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4分)
(1)从流飘荡( ) (2)窥谷忘反 ( )
(3)鸢飞戾天者( )(4)横柯上蔽(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19、简单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写法。(3分)
20、找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怀的句子,并体会此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7、(4分)(1)顺、随 (2)通“返” (3)至 (4)树木的枝干
18、、(2分)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飞奔的马。
19、(3分)该句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2分),突出了水的清澈透明(1分)。
20、(3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1分)
含蓄地流露出作者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鄙弃名利)的高洁志趣。(2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节选自《出师表》)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躬耕于南阳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④庶竭驽钝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3.《出师表》能流传千古,原因之一是其言辞质朴,情真意切。如“遂许先帝以驱驰”读来平常,却是一诺许下,践行数十年,效忠两父子,历经无数危难而不改其志,千年后仍令我们动容感叹。
请你也从《出师表》中找出有此特点的语句,赏析其蕴含的情感。(不限于【甲】文选段。)(3分)
(16分)11.(4分)①躬:亲自,亲身 ②卑鄙:出生卑微,身份低贱 ③顾:拜访 ④庶:希望12.(4分)(1)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关键词“感激“驱驰”)(2)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关键字 “寄”“以”)
13.(3分)略。围绕特点“言辞质朴,情真意切”来回答,符合要求即可,只写句子而不加以分析,不给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祖逖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1分)
A.录毕,走送之 晋室之乱 B.既加冠 今遗民既遭残贼
C.先达德隆望尊 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D.当余之从师也 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1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略无慕艳意 (2)自相鱼肉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15.宋濂从师学习时和祖逖准备北伐时都遇到过障碍,请你分别概括出他们遇到的障碍?(3分)
参考答案:
12.B(1分)
13.(1)艳:艳羡。(2)鱼肉:残害。评分标准:共2分。每小题1分
14.(1)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乡里的前辈问难请教。
(2)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再渡江回来,就像这大江的水,一去不回头。评分标准:共4分。每小题2分。
15.要点:宋濂:路途艰难,衣食不足。祖逖:统治者不支持北伐。评分标准:共3分,每点1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第12—14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录毕,走送之 走: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翻译:
(2)俯身倾耳以请 翻译:
14.作者对同舍生优越的条件“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答:
12.答案:(1)跑 (2)通“披”,穿。
(共2分。共2道小题,每小题1分)
13.答案:(1)因此,人们大多把书借给我。
(2)低下身子,侧着耳朵(去)请教。
(共4分。每句2分,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4.答案:(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共2分。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9—22题(10分)
(一)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议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比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选自《出师表》)
(二)魏公叔痤(cuo)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①,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②,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弗能听,勿使出竟③。”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④乎!”
公叔痤死,公叔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
注释:①即不可讳:万一发生什么不幸。②御庶子公孙鞅:御庶子,官职;公孙鞅:即商鞅变法商鞅。③竟:通“境”,边境。④悖:荒谬,糊涂。
19.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遗: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恨:
2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1.文段(一)中诸葛亮分别推荐了文臣和武将,从文段看,他推荐文臣的标准偏向于“德”能表明这一点的词句是“ ”;推荐武将则是 ,能表明这个标准的语句是“ ”。(2分)
22.结合文段(一)和文段(二),简要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说明“贤臣”在国家治理上的作用。(4分)
19.遗:给予。 恨:遗憾。(每空1分,共2分)
20.亲近奸佞小人,疏远贤良忠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2分)
21.此皆良实; 德才兼备;晓畅军事(一、三空各0.5分,第二空1分,共2分)
22.德能兼备的贤臣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可以辅佐君王治理国家。如文段(一)中的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忠心为国效力,可以使汉室兴隆。(2分)但贤臣如果得不到国君的重用,往往会成为国家的威胁。如文段(二)中的商鞅虽有才但不被魏惠王认可,到秦国辅佐秦孝公,使秦国强大,而魏国变得薄弱。(2分)或:任用“贤臣”治理国家,可以使国势兴盛;反之,则会使国运衰微。(2分)从文段(一)中诸葛亮对“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分析以及劝刘禅亲近贤臣;(1分)文段(二)__孙鞅到秦,秦则日益强大,离开魏,魏则日渐衰微,均可以看出贤臣在国家治理上的重要作用。(1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10分)
(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巨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政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二)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7.解释下面加点同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躬耕于南阳 躬: (2)先帝不以节卑鄙 卑鄙: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9.联系《出师表》上下文,你认为诸葛亮自述刘备三顾茅庐的目的是什么?(2分)
20.根据文段(一)(二)的内容,分析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成功的原因,分别从刘备和诸葛亮的角度回答(4分)
17、(1)躬:亲自。 (2)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每空1分,共2分)
18、因此(我)感动而奋发,于是答应先帝竭尽全力奔走效劳。(注意“由是”“感激”“遂”“驱驰”四处,出现一处不准确扣0.5分。共2分)
19、①为了传扬刘备礼贤下士的风范,也表达了对刘备的悼念之情;②希望刘禅学习他的父亲能够亲贤远佞。(一点1分。共2分)
20、从刘备的角度看,他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以亮有殊量”,能够对自己的事业有大帮助,所以能够多次邀请诸葛亮,直到感动他;从诸葛亮的角度看,“深谓备雄姿杰出”,加上他能礼贤下士,所以受到激励,决定出山。(每个角度2分,注意表达的完整程度。共4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9、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3分)
①弗之怠 ②门人弟子填其室
③援疑质理 ④卒获有所闻
⑤同舍生皆被绮绣 ⑥腰白玉之环
20、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1、本文中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2分)
我的概括:
22、 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2分)
①任意写出一句与“磨难”有关的古诗文或名言警句,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我的积累:
②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我的观念:
19、①放松;②填塞,充满;③询问;④终于;⑤通“披”,穿;⑥腰佩。(3分)
20、我却穿者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之间,一点也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上的享受比不上他人。 (2分)
21、幼年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2分)
22、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②可从两方面作答:尊敬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代师生之间应该是亲密去间的朋友,应互相信任,互相交流,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是有利的。(2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及左公①下厂狱,史②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注释:①左光斗,为魏忠贤所害,死于狱中。②史:史可法,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左光斗的学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所欲有甚于生者 涕泣谋于禁卒 B.无俟奸人构陷 俟其欣悦
C.闻左公被炮烙 同舍生皆被绮绣D.则席地倚墙而坐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
12.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2分)
13.对于想尽办法来看望自己的史可法,左公声色俱厉地大加训斥,似乎不近人情。你怎样看待左公的做法?(2分)
10.答案: B
评分:选对得2分。
11.答案:国家的事情,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我已经完了,你又轻视自己不明大义,天下事谁能支持呢?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甲文:通过比喻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乙文:以时间为顺序,通过语言、动作和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
评分:答对一种写法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左公的做法看似无情,实际上正体现了他刚毅坚强、大义凛然、以国事为重的崇高品质。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而是把支撑国事的希望寄托在史可法身上。在当时的形势下,他这样做还暗含着对史可法的爱护之情。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为“温国公”。②下帷: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绝编:这里指读书刻苦。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记问不若人B.既加冠 众兄弟既成诵
C.卒获有所闻 卒之为众人D.游息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1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11.乙文中说“用力多者收功远”,请简要概括“用力多”在两文中的具体体现。(2分)
12.司马光认为“书不可不成诵”,但时至今日, 背诵却备受争议。反对者以为背诵是落伍愚笨的做法。阅读划线句子,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谈谈你的认识。(2分)
9.答案:D
评分:选对得2分。
10.答案:(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借书抄写,遍观群书;②虚心向老师请教;③抓住一切时间,专心刻苦地背诵思考。
评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示例: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知识的积累,而背诵是知识积累的有效方法之一。背诵不是单纯的重复,咏其文,思其义,理解自然有所深入。久而久之,不仅增强了记忆力,更促进了语感的形成,从而转化为一种能力。尤其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背诵尤为重要。
评分:共2分。观点明确,能围绕“背诵”的意义来谈即可。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
(乙)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赋矣,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若翱独不然,其赋①曰,“众嚣嚣而杂处兮,咸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又怪神尧②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呜呼,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欧阳修《读李翱文》
注释:①其赋:指李翱的《幽怀赋》。②神尧:指唐太宗。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人恒过 过 ②衡于虑 衡
③咸叹老而嗟卑 咸 ④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 怪
1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11. 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2分)
12.读完甲乙两文,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
9.答案:①犯过失。 ②通“横”,梗塞,不顺。③都。 ④以……为怪,对……感到奇怪。
评分:每两小题1分,共2分。
10.答案:啊!假使当时的人们能改变他们的叹老嗟卑之心为李翱的忧国之心,那么唐朝哪能发生动乱和最终灭亡呢?
评分:每句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甲文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
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乙文将因个人遭遇而忧的韩愈及“叹老而
嗟卑”的众人与李翱形成对比,烘托出他以天下为忧的宽广胸襟。
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①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遭遇磨难时,要勇敢面对,不断磨练自己,以加快
自己的成长。即使身处顺境,也要居安思危,不能沉迷于安乐。②一个胸襟宽广的人绝不会只为个人得失而或喜或悲,他们心中装着的永远是国家与百姓。③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以天下为忧的贤臣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评分:从磨难对于国家、个人的意义或从胸怀天下的角度回答均可。只要观点正确,言之成理。每个要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2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