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②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③,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④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注〕①怠:懈怠。②箧:书箱。③舍:学舍,书馆。④媵人:服侍的人。
〔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
10.请用“| ”为下面两个句子标明朗读停顿。
(1)手 指 不 可 屈 伸 (2)夫人 好 学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媵人持汤沃灌 汤: (2)以衾拥覆衾:
(3)负笈从师 负: (4)编茅为庵为:
12.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1)录毕,走送之。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13.〔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点?
1.(1)手指/ 不可屈伸(1分) (2)夫/人 好学 (画出此处即可。每小题1分)
2.(1)汤:热水 (2)衾:被子 (3)负:背,背着 (4)为:做,做成(每题1分)
3.(1)抄完了,赶紧(或跑着)把书还给人家。(2)人如果不好好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或“成就事业”)?(关键词翻译准确,语言通顺)(每小题2分)
4.都表现了从师学习时不惧险阻,不图物质享受,勤奋好学的精神。(三点“精神”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即可给3分。只答 “从师学习”,给1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曾子②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其母曰:“母还,顾反为汝杀彘③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节选自《韩非子•曾子杀彘》)
①辩,有的版本作“辨”。②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③彘:zhì,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与: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
③曾子之妻之市 之: ④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止:
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译文:
3.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
4.从“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样的教子思想?
1.①给,给予 ②同“德”,动词,感激恩德 ③到,去,往 ④制止(或阻止,劝阻,劝止)(共4分,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2.①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万钟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共2分,其中“则”和“加”没有翻译正确的,每个扣1分)②现在你欺骗他(儿子),这是教他欺骗啊。(共2分,其中“子”和“欺”译错的,每个扣1分)
3.示例:文天祥宁可为民族利益而死,也决不投降元朝做官;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共4分,写出人名得1分,写出其事迹,且能体现“舍生取义”得1分)
4.言行一致;或言而有信;或父母对孩子要起到表率、示范作用(3分,意对即可)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
〔注〕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②朕(zhèn):皇帝自称。
1、宋濂是明初著名的文学家。〔甲〕文写宋濂 的故事;
〔乙〕文写宋濂 的故事。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 (2)色愈恭,礼愈至至:
(3)濂具以实对具: (4)间问群臣臧否臧否: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加点词语必须准确译出。
(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2)诚然,卿不朕欺。
4、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1 艰难(谦恭)求学 诚实待君
(大意对即可得分,每空1分,共2分)
2(1)担心(2)周到(3)全,都(或通“俱”)(4)善恶
(结合语境理解正确即可,每小题1分,共4分)
3(1)等到他(老师)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2)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大意正确1分,译出加点词1分。每小题2分,共4分)
4示例1:从〔甲〕文中我得到的启示是虚心求教才能学有所得。
示例2:从〔乙〕文中我得到的启示是只有坦诚相待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信任。
(紧扣文意谈出启示2分,语言表述1分,共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乙】墨者①有钜子②腹黄享 ③,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④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予,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①墨者:指墨家。②钜子:墨家学派对墨学有成就的人称“钜子”。③腹黄享 (tún):人名。④秦惠王:战国时秦国国君。
1.按照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光先帝遗德 光:发扬光大
B.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刑:罚
C.以昭陛下平明之理理:道理
D.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 赐:恩赐
(2)结合语境解释(甲)文中的“引喻失义”和(乙)文中的“天下之大义也”中的“义”的意思。
①引喻失义 义:
②天下之大义也 义:
2.将选文中画“ ”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译文:
(2)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译文:
3.(甲)文和(乙)文虽然一段是以议论为主,一段是以记叙为主,但是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请在读懂(乙)文故事的基础上,用(甲)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道理。
答:这个语句是
4.读完这两段选文,你从中领悟到什么呢?假如现在让你向你的班主任老师(或班长)对今后的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一条建议,你会提出怎样的建议呢?请结合你在阅读中所获得的感悟,将你的建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不少于30字)
你的建议:
1.(3分)(1)C(应为“治”) (2)①适宜,恰当;②正义。(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2.(4分)(1)(2分)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
(2)(2分)(钜子)忍心割去自己所偏爱的来推行正义,钜子可以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3.(2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或: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3分)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表述题。目的在引导学生将阅读读文言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思考,获得一定的认识。学生回答的内容必须围绕两段选文的中心;为人做事应处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召亮于成都。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②,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③。若嗣子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⑤。”亮涕泣曰:“臣敢⑥竭股肱⑦之力,效⑧忠贞之节,继之以死⑨!”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⑩之如父。”(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曹丕]曹操之子。③[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④[嗣子]此子刘禅。嗣:继承。⑤[自取]自己取而代之。⑥[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⑦[股肱ɡōnɡ]比喻辅佐之臣。⑧[效]献出,呈献。⑨[继之以死]即一直到死。⑩[事]侍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由是感激( )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④若嗣子可辅( )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3.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属”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属以后事”中的“属”字。(只需填序号)
属①zhǔ。连接。②zhǔ。委托,交付。③隶属,归属。④亲属。⑤类。
4.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1)课外阅读能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加深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乙]段具体说明了[甲]段中的哪一句?请把该句子抄下来。
(2)你最欣赏诸葛亮哪一个特点?结合课内外阅读所了解的诸葛亮事迹说说理由。
1.解释加点词:(4分)
①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或:卑贱低下,见识短浅。) ②由是(因此,由于这样) ③顾(探望,拜访) ④辅(辅助,协助)根据答题的正确程度,酌情给分。(每个解释1分)
2.翻译句子:(4分) ①只求在乱世之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那里扬名显贵。或:只求在乱世间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②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根据答题的正确程度,酌情给分。(每句2分)。
3.(②)(2分)
4.简要回答下面问题:(4分)(1)答: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或: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1分)(2)开放题。答案略。答题关键在于有自己的观点,且能结合课内外阅读所了解的诸葛亮事迹加以评说,答题能自圆其说。根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3分)自己的观点1分;能结合课内外阅读所了解的诸葛亮事迹1分;说理由较清楚,能自圆其说1分。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回答9~11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
B.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
10.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你给你吃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
11.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耻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选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选文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9.D 10.A 11.D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8.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画两处)(2分)
盖 余 之 勤 且 艰 若此
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10.结合内容,说说“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2分)
8.盖/ 余 之 勤 且 艰 /若 此
评分意见:每处1分,化对一处得1分。
9.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注意关键字:尝曾经、 执拿、 叩请教)
10、⑴勤奋刻苦,守信⑵虚心求教,态度诚恳恭敬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0~13题。(18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乙】亭林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清朝艺苑》)
【注】①亭林:即顾炎武。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4分)
(1)不敢稍逾约( )
(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3)同舍生皆被绮绣( )
(4)呼老兵诣道边酒垆( )
1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2分)
(1)以中有足乐者 (2)必无所疑乃已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13.宋濂、顾炎武在求学上,有何共同之处?(3分)
1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
10.(4分)(1)超过约定的期限 (2)等待 (3)同“披”,穿着 (4)到……去
11.(2分)(1)以/中有足乐者 (2)必无所疑/乃已
12.(6分)(1)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地请教。 (2)勤奋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13.(3分)示例:勤奋,刻苦,不怕困难,专注,持之以恒。
14.(3分)示例: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
附译文:
顾炎武先生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带一两匹瘦弱的马随身。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写在纸上详细的记下来,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即使遇到亲朋好友也不认识,有的时候因此掉到山谷中,也不后悔。勤奋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2.解释加点词语(2分)
录毕,走送之 走: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不敢稍逾约 ②未尝稍降辞色
B.①主人日再食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①手指不可屈伸 ②首屈一指
D.①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②心平气和
14.翻译句子(4分)
①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
15.选文有两个段落,请用原文概括两段的内容。(2分)
第1段: 第2段:
12. (2分)跑 通披,穿
13. (4分)D
14. (4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四肢僵硬不能活动,服务(服侍)人员拿热水浇洗。
15.(2分)余幼时即嗜学。 余之勤且艰(字数可宽松)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至: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艳: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俯身倾耳以请。
14. 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年幼家贫“无以致书”时,采用什么方法读书?(2分)作者家贫无书,为什么能够“遍观群书”?(用原文回答)(2分)
问题一: 问题二:
答案:
12.(1)周到(2)艳羡,羡慕(共2分,每个词1分)
13.俯下身子,侧着耳朵去请教。(共2分)
14.(4分)
问题一: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借来亲手抄写。
问题二: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评分标准:问题一2分,每句1分。问题二2分,每句1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