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故患有所不辟也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
D.、同舍生皆被绮绣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⑴选段中,作者将 比作“鱼”,将 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 。
⑵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与文段中的“ ”这个词含义相同。
3、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翻译: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同时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B.、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选文的主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抗元兵败被俘,宁死不屈,也是这种精神的写照。
C.、 选文开头以鱼和熊比喻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取义”,引出中心论点,自然贴切。
D.、在孟子看来,不仅贤人,就是每个普通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都会作出合乎义的选择。
4、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1、C 2、⑴生 义 舍生取义 ⑵贤者
3、由此可见,采用某种手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4、D、5、如: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鱼,我所欲也( )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
③死亦我所恶( ) ④二者不可得兼( )
2、选出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一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A.、乡为身死而不受B.、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多坡D.、贤能为之用
3、下列含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乡为身死而不受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文中作者所持的主张是 ,文章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6、这段文字用“鱼”比喻 用“熊掌”比喻 用“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比喻
7、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写
8、本文用了 、 、 论证方法
9、第一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指出从正面论证的句子有哪些?从反面论证的例子有哪些?
10、揣摩下面句子结构上的特点,学用这种句式写一个句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11、孟子认为“义”高于生命,“义”具体指什么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或宝贵生命谱写了一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答:
1、欲:想要的;E;停止,弃恶;憎恶,兼,同时
2、B 3、C
4、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待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5、舍生取义,摆事实讲道理。
6、生 义 舍生取义
7、主要写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以“义”为重,甚至为“义”献出生命。
8、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 事例论证
9、正面:生亦……故患有所不避。反面:如使……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正面:由是……而有不为也。
10、提示:要注意句式特点,力求形神兼备。
11、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守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路。 (例子略)
《孟子·鱼我所欲也》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巳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A.、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
C.、呼尔而与之 与: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由是则生而不用也B.、蹴尔而与之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行道之人弗受
C.、 所恶有甚于死者D.、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4、请说说画线句子中的“是心”具体指什么?
1、①祸患,灾难 ②这,这样 ③给 ④增加,益处
2、A( A 转接 B 代乞人;结构助词,的 C 比;在 D 为了;是 )
3、(我)所喜欢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意思对即可。)
4、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或直接摘录原文“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
2、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3、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正反两个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进行推论的是哪句话?
4、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哪两句? ( )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治理国家 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
2、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来节奏感很强。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A D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
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必先苦其心志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公与之乘
3、本文阐述的一个人生哲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用原文语句回答)
4、本文第一段所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等人的经历,给你什么有益的启示?
1、C 2、A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不设统一答案,切合原文大意且言之成理即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 B.曾益其所不能(利益)
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给下列一组排比句划分朗读节奏。(用“/”表示)
必 先 苦 其 心 志,劳 其 筋 骨,饿 其 体 肤,空 乏 其 身,行 拂 乱 其所 为。
3、文中缺漏了一处文字,把缺漏的文字补出来。
4、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 这一观点。
5、写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
1、B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生于忧患
5、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是____________家的经典之一。
2、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儒 2、“增加”或“增”。答出其中一点即可给满分。
3、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来答即可;能写出原句的意思亦可。
4、围绕“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来答即可;答“生于忧患”亦可。
5、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
衰亡”来答即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带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郭: 环:
委: 畔:
2、文章论证天时不如地利时,指出城小易攻的句子是 ,表明攻势之大的短语是 。(均用原文填空)
3、第三段开头的“故曰”二字在文章结构上起 作用。
4、文章中心论点侧重强调的是 。
5、翻译“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外城 围 放弃 背叛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
3、“过渡”、“承上启下”均可 4、地利不如人和
5、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
(3)池非不深也 ( )
(4)委而去之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A.、正确的道理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4、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1、(1)包围 (2)表原因 (3)护城河 (4)放弃
2、(1)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帮助少到了极点,内外的亲属也会背叛(他的)。 3、D
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举事例要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相符。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B.、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D.、委而去之
有孙母未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是: ,其中最重要的是 。
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造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
4、各写出含有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成语两个。
(1)多助之至
(2)失道者寡助
1、A 2、C 3、略
4、如获至宝、至高无上、至理名言等;曲高和寡、孤陋寡闻、孤家寡人等。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