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黄生借书说(节选)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9.“随园主人”是 朝的 (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11.上文运用典型事例阐明了“ ”的观点。(3分)
9.(2分)清 袁枚
10.(3分)除此之外,(那些)祖父和父亲收藏书籍,儿子孙子丢弃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11.(3分)书非借不能读也
2007年阅读下文,完成4—6题(7分)
捕蛇者说(节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4. 选文作者是____(人名)。写出教材中该作者另一篇文章的标题:《____》。(2分)
5.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言之,貌若甚戚者。____
6.选文从____、____、____三个方面介绍了永州异蛇的特征。(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7分)4.(2分) 柳宗元 《小石潭记》或《钴母潭西小丘记》 5.(2分)说这些活(时),神情好像很悲伤。 6.(3分)外形 毒性 药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11~14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轮战》
1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亲戚畔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B.又何间焉 池非不深也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小大之狱 D.天时不如地利 衣食所安
1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1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4.两文对取得战争胜利前提条件的认识,共同点是什么?分别怎样做才能拥有这样的前提条件?(4分)
11.答案:D
评分:选对得2分。
12.答案:固:巩固,使……坚固。 加:虚夸,以少报多。 畔:通“叛”,背叛。 徧:通“遍”,遍及,普遍。
评分:答对两个词语解释得1分,共2分。
13.答案:①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②这才是尽本质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
评分:按照“信”“达”“雅”三方面要求。每小题2分,共4分。
14.答案:共同点,争取民众的支持。做法:甲文认为要施以仁政,得民心。乙文认为要清正从政,政治上要取信于民。
评分:答对共同点和做法各2分,共4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____ 以彰其咎____________________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4、《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的政治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诸葛亮在这篇表文中认为自己、众大臣、陛下的责任分别是什么?(6分)
2、(4分)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表明 责任 功效
3、(6分)(1)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
(2)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以及忠心耿耿做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
4、(2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5、(6分)自己、众大臣、陛下的责任分别是: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阅读下列两个文段,完成17-20题。(12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2)深入不毛 不毛:
(2)庶竭驽钝 驽钝: (3)亮每患粮不继 患:
18.翻译句子。(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9.语段(乙)“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句中的“志”指什么?请用语段(甲)中的语句回答。(2分)
20.语段(乙)用司马宣王(司马懿)的话做结尾,有什么作用?(2分)
17.(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不长草木的地方,荒凉之地(3)比喻自己平庸的才能(4)担忧【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能力。“卑鄙”属于古今异义,此题考查的是它的古义。“不毛”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驽钝”在这里使用的是比喻手法。“患”在这里作动词用。一题一分。
18.(1)在乱世中只求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做官。(2)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能力,在翻译过程中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好要注意主要词语和特殊句式。
19.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解析】此题中的“志”是志向、理想、抱负的意思,所以学生很容易从(甲)段中找出表明他志向的句子。
20.从对手的角度,运用语言描写,侧面表现诸葛亮的奇才。【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描写手法中的“侧面描写”和“语言描写”。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11分)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8.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空乏其身 空乏: (2)又何间焉 间: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0.文段(一)第一段列举六位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文段(二)画线句子主要写了 。(2分)
21.两个文段都体现了一定的治国思想,请分别简要概括。(3分)
18.(1)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2)参与(一词1分,共2分)
19. (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关键词“动”“忍”“曾益”“狱”“察”“情”要准确译出,语句通顺即可,每句2分,共4分)
20.只有经历磨难,才能取得成功 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每空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1.文段(一):在国内要有辅佐君主的贤士,同时要有敌国外患会来侵扰的忧患意识,这个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文段(二):要以人为本,取信于民。(从鲁庄公善于纳谏的角度作答得1分) (意思对即可,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甲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文)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①弘范:张弘范,元朝统帅。②扞:同“捍”,保卫。③泫然 :流泪的样子。
④捄:拯救。
8、下列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由是感激 感激:感动奋发。
B.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用来(通过这样的途径来)。
C.使为书招张世杰 使:使者。
D.索之固 固:坚决。
9、下列虚词与例句用法一样的一项是 ( )
例句:先帝不以臣卑鄙
A.遂许先帝以驱驰
B.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C.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甲文写了因为刘备身先士卒,礼贤下士,所以诸葛亮愿意奔走效劳。
B.甲文中诸葛亮表明自己北伐的原因和决心,以示对刘蜀的忠诚。
C.文天祥不愿投降元军,更不愿换取元朝的高官厚禄。
D.两文都刻画出一片丹心为国君、为国家社稷的忠诚良相的高大形象。
8、C 9、D 例以:因为。A 以:来。 B 以:用。 C 以:用。 D 以:因为。 10、A 文段没有谈及刘备身先士卒的内容。
乙文译文: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到弘范,左右押解之人令其拜见,文天祥坚持不拜。弘范就以宾客之礼接见了他,并与其共入厓山,并要求文天祥作书与张世杰,令其投降。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反而教我让人背叛自己的父母,怎么可以这样做呢?”弘范仍然要求他写招降书,文天祥于是把自己过零丁洋时所做的诗文给了他。诗末有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看了后笑笑,就不再提及此事。后来厓山被攻破,弘范在军中置酒大摆庆功会,弘范说:“你的国家已经灭亡,你作为宰相忠孝已经两全了,若能以事宋之心事我大元皇帝,仍不失你的荣华富贵,仍然是你做宰相。”文天祥潸然泪下,说:“国家灭亡而不能救,作为人臣即使死了,也不能免除自己的罪过,怎能苟且偷生,另事他主呢?”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7—18题。(8分)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学而时习之 ( )(2)人不知而不愠( )
(3)思而不学则殆( )4传不习乎(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7(1)复习 (2)生气,发怒 (3)有害 (4)老师传授的知识。
18(1)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地方。(如果有就要改正。)
(2)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重大的责任而且路程遥远。
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⑵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⑶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关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故患有所不避也(躲避) B.所欲有甚于生者(超过)
C.乞人不屑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
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二者不可得兼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B.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C.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吾妻之美我者
D.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运用了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很有说服力,
B.本文选自《孟子》,《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
C.《鱼我所欲也》论述了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孟子主张人性是恶的,本文正是从这一理论出发,来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的。
D.孟子指出,那些不能“舍生取义”的人,正是为物欲所蔽而“失其本心”。
4.翻译(4分)
⑴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
⑵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译:
1.D 2.B 3.C 4.翻译(略)
阅读《出师表》完成下列问题 (14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由是感激 ( )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
③故五月渡沪 ( )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
8、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先选取打“√”多选按先后顺序),写出具体所指。(2分)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①六出:______________②东和:______________③收二川:______________
④七擒:______________⑤北拒:______________⑥排人阵:______________
9、用一个成语概括: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划线语句的内容:______________。(2分)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1)感动、激动(2)奔走效劳,(3)所以(因此)
(4)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8、①六出:六出祁山②东和:东和孙吴③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④七擒:七擒益获⑤北拒:北拒曹魏(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9、三顾茅庐,10、在乱世中保全自己的性命,不想在诸侯中求得功名利禄。在兵败的时候接受委任,在危机患难之际奉旨出使。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