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3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学而时之 ( ) (2)人不知而不( )

(3)思而不学则( ) (4)不习乎( )

10、下面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有朋远方来B.、人某而不忠乎

C.、择其善者而之D.、不亦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2、请你从选段中写出3至5个成语。(2分)

13、进入初中时一种全新生活的开始,能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吗?(3分)

9、(1)复习(2)生气,发怒(3)多次反省(4)老师传授的知识。10、D  11(1)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地方。(如果有就要改正。)(2)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重大的责任而且路程遥远。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13、自己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待人接物的正确方法,要学会替别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比如:珍惜安静的求学环境。喧闹的教室不是你想要的,也不要为别人创设这样的环境。

阅读《与朱元思书》,完成5~8题。(18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流飘荡 ( ) (2)负势 ( )

(3)互相( ) (4)窥谷忘反 反( )

6.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译文:

7.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中,你读出了什么?(4分)

答:

8.本文景物描写很美,写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并谈谈你的感受。(4分)

答:

5.(4分)(1)顺着、沿着    (2) 争逐  (3)比远   (4)同“返”归,回

6.(6分)①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②蝉儿长久的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的叫个不断。

7.(4分)作者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含蓄的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8.(4分)例如: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画面;富春江两岸山势嶙峋,山上长满了青葱耐寒的树木,这些树木凭借着险峻的山势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陡峻的山峰笔直的指向高空,周围群峰连绵,形成千百座山峰。感受: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群山的动态美,赋予山以生命力,使人感受到大自然强烈的生命节奏。(描写2分,感受2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16分)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⑵景公廪丘( )

⑶孔子不受( ) ⑷今景公( )

11.下列句子中“而” 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景公未之行赐之廪丘

A.日出林霏开B.禽鸟知山林之乐,不知人之乐

C.黑质白章D.君将哀生之乎

1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分)

⑵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2分)

⑶其不知丘也亦甚矣。(2分)

13. 如果我们想要充实【甲】文的内容,使论证更有力,你认为【乙】段文字可以吗?为什么?(3分)

10.(4分)⑴(有)什么益处。⑵给、赠给。⑶推辞,拒绝。⑷游说,说服

11.(3分)B

12.(6分)

⑴(2分)先前(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为了宫室的美丽接受了(万钟俸禄)。

⑵(2分)我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

⑶(2分)他也太不了解我了。

13.(3分)可以(1分),因为它可以作为事实论据来论证“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这一观点(2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论语》是 经典著作之一,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孔子,名 ,字 时期鲁国人。(2分)

1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3分)

(1)不亦说乎 ( )

(2)诲女知之乎 ( )

(3)是知也 ( )

1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人不知而不( ) 学而不思则( )

思而不学则( ) 死而后( )

15、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不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时习之B.、诲女知之乎

C.、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D.、驱之别院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8a7e3fb5549f1e2.jpg]16.略

文言文阅读,完成9-12题(11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写出文中加点字的拼音(1分)

说( ) 省( )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A.、人不知而不( )B.、诲知之乎( )

C.、与朋友交而不乎( )D.、思而不学则( )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句话。(4分)

(1)传不习乎?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2.本文中很多话都成了名言警句。如果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做成书签,你会选择哪句?请说说你的理由。(2分)

9. (1分)

yuè xǐng

10.(4分)

A生气,发怒;  B通“汝”,你   C真诚,诚实;  D有害

11.(4分)

(1)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12.略。写了句子1分,理由合情合理1分。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 选出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2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乎?同“悦”,愉快

B.吾日三省吾身 三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C.、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 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D.、温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7.翻译(2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4分)

6 B

7士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8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学而时之 ( )(2)人不知而不( )

(3)思而不学则( )4不习乎( )

1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有朋远方来B.、为人谋而不乎C.、择其者而从之D.、不亦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3、进入初中时是一种全新生活的开始,能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吗?(3分)

10、D  11(1)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地方。(如果有就要改正。)(2)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重大的责任而且路程遥远。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13、自己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待人接物的正确方法,要学会替别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比如:珍惜安静的求学环境。喧闹的教室不是你想要的,也不要为别人创设这样的环境。

阅读文言文《论语》、《童趣》选段,完成9-12题。(12分)

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㈡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数十,驱之别院。

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2分)

①吾日三省吾身 ②数十

10、选出下列选项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学而时习之B.故时有物外之趣

C.观之,兴正浓D.鞭数十,驱之别院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从三句中任选二句)(4分)

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 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的是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经历,加上你的切身体验和独特感受来谈一谈你的认识?(60字以内)(3分)

9、①多次进行自我反省     ②用鞭子打    10、B  11、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得到新的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②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③ 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都被它吞了进去。12、言之有理即给分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 [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6.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③军备(军队)  ④信任,信用

 7. 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9. [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文言文阅读《与朱元思书》(10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0、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流飘荡( ) 猛浪若( )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2.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 ”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4分)

13、理解题:(2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顺、随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每个1分,共2分)。11、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2分)12.富春江山水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清 急 富春江两岸群山13、抒发了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蔑视之情(1分),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