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9—22题(10分)

(一)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议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比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选自《出师表》)

(二)魏公叔痤(cuo)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①,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②,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弗能听,勿使出竟③。”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④乎!”

公叔痤死,公叔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

注释:①即不可讳:万一发生什么不幸。②御庶子公孙鞅:御庶子,官职;公孙鞅:即商鞅变法商鞅。③竟:通“境”,边境。④悖:荒谬,糊涂。

19.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遗: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恨:

2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1.文段(一)中诸葛亮分别推荐了文臣和武将,从文段看,他推荐文臣的标准偏向于“德”能表明这一点的词句是“ ”;推荐武将则是 ,能表明这个标准的语句是“ ”。(2分)

22.结合文段(一)和文段(二),简要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说明“贤臣”在国家治理上的作用。(4分)

19.遗:给予。 恨:遗憾。(每空1分,共2分)

20.亲近奸佞小人,疏远贤良忠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2分)

21.此皆良实; 德才兼备;晓畅军事(一、三空各0.5分,第二空1分,共2分)

22.德能兼备的贤臣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可以辅佐君王治理国家。如文段(一)中的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忠心为国效力,可以使汉室兴隆。(2分)但贤臣如果得不到国君的重用,往往会成为国家的威胁。如文段(二)中的商鞅虽有才但不被魏惠王认可,到秦国辅佐秦孝公,使秦国强大,而魏国变得薄弱。(2分)或:任用“贤臣”治理国家,可以使国势兴盛;反之,则会使国运衰微。(2分)从文段(一)中诸葛亮对“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分析以及劝刘禅亲近贤臣;(1分)文段(二)__孙鞅到秦,秦则日益强大,离开魏,魏则日渐衰微,均可以看出贤臣在国家治理上的重要作用。(1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10分)

(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巨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政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二)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7.解释下面加点同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耕于南阳 躬: (2)先帝不以节卑鄙 卑鄙: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9.联系《出师表》上下文,你认为诸葛亮自述刘备三顾茅庐的目的是什么?(2分)

20.根据文段(一)(二)的内容,分析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成功的原因,分别从刘备和诸葛亮的角度回答(4分)

17、(1)躬:亲自。  (2)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每空1分,共2分)

18、因此(我)感动而奋发,于是答应先帝竭尽全力奔走效劳。(注意“由是”“感激”“遂”“驱驰”四处,出现一处不准确扣0.5分。共2分)

19、①为了传扬刘备礼贤下士的风范,也表达了对刘备的悼念之情;②希望刘禅学习他的父亲能够亲贤远佞。(一点1分。共2分)

20、从刘备的角度看,他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以亮有殊量”,能够对自己的事业有大帮助,所以能够多次邀请诸葛亮,直到感动他;从诸葛亮的角度看,“深谓备雄姿杰出”,加上他能礼贤下士,所以受到激励,决定出山。(每个角度2分,注意表达的完整程度。共4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9、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3分)

①弗之②门人弟子其室

③援疑 获有所闻

⑤同舍生皆绮绣 白玉之环

20、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1、本文中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2分)

我的概括:

22、 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2分)

①任意写出一句与“磨难”有关的古诗文或名言警句,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我的积累:

②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我的观念:

19、①放松;②填塞,充满;③询问;④终于;⑤通“披”,穿;⑥腰佩。(3分)

20、我却穿者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之间,一点也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上的享受比不上他人。   (2分)

21、幼年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2分)

22、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②可从两方面作答:尊敬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代师生之间应该是亲密去间的朋友,应互相信任,互相交流,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是有利的。(2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注释:①左光斗,为魏忠贤所害,死于狱中。②史:史可法,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左光斗的学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所欲有甚生者 涕泣谋禁卒 B.无奸人构陷 其欣悦

C.闻左公炮烙 同舍生皆绮绣D.则地倚墙而坐 宾客无不变色离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

12.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2分)

13.对于想尽办法来看望自己的史可法,左公声色俱厉地大加训斥,似乎不近人情。你怎样看待左公的做法?(2分)

10.答案: B

    评分:选对得2分。

11.答案:国家的事情,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我已经完了,你又轻视自己不明大义,天下事谁能支持呢?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甲文:通过比喻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乙文:以时间为顺序,通过语言、动作和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

    评分:答对一种写法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左公的做法看似无情,实际上正体现了他刚毅坚强、大义凛然、以国事为重的崇高品质。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而是把支撑国事的希望寄托在史可法身上。在当时的形势下,他这样做还暗含着对史可法的爱护之情。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为“温国公”。②下帷: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绝编:这里指读书刻苦。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记问不若人B.加冠 众兄弟成诵

C.获有所闻 之为众人D.息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

1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11.乙文中说“用力多者收功远”,请简要概括“用力多”在两文中的具体体现。(2分)

12.司马光认为“书不可不成诵”,但时至今日, 背诵却备受争议。反对者以为背诵是落伍愚笨的做法。阅读划线句子,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谈谈你的认识。(2分)

9.答案:D

 评分:选对得2分。

10.答案:(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借书抄写,遍观群书;②虚心向老师请教;③抓住一切时间,专心刻苦地背诵思考。

评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示例: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知识的积累,而背诵是知识积累的有效方法之一。背诵不是单纯的重复,咏其文,思其义,理解自然有所深入。久而久之,不仅增强了记忆力,更促进了语感的形成,从而转化为一种能力。尤其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背诵尤为重要。

评分:共2分。观点明确,能围绕“背诵”的意义来谈即可。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

(乙)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赋矣,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若翱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咸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呜呼,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欧阳修《读李翱文》

注释:①其赋:指李翱的《幽怀赋》。②神尧:指唐太宗。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人恒 过 ②于虑 衡

叹老而嗟卑 咸 ④又神尧以一旅取天下 怪

1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11. 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2分)

12.读完甲乙两文,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

9.答案:①犯过失。 ②通“横”,梗塞,不顺。③都。 ④以……为怪,对……感到奇怪。

 评分:每两小题1分,共2分。

10.答案:啊!假使当时的人们能改变他们的叹老嗟卑之心为李翱的忧国之心,那么唐朝哪能发生动乱和最终灭亡呢?

    评分:每句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甲文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

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乙文将因个人遭遇而忧的韩愈及“叹老而

嗟卑”的众人与李翱形成对比,烘托出他以天下为忧的宽广胸襟。

    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①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遭遇磨难时,要勇敢面对,不断磨练自己,以加快

自己的成长。即使身处顺境,也要居安思危,不能沉迷于安乐。②一个胸襟宽广的人绝不会只为个人得失而或喜或悲,他们心中装着的永远是国家与百姓。③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以天下为忧的贤臣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评分:从磨难对于国家、个人的意义或从胸怀天下的角度回答均可。只要观点正确,言之成理。每个要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2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出师表》

1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由是感激 (  ▲ ) ② 先帝不以臣卑鄙 (  ▲ )

③遂许先帝以驱驰(  ▲ ) ④恐托付不(  ▲ )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8.诸葛亮在文中用大段文字来自述身世,用意何在? (3分)

16.(4分)①由是:因此  ②卑鄙:身份低微,学识浅陋  ③驱驰:奔走效劳  ④效:实现

17.(2分)略.

18.(3分)诸葛亮自述身世,是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向后主表明本次出兵乃承先帝遗志,是为国尽忠,是“报先帝而忠陛下”。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6.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足肤皲裂而不知B.执策而临之C.学而不思则罔D.出淤泥而不染

17.解释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①媵人持沃灌 ②主人日食 ③白玉之环

1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9.文段中的主人公最终可谓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2分)

16.(2分)B

17.(3分)热水  两次  腰佩

18.(2分)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19.(2分)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5.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3分)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以光先帝遗德

③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17.第①段文字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什么建议,笫②段文字着重记叙了先帝的哪两件事?请分别用4字语回答。(3分)

15.①秋:时,时期(时候,时刻) ②发扬光大③奔走效劳

16.大概是(因为)追念先帝的特别厚待,想报答给陛下啊

17.开张圣听;三顾茅庐、临危授(受)命。

《论语》十则(节选)(12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文中加点的“子曰”的“子”在这里指的是谁?他是什么时代的人?(2分)

4、文中包含了很多的成语,请摘出其中的四个:(2分)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想告诉我们的是一个什么道理?(2分)

[97f5efa634e1b2f3.jpg]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