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合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故”字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故”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号曰醉翁也B.、患有所不辟也

C.、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扶苏以数谏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 (2)北定中原 北:

(3)故五月渡泸 故:

3、第①段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4、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5、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

(4字),临危委重任和 (5字)。

6、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2×1)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四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阵:

1、D

2、(1)因为;(2)向北;(3)所以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5、三顾草庐;出师兴汉室

6、略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待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解释下列词语。

①中道崩殂: ②天下三分:

③危急存亡之秋: ④殊遇:

2、下列句子中“盖”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B.、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C.、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珠遇。

D.、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没有)不有死。

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①半路去世  ②天下分成三部分  ③危难紧急存续或灭亡之时  ④特别厚待 

2、D

3、的确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德行,发扬扩大有志之士的精神,不应该(过分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来堵塞忠心进谏的道路(途径)。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屋俨然     鱼而取熊掌者也       

B.、故有所不辟也  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C.、非独贤者有心也 进亦忧,退亦忧        

D.、同舍皆被绮绣  是故所欲有甚于

2、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⑴选段中,作者将      比作“鱼”,将    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               

⑵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与文段中的“    ”这个词含义相同。

3、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翻译: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同时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B.、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选文的主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抗元兵败被俘,宁死不屈,也是这种精神的写照。

C.、 选文开头以鱼和熊比喻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取义”,引出中心论点,自然贴切。

D.、在孟子看来,不仅贤人,就是每个普通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都会作出合乎义的选择。

4、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1、C   2、⑴生  义  舍生取义 ⑵贤者

3、由此可见,采用某种手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4、D、5、如: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鱼,我所也( ) ②是亦不可以乎( )

③死亦我所( ) ④二者不可得( )

2、选出与“今宫室之美为之”一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A.、乡身死而不受B.、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C.、中峨冠而多髯者多坡D.、贤能之用

3、下列含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乡为身死而不受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文中作者所持的主张是 ,文章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6、这段文字用“鱼”比喻 用“熊掌”比喻 用“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比喻

7、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写

8、本文用了 论证方法

9、第一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指出从正面论证的句子有哪些?从反面论证的例子有哪些?

10、揣摩下面句子结构上的特点,学用这种句式写一个句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11、孟子认为“义”高于生命,“义”具体指什么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或宝贵生命谱写了一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答:

1、欲:想要的;E;停止,弃恶;憎恶,兼,同时

  2、B        3、C  

4、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待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5、舍生取义,摆事实讲道理。 

6、生  义  舍生取义

7、主要写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以“义”为重,甚至为“义”献出生命。

8、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   事例论证

9、正面:生亦……故患有所不避。反面:如使……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正面:由是……而有不为也。 

10、提示:要注意句式特点,力求形神兼备。

11、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守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路。 (例子略)

《孟子·鱼我所欲也》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巳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A.、故有所不辟也 患:

B.、非独贤者有心也 是:

C.、呼尔而之 与:

D.、万钟于我何焉 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由是则生不用也B.、蹴尔而与

禽鸟知山林之乐,不知人之乐 行道人弗受

C.、 所恶有甚死者D.、 今妻妾之奉为之

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 项燕楚将,数有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4、请说说画线句子中的“是心”具体指什么?

1、①祸患,灾难  ②这,这样  ③给  ④增加,益处 

2、A( A 转接  B 代乞人;结构助词,的  C 比;在  D 为了;是 )

3、(我)所喜欢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意思对即可。)

4、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或直接摘录原文“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2、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3、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正反两个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进行推论的是哪句话?

4、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哪两句? ( )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治理国家   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

2、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来节奏感很强。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A D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舜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乐(安逸)

C.、人恒,然后能改(过去)

D.、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

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必先苦心志 余人各复延至

B.、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所欲有甚生者

C.、征于色,发于声,后喻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

D.、傅说举于版筑间 公与

3、本文阐述的一个人生哲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用原文语句回答)

4、本文第一段所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等人的经历,给你什么有益的启示?

1、C    2、A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不设统一答案,切合原文大意且言之成理即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A.必先其心志(痛苦) B.曾其所不能(利益)

C.出则无敌国患(国外)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奋起,指有所作为)

2、给下列一组排比句划分朗读节奏。(用“/”表示)

必 先 苦 其 心 志,劳 其 筋 骨,饿 其 体 肤,空 乏 其 身,行 拂 乱 其所 为。

3、文中缺漏了一处文字,把缺漏的文字补出来。

4、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 这一观点。

5、写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

1、B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生于忧患

5、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是____________家的经典之一。

2、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儒             2、“增加”或“增”。答出其中一点即可给满分。

3、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来答即可;能写出原句的意思亦可。

4、围绕“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来答即可;答“生于忧患”亦可。

5、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

衰亡”来答即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带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郭: 环:

委: 畔:

2、文章论证天时不如地利时,指出城小易攻的句子是 ,表明攻势之大的短语是 。(均用原文填空)

3、第三段开头的“故曰”二字在文章结构上起 作用。

4、文章中心论点侧重强调的是

5、翻译“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外城     围      放弃      背叛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

3、“过渡”、“承上启下”均可      4、地利不如人和

5、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