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8——10题(8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乱: (2)衡:

9.(4分)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⑵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2分)本文作者从个人 的事例再说到统治者的 方略,最终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8.乱:扰乱;衡:通“横”,梗塞、不顺

9.(1)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落到这些人身上(2)表现在脸色上,并在声音上表达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10.成才、治国。

阅读《<论语>十则》,完成11-14题。(10分)

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⑶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⑷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⑹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⑻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⑼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不亦乎 (2)人不知而不 (3)不习乎 (4)死而后

12.翻译下列句子。(2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态度决定高度。本文⑸⑹⑺则主要讲学习态度,请联系学习实际,任选一则,说说你对它的理解。(2分)

我选第( )则

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修身养德乃成才之本。文中有许多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根据材料链接①或②从原文中选择一则相应的修身格言,摘抄下来并谈谈你的感悟。(4分)

材料链接:

①2011年8月1日,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的女特警__特技表演:头破砖头。一个女特警经过四次试做,第五次终于成功。她的壮举感动了全场观众。

②东晋大臣庾亮,他骑的马里有一匹很凶,有人让他卖掉。庾亮说:“我卖它就会有人买它,那样也会伤害它的新主人,难道因为这匹马对自己不安全,就可以嫁祸他人吗?”

摘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通“悦”,高兴、愉快 (2)生气,发怒 (3)老师传授的知识 (4)停止

12.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13.示例:我选第(5)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一种求实的学习态度,对待知识不懂不要装懂。告诉我们学习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

我选第(6)则,“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历来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让别人成为自己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能力。

我选第(7)则,这一则强调学习不分时间、地点,随时随地都能向别人请教,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能学习别人的长处,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自己引以为戒。

14. (摘抄2分,感悟2分)

材料① 摘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或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感悟:(示例)做人要刚强勇毅,历经了艰苦的磨炼才能成才。英勇的边防战士日夜守护着边疆,他们坚强的品格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激励我们在人生路上只有坚强勇敢,才能乐观面对困难,成就自己辉煌的未来。

材料②摘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感悟:(示例)凡事只有能够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人与人之间才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谐共存。庾亮的所言就体现了这种高尚的品格。他没有因为自己会受到伤害就将这种伤害转移给别人,而是将危险留给自己,他的这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品质应该让我们感到敬佩。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下列问题。(20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空乏其身 ②而后

③人恒过 ④法家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必先苦其心 便扶向路,处处之B.行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

C.舜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于声而后喻D.人过然后能改 国

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10.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3分)

11.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是如何推论出中心论点的?(4分)

[13a8ca7f9c67dea4.gif]

阅读《出师表》选段,回答下列问题。(20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6.这段文字选自诸葛亮的《出师表》,“表”是古代

的一种文体。是作者率师北上伐魏时写给后主 (姓名)的一篇表文。(3分)

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①益州疲弊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

③陟罚臧否 ④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8.下列与“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中“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光先帝遗德 B.塞忠谏之路也

C.先帝不臣卑鄙 D.是众议举宠为督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0.文段中有两个词语已经成为经常使用的成语,它们是 。(2分)

11.文段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几条建议?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12.文段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2分)

[1a6daebb5eff9ff8.gif]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人不知而不 愠: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学而不思则 罔: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诲知之乎 女: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知为不知,是也 知: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说明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1)生气,发怒 (2)迷茫,迷惑 (3)通“汝”,你 (4)通“智”,聪明,智慧

12、(1)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在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13、任重道远

14、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意思相近即可)

15、围绕句子的翻译意思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写即可。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6-8题(8分)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邹忌讽齐王纳谏》

6、解释加点的字(2)

(1)陟罚否 (2)此贞良死节之臣

(3)能讥于市朝 (4)王之甚矣

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8、甲文和乙文提出的治国之策有什么相同之处?结合文章试分析诸葛亮和邹忌劝谏君主的方法有什么不同?(2分)

[bcfb2078eba96793.gif]

8甲乙都提出了广开言路,只有广开言路,君主才不会被蒙蔽。(1分)诸葛亮以情动人,通篇流露“报先帝,终陛下”的真情,辞情恳切,感人肺腑,希望打动后主刘禅接受其建议;邹忌以自身切身感受设喻,把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相类似处进行类比,巧妙地讽喻齐王,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1分)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9题。(16分)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高祖(刘邦)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5、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先帝不臣卑鄙( )   ②、馈饷,不绝粮道( )

③、三臣于草庐之中( )   ④、百万之军( )

6、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两组是( )(3分)

①、当世事。 百万军。 ②、决胜千里之外。 不求闻达诸侯。

③、未知二。 以彰咎。 ④、可计日待也。  有一范增不能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7、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两个句子。(4分)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8、写出源于选文中的两个成语(1) (2)  (2分)

9、甲、乙两文都谈到了用人的问题,你认为诸葛亮和刘邦都强调了什么?你对此有何看法?(3分)

5、①因为 ②断绝、阻绝 ③拜访 ④带领,统领(每个1分,共4分) 6、C(3分)

7、(1)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2分)

(2)这就是他被我击败的原因。(2分)

8、(2分)计日而待   不求闻达   三顾茅庐   运筹帷幄(任意写出其中2个即可)

9、(3分)强调了善于使用人才(亲贤)的巨大作用。(1分)紧扣文章内容谈看法(2分)

如:刘邦论楚亡汉兴,做到用人所长,人尽其才,体现了他得人才得天下的精髓思想。那么今天,我们企业的各级领导则更应学学古人,胜于先贤,要具备爱才之心,识才之智,荐才之德,容才之量。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能兴旺。

出师表(节选)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9.《出师表》是三国时 (人名)向人名)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篇文章。(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3分)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1.对上述语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向后主推荐了文臣、武将中的贤良,提出了亲贤臣、远小人的中肯建议。

B.为保证出师后蜀国的稳定,作者对宫中、营中的人事作了安排,考虑周到。

C.作者推荐的贤良,都是“先帝简拔,众议推举”的,体现了他做事的公正性。

D.作者提及先帝痛恨那些奸佞不分的人,意在告诫后主要牢牢铭记先帝的遗志。

9.( 2 分,每空1 分)诸葛亮   刘禅

10.( 3 分)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11.( 3 分)D

出师表(14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2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1)遂许先帝以驱驰(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3)以咨善道 ( ) (4)以先帝遗德 ( )

2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B.先帝不臣卑鄙 咨臣当世之事

C.三臣于草庐之中 野有麦场

D.何陋有 学而时习,不亦说乎

2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3.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3分)

[f56fd74638e8dd34.gif]

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天时不如地利

①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本文作者孟子是 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我们在初中阶段教材里还学过他的作品有《   》。(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委而去,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中作者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第②和③段在论证观点时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第④段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突出了“得道”的重要。

D.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战胜强者的治国方针和策略。

  9.(1)儒家(1分)  《王顾左右而言他》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分)      

10.(守城的士兵)抛弃了并离开了城池,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得人心(更重要)(关键字:委   去   之   )

11 .D(3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