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
(乙)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赋矣,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若翱独不然,其赋①曰,“众嚣嚣而杂处兮,咸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又怪神尧②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呜呼,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欧阳修《读李翱文》
注释:①其赋:指李翱的《幽怀赋》。②神尧:指唐太宗。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人恒过 过 ②衡于虑 衡
③咸叹老而嗟卑 咸 ④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 怪
1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11. 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2分)
12.读完甲乙两文,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
9.答案:①犯过失。 ②通“横”,梗塞,不顺。③都。 ④以……为怪,对……感到奇怪。
评分:每两小题1分,共2分。
10.答案:啊!假使当时的人们能改变他们的叹老嗟卑之心为李翱的忧国之心,那么唐朝哪能发生动乱和最终灭亡呢?
评分:每句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甲文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
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乙文将因个人遭遇而忧的韩愈及“叹老而
嗟卑”的众人与李翱形成对比,烘托出他以天下为忧的宽广胸襟。
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①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遭遇磨难时,要勇敢面对,不断磨练自己,以加快
自己的成长。即使身处顺境,也要居安思危,不能沉迷于安乐。②一个胸襟宽广的人绝不会只为个人得失而或喜或悲,他们心中装着的永远是国家与百姓。③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以天下为忧的贤臣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评分:从磨难对于国家、个人的意义或从胸怀天下的角度回答均可。只要观点正确,言之成理。每个要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2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出师表》
1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由是感激 ( ▲ ) ② 先帝不以臣卑鄙 ( ▲ )
③遂许先帝以驱驰( ▲ ) ④恐托付不效 ( ▲ )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8.诸葛亮在文中用大段文字来自述身世,用意何在? (3分)
16.(4分)①由是:因此 ②卑鄙:身份低微,学识浅陋 ③驱驰:奔走效劳 ④效:实现
17.(2分)略.
18.(3分)诸葛亮自述身世,是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向后主表明本次出兵乃承先帝遗志,是为国尽忠,是“报先帝而忠陛下”。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6.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足肤皲裂而不知B.执策而临之C.学而不思则罔D.出淤泥而不染
17.解释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①媵人持汤沃灌 ②主人日再食 ③腰白玉之环
1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9.文段中的主人公最终可谓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2分)
16.(2分)B
17.(3分)热水 两次 腰佩
18.(2分)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19.(2分)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5.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3分)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以光先帝遗德
③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17.第①段文字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什么建议,笫②段文字着重记叙了先帝的哪两件事?请分别用4字语回答。(3分)
15.①秋:时,时期(时候,时刻) ②发扬光大③奔走效劳
16.大概是(因为)追念先帝的特别厚待,想报答给陛下啊
17.开张圣听;三顾茅庐、临危授(受)命。
《论语》十则(节选)(12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文中加点的“子曰”的“子”在这里指的是谁?他是什么时代的人?(2分)
4、文中包含了很多的成语,请摘出其中的四个:(2分)
、 、 、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想告诉我们的是一个什么道理?(2分)
[97f5efa634e1b2f3.jpg]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偏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忻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录毕,走送之 (2)媵人持汤沃灌 (3)腰白玉之环
2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1.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3分)
22.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2分)
19、①走:跑 ②汤:热水 ③腰:腰佩
20、。(1)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21、、(1)得书之难(2)求师之诚(3)求学之苦
22、参考示例: (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 (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9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录毕,走送之( ) (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
(3)媵人持汤沃灌( ) (4)腰白玉之环( )
17、翻译下面句子。(3分)
(1)余幼时即嗜学。(1分)
(2)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2分)
18、你认为作者的哪些精神值得学习?(2分)
16、(1)跑(赶快) (2)等待 (3)热水 (4)腰佩 (4分)
17、(1)我小时就爱好读书。(1分)
(2)(向他求教的)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稍微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2分)
18、刻苦勤奋、虚心好学、尊敬老师、喜欢探究等。(2分)
(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选自《出师表》)
【乙】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耶?”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引喻失义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9.甲乙两文都说到“用人”的问题,但两文各有不同。甲文是诸葛亮出师前给后主刘禅所提出的中肯建议,其核心是: ;乙文中祁黄羊举荐贤人的特点是: 。(用原文回答)(2分)
20.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2分)
评卷人 | |
得 分 |
17.⑴适宜、恰当 ⑵善恶 ⑶痛心遗憾(一小题1分,共3分)
18.⑴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2分)
⑵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陛下(使用)。(2分)
19.亲贤臣,远小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2分)
20.本题可从选用人才、举荐人才、结交朋友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应先谈启示(观点),然后阐述理由。(示例)乙文中祁黄羊为了国家的利益不计个人恩怨,不避个人亲仇,两度为国荐贤,祁黄羊正直无私的高尚品格为晋国选拔了合适的人才。(1分)今天的我们在举贤或任用人才的时候也应该发扬祁黄羊耿直无私的可贵精神,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在21世纪更富裕强大。(1分)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高祖(刘邦)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7、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给馈饷,不绝粮道( )
8、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两组是 ( )
① 当世之事 ② 决胜于千里之外 ③ 未知其二 ④ 可计日而待也。
百万之军 不求闻达于诸侯 以彰其咎 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两个句子。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10、写出源于选文中的两个成语
(1) (2)
11、甲、乙两文都谈到了用人的问题,你认为诸葛亮和刘邦都强调了什么?你对此有何看法?
7、(2分)①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②断绝 阻绝 (每个1分) 8、(2分)C
6、(4分)(1)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 (2)这就是他被我击败的原因。(每句2分 每点0.5分)
7、(2分)计日而待 不求闻达 三顾茅庐 运筹帷幄(答出一个给1分)
8、(3分)强调了善于使用人才(亲贤)的巨大作用。(1分)紧扣文章内容谈看法(2分)
如:刘邦论楚亡汉兴,做到用人所长,人尽其才,体现了他得人才得天下的精髓思想。那么今天,我们企业的各级领导则更应学学古人,胜于先贤,要具备爱才之心,识才之智,荐才之德,容才之量。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能兴旺。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②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③,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④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注〕①怠:懈怠。②箧:书箱。③舍:学舍,书馆。④媵人:服侍的人。
〔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
10.请用“| ”为下面两个句子标明朗读停顿。
(1)手 指 不 可 屈 伸 (2)夫人 好 学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媵人持汤沃灌 汤: (2)以衾拥覆衾:
(3)负笈从师 负: (4)编茅为庵为:
12.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1)录毕,走送之。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13.〔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点?
1.(1)手指/ 不可屈伸(1分) (2)夫/人 好学 (画出此处即可。每小题1分)
2.(1)汤:热水 (2)衾:被子 (3)负:背,背着 (4)为:做,做成(每题1分)
3.(1)抄完了,赶紧(或跑着)把书还给人家。(2)人如果不好好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或“成就事业”)?(关键词翻译准确,语言通顺)(每小题2分)
4.都表现了从师学习时不惧险阻,不图物质享受,勤奋好学的精神。(三点“精神”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即可给3分。只答 “从师学习”,给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