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由是感激

夜忧叹 ④庶竭驽钝

1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2分)

19.诸葛亮始终以“报先帝,忠陛下”为职分,在心理上体现为: ;

在行动上的体现为: ;在打算上认为北伐时机成熟的是: 。(摘原文词、句回答)(3分)

20.有人阅读完《隆中对》后拟一上联,请根据对《出师表》的理解对出一下联。(2分)

上联:《隆中对》对刘玄德求安天下大计;

下联:

17.(2分)① 身份低微,学识短浅           ②   感动激动                        

         ③      早                       ④  比喻才能平庸                                

18.(2分)__________ 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9.(3分)  __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_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0.(2分)《出师表》表诸葛亮忠(报)君主真情。(2分,对仗并能反映文章情感内容即可。)

阅读《出师表》选段(12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9.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臣本布衣( )②由是感激( )③深入不( )④夙夜忧叹( )
20.翻译句子。(4分)
①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2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的“此”指哪两件事?(2分)
22.读了此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请联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对你的启示。(2分)
哀溺文(12分)

[d02071bd170e199a.jpg]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语段,完成8——12小题(12分)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隆中对》(节选)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

先帝不以臣卑鄙( ) 将军宜枉驾之( )

9甲文中画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_ _________________(2分)

10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是 (2分)

11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2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后边的问题。(2分)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对联中两表指的是 ,一对指的是

8卑鄙:低微鄙陋   顾:拜访  9效忠刘氏父子的一片赤胆忠心。

10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1(1)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地,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自己,不想在诸侯中扬名做官。

(2)(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认同他。12《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A.、非不深也( )B.、而去之( )C.、以天下之所( )

7、下列各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道: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B.、去:委而去之。去国怀乡。

C.、至:比至陈。寡助之至。   D.、之: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

8、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A.、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

B.、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

9.上文第④段开头的排比句从反面否定了什么观点?(3分)
答:

10、“君子战必胜”的条件是什么?(3分)

答:

6、A、护城河B、放弃C、归顺、服从 

7、B  8、A、略B、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9、靠武力来统治天下

10. 得道;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2009年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黄生借书说(节选)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9.“随园主人”是 朝的 (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11.上文运用典型事例阐明了“ ”的观点。(3分)

9.(2分)清   袁枚

10.(3分)除此之外,(那些)祖父和父亲收藏书籍,儿子孙子丢弃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11.(3分)书非借不能读也

2007年阅读下文,完成4—6题(7分)

捕蛇者说(节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4. 选文作者是____(人名)。写出教材中该作者另一篇文章的标题:《____》。(2分)

5.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言之,貌若甚戚者。____

6.选文从____、____、____三个方面介绍了永州异蛇的特征。(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7分)4.(2分)  柳宗元  《小石潭记》或《钴母潭西小丘记》    5.(2分)说这些活(时),神情好像很悲伤。    6.(3分)外形  毒性  药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11~14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轮战》

1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亲戚畔之 地利不如人和也B.又何非不深也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小大之 D.天时不如地利 衣食所安

1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国不以山溪之险( ) 牺牲玉帛,弗敢也( )

寡助之至,亲戚之( ) 小惠未,民弗从也( )

1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4.两文对取得战争胜利前提条件的认识,共同点是什么?分别怎样做才能拥有这样的前提条件?(4分)

11.答案:D 

评分:选对得2分。

12.答案:固:巩固,使……坚固。  加:虚夸,以少报多。  畔:通“叛”,背叛。 徧:通“遍”,遍及,普遍。

评分:答对两个词语解释得1分,共2分。

13.答案:①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②这才是尽本质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

评分:按照“信”“达”“雅”三方面要求。每小题2分,共4分。

14.答案:共同点,争取民众的支持。做法:甲文认为要施以仁政,得民心。乙文认为要清正从政,政治上要取信于民。

评分:答对共同点和做法各2分,共4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____ 以其咎____________________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不,则治臣之罪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4、《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的政治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诸葛亮在这篇表文中认为自己、众大臣、陛下的责任分别是什么?(6分)

2、(4分)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表明    责任    功效

3、(6分)(1)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

(2)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以及忠心耿耿做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

4、(2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5、(6分)自己、众大臣、陛下的责任分别是: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阅读下列两个文段,完成17-20题。(12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2)深入不毛 不毛:

(2)庶竭驽钝 驽钝: (3)亮每粮不继 患:

18.翻译句子。(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9.语段(乙)“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句中的“志”指什么?请用语段(甲)中的语句回答。(2分)

20.语段(乙)用司马宣王(司马懿)的话做结尾,有什么作用?(2分)

17.(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不长草木的地方,荒凉之地(3)比喻自己平庸的才能(4)担忧【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能力。“卑鄙”属于古今异义,此题考查的是它的古义。“不毛”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驽钝”在这里使用的是比喻手法。“患”在这里作动词用。一题一分。

18.(1)在乱世中只求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做官。(2)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能力,在翻译过程中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好要注意主要词语和特殊句式。

19.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解析】此题中的“志”是志向、理想、抱负的意思,所以学生很容易从(甲)段中找出表明他志向的句子。

20.从对手的角度,运用语言描写,侧面表现诸葛亮的奇才。【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描写手法中的“侧面描写”和“语言描写”。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11分)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8.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空乏其身 空乏: (2)又何焉 间: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0.文段(一)第一段列举六位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文段(二)画线句子主要写了 。(2分)

21.两个文段都体现了一定的治国思想,请分别简要概括。(3分)

18.(1)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2)参与(一词1分,共2分)

19. (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关键词“动”“忍”“曾益”“狱”“察”“情”要准确译出,语句通顺即可,每句2分,共4分)

20.只有经历磨难,才能取得成功   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每空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1.文段(一):在国内要有辅佐君主的贤士,同时要有敌国外患会来侵扰的忧患意识,这个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文段(二):要以人为本,取信于民。(从鲁庄公善于纳谏的角度作答得1分) (意思对即可,3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