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①,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②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③而赍④盗粮者也。
(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注: ①充美:丰富充足。②黔首:秦时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首,头。③藉寇兵:把兵器借给侵犯者。④赍(jī):给与,赠送。
10.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行拂乱其所为( ▲ ) (2) 衡于虑( ▲ )
(3)兵强则士勇 ( ▲ ) (4) 王者不却众庶( ▲ )
1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举大计亦死
B.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
C.入则无法家拂士 兵强则士勇
D.所以动心忍性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1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2)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
13.(1)【甲】文的观点是 ▲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 ▲ 和 ▲ 的条件。(3分)
(2)【乙】文也阐述了国家治理的问题。李斯认为,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靠的是什么?(2分)
▲
10.(4分)(1)违背(意愿) (2)同“横”,梗塞,不顺 (3)兵器 (4)拒绝,嫌弃
11.(2分)B
12.(4分)(1)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2)因此,泰山不舍弃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样高大。
13.(1)(3分)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条件:国内有法家拂士,国外有敌国外患
(2)(2分)善待自己的百姓,并能够从各国招贤纳士。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宋史·苏洵传》)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闭户益读书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9.宋濂和苏洵的读书经历有哪些异同?对你有什么启发?(6分)
7.答案:①得到。 ②更加(发奋)。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
8.答案:①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②(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着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
评分: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第一问:同—读书都很勤奋刻苦;异—宋濂幼时家境贫寒,苏洵读书很晚。第二问:非勤奋刻苦不能读书;只要学习,就为时未晚。
评分:共6分。第一问4分,异、同各2分;第二问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
A.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所恶有甚于死者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17.选文构想的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点?(2分)
14.(1)以……为亲(赡养) (2)憎恶(2分,每小题1分)
15. B(2分)
16.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分,“行”与“修”各0.5分)
17.要点: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丙]任末① 年十四,负笈② 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 ,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 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之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录》)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ji):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hao):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1) 请用“/”标示下列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门 人 弟 子 填 其 室。
②就 闾 里 士 人 家 借 而 读 之。
③夫 人 之 好 学。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不敢出一言以复
②腰白玉之环
③或因而抄录
④常以净衣易之
(3) 下列句子中加点“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撰长书以为贽
A.人多以书假余
B.俯身倾耳以请
C.太夫人以荻画地
D.则何以成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②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
译文:
(5) 根据以上三篇选文的内容,说说宋濂、欧阳修和任末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共同的困难,他们对此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答:
(6)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读完以上三篇选文后的感受。
答:
答案:①门人弟子/填其室。②就阊里士人家/借而读之。③夫/人之好学。
答案:①回答 ②腰上系着 ③有时 ④交换
答案:A
答案:①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条件不如他人。②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
答案:家境贫寒、生活艰辛、条件恶劣等;不惧险阻、废寝忘食、持之以恒等。
【示例】一个人从小就要博览群书,不怕困难,刻苦勤奋,专心致志,这样才能有所成就。现在的学习条件要比古人好很多,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一切,努力拼搏,赶超古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 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 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 。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 ;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必先苦其心志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③仆闻之
④官大者,主恶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
(3)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②可以免于患乎?
译文:
(4) 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①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答:
②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答:
答案:①使……痛苦 ②通“弼”,辅佐 ③听说 ④讨厌,厌恶
答案:D
答案:①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②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
答案:①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意对即可)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①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②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③!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丧;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
【注】①正鹄:靶心。②准的:标准。③希:稀少。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亦不期于必中者(约定) B. 苟知此说(如果)
C.其亦可以少警矣乎(稍微)D.此志未尝慢也(懈怠)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则无专一之趣向学而不思则罔
B.以其无志也不以物喜
C.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中峨冠而多髯者
D.于是平居无事之时辍耕之陇上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
②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
22.本文以射箭为喻来说理,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启发?请简要回答。(4分)
19.A(3分) 20.A B(4分,各2分)
21.①即使有好的弓箭、强大的力量,也会一片茫然,将箭往哪里发射呢?
②治学的人想要达到圣贤的境界,就像射箭的人追求射中靶子一样。(4分,各2分)
22. (1)要有专一的志向 (2)志向要高远 (3)要找寻如何达到目的的方法
(4)坚持、矢志不渝(4分,答出一点2分,答出二点满分,意思符合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祖逖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1分)
A.录毕,走送之 B.既加冠
晋室之乱 今遗民既遭残贼
C.先达德隆望尊 D.当余之从师也
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1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略无慕艳意 (2)自相鱼肉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翻译:
(2)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翻译:
15.宋濂从师学习时和祖逖准备北伐时都遇到过障碍,请你分别概括出他们遇到的障碍?(3分)
答:
12.参考答案:B(1分)13.参考答案:(1)艳:艳羡。(2)鱼肉:残害。
评分标准:共2分。每小题1分
14.参考答案:(1)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乡里的前辈问难请教。
(2)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再渡江回来,就像这大江的水,一去不回头。
评分标准:共4分。每小题2分。
15.参考答案要点:宋濂:路途艰难,衣食不足。祖逖:统治者不支持北伐。
评分标准:共3分,每点1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 (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7.解释下面加点字词。(4分)
①弗之怠 ( ) ②媵人持汤沃灌 ( )
③援疑质理 ( ) ④卒获有所闻 ( )
18.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9.文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3分)
20.文章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求学的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3分)
21.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3分)
17.(4分)
①弗 不 ②汤 热水
③援 引或提出 ④卒 最后
18.(4分)
①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就能够广泛地阅读很多书。
②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感到高兴的事,就并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19.(3分)一、幼年抄书之艰;二、成年求师之难 ;三、求学生活之苦。或者是:(1)读书之难(2)求师之难(3)求学之苦 。
20.(3分)略。围绕逆境成才、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正确的苦乐观等来回答即可。
21.(3分)示例:首先宋濂在求学时这种尊师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况且尊敬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现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都不尊重老师,甚至敢出言顶撞。
但是现在又不是古代,我们要摒弃封建社会盲目尊师的迂腐的态度,特别是“不敢出一言以复”,这种做法就是不妥当的,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应该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应互相信任尊重理解,互相交流,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是有利的。
朱熹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①,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②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③,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④而无以立矣。大率⑤徐行却立⑥,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⑦;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
[注释]①纷错:纷繁错杂。②遽(jù):仓促。③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即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④夺于公论:被公认的见解所更改。⑤大率:大多。⑥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慎。⑦节目:木头节子,即关键之处。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然后可以有得尔 ▲ (2)则其尤无义理者 ▲
(3)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 (4)复以众说互相诘难 ▲
1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勿遽取舍于其间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B.以验其通塞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C.而求其理之所安 何陋之有(《陋室铭》)
D.则似是而非者 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翻译: ▲
12.选文先提出 ▲ 的观点,接着分析了如何读书,最后运用两个比喻分别论证了 ▲ 和 ▲ 的读书方法。(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9.(4分)(1)这样(2)特别,尤其(3)屈服(4)再,又(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10.(2分)B
11.(2分)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12.(3分)读书应熟读精思 读书要先易后难;读书要平心静气,从容处之,不能急躁。
(每处1分,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至于那些对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说法纷繁错杂,就也要虚心静静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见中确定谁对谁错。先假定一种说法自己单独列为一说,然后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道理的说法,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就已经自己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那么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用平静的心态来观察发展变化,如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如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附加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①。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②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③。
(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①鸱枭:猫头鹰,古人认为是恶鸟。②说(yuè)之:向他人炫耀夸说自己的才学。说:夸说,夸耀。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所以求益耳 益: (2)人疾之如仇敌 疾:
2.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示出来。(2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的不同?(4分)
4.在文中作者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2分)
附加题(10分,扣分从严)
1、(2分,各1分)(1)长进;(2)怨恨
2、(2分,每处1分,扣完题分为止)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3、(4分)①古之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1分);同时是为了他人,实行道义有利于世人(1分)。②今之学者:学习是为了取悦于人,想他人夸耀自己的才学(1分);同时是为了自己,装饰门面为了升迁(做官)(1分)。
4、(2分,每点1分)①弥补不足,求得长进(或:求益、补不足);②造福社会(或:行道以利世)
【参考译文】
学习,是为了求得长进。可是我见到有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欺侮长者,轻视同辈。这样,别人自然像对仇人那样恨他,像对鸱枭那样讨厌他。像这样以所谓的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学呢。
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提高)自己,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现在学习的人为了取悦于人,只是用来向他人炫耀夸说自己的才学。古代学习的人为了他人,实行道义有利于世人;现在学习的人为自己,装饰门面只是为了升迁。学习好比种树,春天玩赏它的花朵,秋天摘取它的果实。讲解讨论文章,好像是春天的花朵;修养身心而且实行,好像是秋天的果实。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