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学而时之 ( )(2)人不知而不( )

(3)思而不学则( )4不习乎( )

1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有朋远方来B.、为人谋而不乎C.、择其者而从之D.、不亦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3、进入初中时是一种全新生活的开始,能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吗?(3分)

10、D  11(1)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地方。(如果有就要改正。)(2)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重大的责任而且路程遥远。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13、自己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待人接物的正确方法,要学会替别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比如:珍惜安静的求学环境。喧闹的教室不是你想要的,也不要为别人创设这样的环境。

阅读文言文《论语》、《童趣》选段,完成9-12题。(12分)

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㈡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数十,驱之别院。

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2分)

①吾日三省吾身 ②数十

10、选出下列选项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学而时习之B.故时有物外之趣

C.观之,兴正浓D.鞭数十,驱之别院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从三句中任选二句)(4分)

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 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的是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经历,加上你的切身体验和独特感受来谈一谈你的认识?(60字以内)(3分)

9、①多次进行自我反省     ②用鞭子打    10、B  11、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得到新的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②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③ 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都被它吞了进去。12、言之有理即给分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 [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6.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③军备(军队)  ④信任,信用

 7. 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9. [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文言文阅读《与朱元思书》(10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0、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流飘荡( ) 猛浪若( )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2.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 ”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4分)

13、理解题:(2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顺、随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每个1分,共2分)。11、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2分)12.富春江山水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清 急 富春江两岸群山13、抒发了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蔑视之情(1分),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1分)。

出师表(节选)(14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6.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此皆实 用心苦B.畅军事 家喻户

C.死之臣 衣缩食D.日而待 千方百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8、文段中作者回顾了什么往事?回顾往事的目的是什么?(4分)

9.下列对文章(节选)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表、记,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B.两段文字五次提到先帝,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

C.作者把“北定中原”看作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D.这两段文字,寓情于议,感人至深。

6.B(3分)

7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2)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4分)

8、略(4分)

9.D(3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5~7题。 (10分)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

(1) 夜忧叹 _____________ (2) 思惟北征,先入南 _____________

(3) 今贼疲于西 _____________

6、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7、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师北伐的三个理由。 (3分)

5、(1)早晨  (2)应该  (3)正好,正逢   (3分)

6、(1)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2)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两天才吃一顿饭。(意对即可,关键词不能译错。)(各2分,共4分)

7、①是自己报答先帝和忠于陛下的职责;②南方叛乱已平定,武器装备已充足;③敌方受到东西方威胁,正处于疲惫之时。 (3分)

《论语》十则(15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共 篇,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 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3分)

2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生气,发怒)B.、吾日省吾身(多次)

C.、不知为不知,是也(知道)D.、必细察其纹理(花纹)

2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两项是( )( )(4分)

A.、思不学则殆 为人谋不忠乎B.、神游恕乎

C.、二虫尽所吞 知之知之D.、仁为己任 丛草为林

2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4、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2分)

20    儒    春秋     思想家   教育家

21、C    22、B  C    23、略

24、围绕“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能施加在别人身上“或”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回答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8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解释句子中加点词。(4分)

尔而与之:___________。 ⑵万钟于我和焉:___________。

⑶所识穷乏者的我欤:_____________⑷此之谓失其本心_____________。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上文的观点(2分)

[5b54ef4162f1f75c.gif]

《论语》五则(14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论语》是记录 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2分)

18.在原文的空格处把第四则《论语》补充完整。(2分)

19.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①人不知而不( ) ②可以为师矣 ( )

③诲知之乎 ( ) ④七十而从心所( )

20.翻译划线句子。(2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仿照例句,请标出下面一个句子朗读的停顿(两处)。(2分)

例 有 朋/ 自 远 方 来,不 亦 /乐 乎?(“/”表示明显的停顿。)

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

22.摘出文中两个成语。 。(2分)

17.孔子   儒家

18.略

19.生气  可以凭借通“汝”你(你的) 想要

20.略

21.吾/ 十 有 五/而 志 于 学。

22.如: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大道之行也(13分)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选贤 (2) 矜、寡、、独、废疾者

(3)男有分,女有 (4)盗窃乱贼而不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0.根据选文,“大同”社会有以下特征:(3分)

 ①

21.“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试举例说明。(2分)

18.(4分)与:通“举”,选拔  孤:幼而无父的人  归:女子出嫁  作:兴起

19.(4分)(1)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孩子。(2)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20.(3分)①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全社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1.(2分) 有。《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体现出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