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1—12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

(1)晓雾将( ) (2)未复有能其奇者( )

(3)怀民亦未( ) (4)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

(1)沉鳞竞跃。

译文: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11. (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12. (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隆中对》(节选)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②,不可屈致③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④亮,凡⑤三往,乃见。因屏人⑥曰:“汉室倾颓⑦,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⑧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⑨,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5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将军宜枉驾顾之( )

(3)以彰其咎 ( )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5)由是先主遂诣亮( )

17、甲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____________(3分)

18、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是 (3分)

19、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后边的问题。(3分)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对联中两表指的是 ,一对指的是

16、卑鄙:低微鄙陋   顾:拜访  咎:过失  以:把   由是:因此

17、效忠刘氏父子的一片赤胆忠心。

18、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9、(1)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地,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自己,不想在诸侯中扬名做官。

(2)(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认同他。

20、《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由是先主遂诣亮 (4)凡三往,乃见

17.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组 (2分)

A.时人莫之许也 遂许先帝以驱驰

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受任于败军之际,

C.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将军宜枉驾顾之

D.先帝不以臣卑鄙 遂许先帝以驱驰

18.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4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19.回答下列问题(5分)

(1)甲文段着重记叙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哪两件事?

(2)乙文段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作简要说明。

16、(4分) (1)拜访     (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3)到……去,这里有“去拜访”之意,  (4)总共

17、(2分)C

18、(4分) (1)在兵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的关头我奉行使命。

(2)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当时一般人没有谁同意他这种比附

19、(5分) (1)三顾茅庐、临危受命  (2分)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如正面写诸葛亮隐居时的不平抱负,侧面写徐庶的推荐(3分)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解释下面句子中的词。(3分)

  学而不思则罔(罔: )

  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

  是知也(知: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2、下列而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学而不思则罔B.、见不贤而内自省

  C.、为人谋而不忠乎D.、择其善者而从之

13、请从选段中写出2个至今沿用的成语(2分):

14、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如何对待的?学了选文第②则之后有何感悟?请简要谈谈。(3分)

  

10. 迷惑 ;   刚强,勇毅 ;   通“智”,聪明,智慧  11、(1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2)(碰到)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时,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2、(A)13、以下成语任写3个: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 14、感悟应扣住学习要谦虚好学,实事求是来谈。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18分)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晓雾将( ) (2)未复有能其奇者( )

(3)怀民亦未( ) (4)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12.填空。(8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___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的语句中。(4分)

9.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11.略   

12.(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0、根据本文内容,选用文中恰当的语句填空。(2分)

诸葛亮非常感激刘备在他“躬耕于南阳”,就“ ”。为报知遇之恩,诸葛亮在“后值倾覆”时“ ”。由于诸葛亮做事谨慎,所以刘备在驾崩时“ ”。刘备和蜀国的崛起与诸葛亮息息相关。

11、《出师表》以情意切切使其文学价值厚重。请你仔细体会,谈谈全文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9、 向北平定中原,以我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险凶恶的小人,光复大汉朝的天下,回到原来的都城

10、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寄臣以大事也

11、流露了作者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表达忠诚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阅读《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10-12题。(11分)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本心。

10、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所识穷乏者我欤 ( ) (2)非独贤者有是也( )

(3)是亦不可以乎 ( ) (4)故有所不避也 (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12、简答:

(1)孟子在文中阐明了怎样的观点?第②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观点?(3分)

(2)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请用原文回答)(2分)

10、(2分)(1)  得:通“德”感激      (2)  :思想

(3):停止      (4)  :祸患

11、(4分)(1)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什么不可以用呢?

(2)由于这个原因,却有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而不采用的人。  

12、(共5分)(1)观点:舍生取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3分)

(2)(2分)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 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 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8.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2分)例句:“是人多以书假余。”

A.、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无从书以观 言行一B.、慕圣贤之道 多弊少

C.、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失D.、未尝稍降色 婉言

10.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8、D  9、C  10、B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6、选出下列句子或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三臣于草庐之中/将军宜枉驾之B.、深入不/吹求疵

C.、恐托付不/东施颦D.、以咨诹善/不足为外人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译文:

8、从选文中概括回答。(4分)

从作者回忆 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 此空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之情。

9、你从这几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2分)

答:

6.(2分)C

7.(2分)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

8.(4分)三顾茅庐  临危受命  临崩寄大事    报先帝而忠陛下

9.(2分)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一13题。(15分)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白帝城)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献出)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侍奉)之如父。”

9、选文[乙]具体说明了选文[甲]中的哪句话(用原文回答)?并简要概括选文[乙]的内容。(2分)                                       

10、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4分)

夙夜忧叹 夙夜: 庶竭驽钝 驽钝:            

以后事 属: 若嗣子可 辅:            

11、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 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最正确的一种是(   )(2分)

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13、读了这两段文字,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评价。(只谈一点即可) (3分)

                       

_                       

9、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或: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受遗诏。

10、①早晚②比喻才能平庸③通“嘱”,托付 ④辅助,协助

11、①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②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

12、B13、略(示例: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古代忠良的代表,人臣的楷模)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