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师表》选段(8分)

夫难平①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②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③,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注释:①平,通“评”,评判,判断。②拊,拍。③蹉跌,跌交,比喻失败。)

21.写出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例句:凡事如,难可逆见

A.夫难者,事也。B.必先其心志

C.所以动心忍性D.益其所不能

2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②手,谓天下已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中哪句话与《出师表》中“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一句所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依据选文以及你对诸葛亮的了解,请简要的评说一下诸葛亮其人。(2分)

21.C22.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2分)  23.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分)   24.能围绕“忠心耿耿、勤勤恳恳、足智多谋、高瞻远瞩”等来评说即可。(2分)

阅读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回答8—12题(17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翻译下列的两个句子。(4分)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它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B.《庄子》是庄子及后学的著作集,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名庄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C.《惠子相梁》中比喻较为巧妙贴切,“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腐鼠”比喻功名利禄 。

D.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孟子以《礼记·檀弓》中“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舍生取义。

1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二者不可得兼(   )     ②故有所不辟也(   )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④故不为得也(    )

11.回顾历史,各用一句话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3分)(人物+事例)

12.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3分)

8. ①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9.B

10.

11. * 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12.(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 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7填空(2分)

《论语》:记录 的书,共20篇,是 经典著作之一。

18.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省:____ 说:______ 信:____ 女: 

19.请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二个(2分)

2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________________

21. 认真阅读第十则,思考回答:(4分)

(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

(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17、(2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   儒家

18.(4分)反省  通“悦”,愉快  诚实  通“汝”,你 

19.(2分)如:温故知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死而后已

20.(4分)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体会与认识,凭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

21.(4分)(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

(2)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信:__________ 愠:__________

三省:__________ 故: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从这几则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

(2)这种观点是否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相矛盾?(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信:真诚,诚实  愠:生气,发怒  三省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故:旧知识

2.a.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

b.几个人在一起行走,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3. a.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b.不矛盾。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他的优点,都值得学习。

鱼我所欲也(节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5.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一食 (2) 尔而与之(3) 今为所识穷乏者我而为之(4) 是亦不可以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呼尔而与之:

17.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能证明本文论点的论据(2分)

18.“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15.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一食 盛饭用的圆竹器  尔而与之用脚踢;踢今为所识穷乏者我而为之 通“德”感激 是亦不可以乎停止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呼尔而与之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17.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2分)   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18.“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答对两点就满分)

马说 韩愈(10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9.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4分)

(1)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2)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3)之不以其道( ) (4)一食尽粟一石( )

20.下面各组加点字词的意思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不千里称也 衾拥覆,久而乃和 B.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

C.鸣之不能通其意 执策临之 D.祗辱于奴隶人手 马千里者

21.翻译下面这个句子。(2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2.本文托物寓意,文中的“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 ;以

一句表达全文的主旨。(2分)

19.这   通“饲”,喂养    鞭打   有时 20、A      21.略   22、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的统治者    其真不知马也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节选自《后出师表》)

2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3分)

A. 以先帝之( ) B. 王业亦( )

C. 惟坐而亡( )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深不毛 则无法家拂士

B. 寝不席 燕雀知鸿鹄之志哉

C. 不伐贼 豁开朗

D. 不甘味 不饱,力不足

22. 画横线部分分几层,论述讨贼这件事,是怎样论述的?(3分)

20. (1)明智、英明; (2)灭亡; (3)等待。     21. D

22. 第一层:伐贼才弱敌强;第二层:不伐王业也要灭亡;第三层:与其坐待灭亡,不如讨贼。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①全性命于乱世 ②故不为得也 B. ①奉于危难之间 ②夫子何焉为

C. ①遂先帝以驱驰 ②高可二黍D.①猥枉屈 ②三峡七百里中

17.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受命来 B. 君为长者

C. 扶苏数谏故 D. 高祖因之成帝业

18.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9. 文段中,作者叙写自己21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请你说说“殊遇”有哪些?(2分)

16. A           17. C

18. 因此深为感激,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19. 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倾覆之际使之出任军师、丞相。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乙文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②化:同化。③鲍鱼:咸鱼。④肆:店铺。⑤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是以: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所欲有甚生者 游是乎始B.即与化矣 春冬

C.久不闻其臭 妇拍鸣之D.我所欲也 与之化矣

3.翻译下列句子。(3分)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4.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2分)

5.请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的论证方法。(3分)

甲文的观点: 乙文的观点: 共同的论证方法

[4a8dc85b64d587c6.jpg]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16分)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⑵景公廪丘( )

⑶孔子不受( ) ⑷今景公( )

11.下列句子中“而” 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景公未之行赐之廪丘

A.日出林霏开B.禽鸟知山林之乐,不知人之乐

C.黑质白章D.君将哀生之乎

1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分)

⑵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2分)

⑶其不知丘也亦甚矣。(2分)

13. 如果我们想要充实【甲】文的内容,使论证更有力,你认为【乙】段文字可以吗?为什么?(3分)

(三)

10.(4分)⑴(有)什么益处。⑵给、赠给。⑶推辞,拒绝。⑷游说,说服

11.(3分)B

12.(6分)

⑴(2分)先前(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为了宫室的美丽接受了(万钟俸禄)。

⑵(2分)我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

⑶(2分)他也太不了解我了。

13.(3分)可以(1分),因为它可以作为事实论据来论证“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这一观点(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