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信:__________ 愠:__________
三省:__________ 故: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从这几则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
(2)这种观点是否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相矛盾?(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信:真诚,诚实 愠:生气,发怒 三省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故:旧知识
2.a.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
b.几个人在一起行走,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3. a.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b.不矛盾。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他的优点,都值得学习。
鱼我所欲也(节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5.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一箪食 (2) 蹴尔而与之(3)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4) 是亦不可以已乎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呼尔而与之:
17.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能证明本文论点的论据(2分)
18.“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15.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一箪食 盛饭用的圆竹器 蹴尔而与之用脚踢;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通“德”感激 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呼尔而与之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17.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2分) 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18.“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答对两点就满分)
马说 韩愈(10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9.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4分)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3)策之不以其道( ) (4)一食或尽粟一石( )
20.下面各组加点字词的意思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不以千里称也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21.翻译下面这个句子。(2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2.本文托物寓意,文中的“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 ;以
一句表达全文的主旨。(2分)
19.这 通“饲”,喂养 鞭打 有时 20、A 21.略 22、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的统治者 其真不知马也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节选自《后出师表》)
2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3分)
A. 以先帝之明( ) B. 王业亦亡( )
C. 惟坐而待亡( )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深入不毛 入则无法家拂士
B. 寝不安席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 然不伐贼 豁然开朗
D. 食不甘味 食不饱,力不足
22. 画横线部分分几层,论述讨贼这件事,是怎样论述的?(3分)
20. (1)明智、英明; (2)灭亡; (3)等待。 21. D
22. 第一层:伐贼才弱敌强;第二层:不伐王业也要灭亡;第三层:与其坐待灭亡,不如讨贼。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 ②故不为苟得也 B. ①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夫子何命焉为
C. ①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高可二黍许 D.①猥自枉屈 ②自三峡七百里中
17.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受命以来 B. 以君为长者
C. 扶苏以数谏故 D.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8.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9. 文段中,作者叙写自己21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请你说说“殊遇”有哪些?(2分)
16. A 17. C
18. 因此深为感激,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19. 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倾覆之际使之出任军师、丞相。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乙文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②化:同化。③鲍鱼:咸鱼。④肆:店铺。⑤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是以: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所欲有甚于生者 游于是乎始B.即与之化矣 春冬之时
C.久而不闻其臭 妇拍而鸣之D.亦我所欲也 亦与之化矣
3.翻译下列句子。(3分)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4.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2分)
5.请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的论证方法。(3分)
甲文的观点: 乙文的观点: 共同的论证方法
[4a8dc85b64d587c6.jpg]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16分)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⑵景公致廪丘( )
⑶孔子辞不受( ) ⑷今说景公( )
11.下列句子中“而” 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
A.日出而林霏开B.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C.黑质而白章D.君将哀而生之乎
1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分)
⑵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2分)
⑶其不知丘也亦甚矣。(2分)
13. 如果我们想要充实【甲】文的内容,使论证更有力,你认为【乙】段文字可以吗?为什么?(3分)
(三)
10.(4分)⑴(有)什么益处。⑵给、赠给。⑶推辞,拒绝。⑷游说,说服
11.(3分)B
12.(6分)
⑴(2分)先前(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为了宫室的美丽接受了(万钟俸禄)。
⑵(2分)我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
⑶(2分)他也太不了解我了。
13.(3分)可以(1分),因为它可以作为事实论据来论证“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这一观点(2分)。
论语(节选)(16分)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7.《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 的一部书。(2分)
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己所不欲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上面四章中,只论学习方法的是______,只论修身做人的是______,既谈学习方法又谈修身做人的是_____。(只填序号)(3分)
11.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分)
7、孔子及其弟子言行8.(1)愉快 (2)生气、发怒 (3)真诚、诚实 (4)想要 9.(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10.③ ④ ①② 11.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论语>十则》,完成下面的习题。(17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9. 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3分)
1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诲女知之乎 (4)传不习乎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2. 请写出本文中的成语(不少于6个)。(3分)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的是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经历,加上你的切身体验和独特感受来谈一谈你的认识?(60字以内)(3分)
9.丘,仲尼,春秋。
10.(1)“悦”的古字,愉快。 (2)生气,发怒。
(3)通“汝”,人称代词,你。 (4)老师传授的知识,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1.(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12.不亦乐乎;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岁寒知松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意6个即可)
13.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为了学习而学习,缺少必要的思考,只是一味地学习,大脑却一片空白,学习只为了追求数量,而不在乎质量,结果那就可想而知了。学习在思考,也在于吸收。
也有不少人,为了思考而思考,缺少必要的学习。只是一味地思考,没有一定的学习指导,结果思考钻进了死胡同,就难免是非不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3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学而时习之 ( ) (2)人不知而不愠( )
(3)思而不学则殆( ) (4)传不习乎( )
10、下面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有朋自远方来B.、为人某而不忠乎
C.、择其善者而从之D.、不亦乐乎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2、请你从选段中写出3至5个成语。(2分)
13、进入初中时一种全新生活的开始,能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吗?(3分)
9、(1)复习(2)生气,发怒(3)多次反省(4)老师传授的知识。10、D 11(1)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地方。(如果有就要改正。)(2)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重大的责任而且路程遥远。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13、自己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待人接物的正确方法,要学会替别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比如:珍惜安静的求学环境。喧闹的教室不是你想要的,也不要为别人创设这样的环境。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