师传授的知识。

18(1)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地方。(如果有就要改正。)

  (2)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重大的责任而且路程遥远。

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⑵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⑶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关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故患有所不也(躲避) B.所欲有于生者(超过)

C.乞人不屑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

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二者不可之则生,弗得则死

B.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 两涘渚崖之间,不牛马

C.为宫室之,妻妾之奉 吾妻之我者

D.所识乏者得我欤 子子孙孙,无匮也

3.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运用了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很有说服力,

B.本文选自《孟子》,《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

C.《鱼我所欲也》论述了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孟子主张人性是恶的,本文正是从这一理论出发,来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的。

D.孟子指出,那些不能“舍生取义”的人,正是为物欲所蔽而“失其本心”。

4.翻译(4分)

⑴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

⑵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译:

1.D  2.B  3.C  4.翻译(略)

阅读《出师表》完成下列问题 (14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由是感激 ( )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

五月渡沪 ( )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

8、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先选取打“√”多选按先后顺序),写出具体所指。(2分)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①六出:______________②东和:______________③收二川:______________

④七擒:______________⑤北拒:______________⑥排人阵:______________

9、用一个成语概括: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划线语句的内容:______________。(2分)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1)感动、激动(2)奔走效劳,(3)所以(因此)

(4)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8、①六出:六出祁山②东和:东和孙吴③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④七擒:七擒益获⑤北拒:北拒曹魏(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9、三顾茅庐,10、在乱世中保全自己的性命,不想在诸侯中求得功名利禄。在兵败的时候接受委任,在危机患难之际奉旨出使。

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⑶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⑷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饿其体肤(饥饿) 行乱其所为(违反,阻挠)

B.益(增加) 困于心,于虑(平衡)

C.亩(田间水沟) 入则无法家士(辅弼、辅佐)

D.乏其身(空心) 所以动心性(忍受)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既克,公问其 B.则无法家拂士 乃

C.人过 国亡 D.人恒 以其境

3.下面对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⑴段中所举六位历史名人,都是经过一番磨练后才有所作为的。

B.第⑵段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否成才,全凭命运的安排。

C.第⑶段由个人推及到国家,说明了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应该有忧患意识。

D.第⑷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归纳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4分)

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

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

1.C   2.C   3.B   

4.⑴(一个国家)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部的忧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⑵忧患能激励人,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默背《论语》十则,完成以下练习。

20、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3分)

(1)不亦说乎 ( )

(2)诲女知之乎 ( )

(3)是知也 ( )

21.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2分)

A.、学而时习之B.、诲女知之乎

C.、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D.、驱之别院

2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习之(按时) 人不知而不(怨恨)

B.、学而不思则(迷惑) 思而不学则(危险)

C.、不说乎(也,也是) 死而后(已经)

D.、恕乎(大概,也许) 三人行,必有我师(啊)

2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可节选)。(4分)

(1)写出课文中谈学习方法的两个句子:

答:

(2)写出课文中谈学习态度的两个句子:

答:

24、文中的许多话都成了后人教育他人或警戒自己的名言,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并说说你的理解或理由。(3分)

答:

20、说通悦,愉快;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智慧。

21、C  22、A 

23、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个人修养: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不唯一)

24、默写出句子1分,理由2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18-21题。(10分)

【甲】[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长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18.解释下列词语。(2分

A.援疑质理:

B.刮目相待: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每假借于藏书家 大兄何见事晚乎

B.余幼时嗜学 士别三日,更刮目

C.是人多以书假佘 蒙辞军中多务

D.未尝稍降色 蒙以军中多务

20.翻译下列句子。(3分)

尝超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

21.从甲、乙两段所述读书人的故事中,你悟出了哪些读书学习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归纳出三条。(3分)

答:

18.(2分)

A.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B.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19.(2分)B

20.(3分)(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处的方,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1.(3分)参考要点:(1)读书要动手(手自笔录);(2)要大量阅读(遍观群书);(3)借书要讲信用(计日以还;不敢稍逾约)(4)要质疑问难,虚心请教(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5)要有名师指点(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 尊,门我弟子填其室);(6)学习要谦虚、恭敬(未尝 稍降辞色;立侍左右);(7)学习要有严师

阅读《与朱元思书》一文,完成14-17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

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4.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山共色 共色:同样的颜色。

B.、急湍甚箭 甚箭:即“甚于箭”,比箭还快。

C.好鸟相鸣 相鸣:相互鸣叫。

D.、千转不穷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

15.对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 俱:都。

B.、觉见卧闻,俱用精神 用:使用。

C.、以侯夫观人风者得焉 以:用来。

D.、策之不以其道 以:按照。

16.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 译文:(船)随着江流飘荡。

B.、嘤嘤成韵 译文: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C.、望峰息心 译文: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心就会想去栖息。

D.、窥谷忘反 译文: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17.下面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描述行旅抒发自己心志的一封信,属山水小品, 是骈文文中少有的佳作。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八个字是全文的纲,“奇”“异”二字高度概括了自富

阳至桐庐间山水的特点。

C.、“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作者以动写静,给本来是静止的山,赋予了奋发向上

的无穷的生命力。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表现了作者获得功名后

在大自然中陶醉的心情。

14、C  15、B  16、C  17、D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8—23题。(请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共10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秦而归。归至家,妻不下,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吾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注释】①纴(rèn)纺织。

18.《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 》,作者 ,明初文学家。(1分)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⑴四僵劲不能动 ⑵白玉之环

秦而归 ⑷苏秦喟叹曰

20.下面是选文中画线的语句,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写在答题卡上。(2分)

⑴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⑵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21.为什么“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请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22.乙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苏秦读书刻苦?(2分)

23.读完甲、乙两选文,谈谈你在读书求学方面得到的启示。(2分)

18、《宋学士文集》         宋濂 (每空0.5分,共1分) 

19、⑴通“肢” ⑵腰佩。用作动词。  ⑶离开  ⑷……的样子 (每个0.5分,共2分) 

20、⑴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1分)

⑵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1分)

2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1分)

22、⑴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1分)

⑵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1分)

23、两文都是写勤奋学习的。(结合文章主旨答即可,1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生活都比较安逸,缺少勤学苦练的精神,读了语段后,我真正认识到书山有路勤为径的道理。(围绕现实生活答即可,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