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 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天将降大任于人也 (2) 行乱其所为

(3)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4) 如无法家拂士

21. 请翻译下面句子。(3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2. 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0、(4分)(1)这;此

          (2)违背

          (3)奋起,指有所作为

          (4)如果(每小题1分)

21、(3分)(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能。(译出“动心忍性”为“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之意,得1分;译出“曾”为“增加”、“增长”之意,得1分;表意正确、语言通顺,得1分)。

22、(3分)举例论证(或事实论证、摆事实)(1分);阐释了这些人虽然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历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或阐释了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2分)

送东阳马生序 (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7.解释下面加点字词。(4分)

之怠 ( ) ②媵人持沃灌 ( )

疑质理 ( ) ④获有所闻 ( )

18.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9.文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3分)

20.文章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求学的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3分)

21.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3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17.

      不         ②汤    热水   

   引或提出         ④   最后   

18.

①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就能够广泛地阅读很多书。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感到高兴的事,就并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19.一、幼年抄书之艰;二、成年求师之难 ;三、求学生活之苦。或者是:(1)读书之难(2)求师之难(3)求学之苦 。     

20.略。围绕逆境成才、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正确的苦乐观等来回答即可。                                                                                    

21.示例:首先宋濂在求学时这种尊师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况且尊敬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现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都不尊重老师,甚至敢出言顶撞。

但是现在又不是古代,我们要摒弃封建社会盲目尊师的迂腐的态度,特别是“不敢出一言以复”,这种做法就是不妥当的,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应该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应互相信任尊重理解,互相交流,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是有利的。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选自《宋史·杨时传》)

【注释】①属:撰写。②进士第:考取进士,又叫进士及第。③翕然:形容一致,翕,也可以讲聚集。④南:意思是向南。⑤瞑坐:闭着眼睛坐着。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以是人多以书余 ( ) ⑵礼愈( )

⑶ 而以赴告同学者( ) ⑷颐觉( )

1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从乡先达执经叩问 河、洛之士翕然师

B.遇其叱咄 一食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C.俟欣悦,则又请焉 印为予群从所得(沈括《活板》)

D.不敢出一言复 能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魏学洢《核舟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14.两文划线句子都写到了天气的寒冷,它们的写作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

【甲】文:

【乙】文:

11.(1)借;(2)周到;(3)书信;(4)已经。(每空1分,共4分)

12.(1)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和他们交游。

(2)所以我虽愚笨,但终于还能有所收获。

(3) 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每句2分,共6分)

13.B(2分)

14.【甲】文目的是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乙】文目的是突出杨时对老师的恭敬、诚恳。(4分。意对即可)

【译文】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年稍大一点既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醒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10.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
  (1)故患有所不也    辟:_____      

(2)一箪食,一羹  :_____

11.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文: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中心论点的?(2分)

13. 孟子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已演变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后世产生了良好影响,古今许多仁人志士和革命者把它奉为行为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2分)

10、辟:通“避”,躲避。     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2分)

11、①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4分)

12、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违背义”也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此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2分)

13、示例:南宋未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持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2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故人不独其亲 (2)力其不出于身也

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

A.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所恶有甚于死者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17.选文构想的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点?(2分)

14.(1)以……为亲(赡养)  (2)憎恶(2分,每小题1分)

15. B(2分)

16.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分,“行”与“修”各0.5分)

17.要点: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宋史·苏洵传》)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无从书以观

②闭户读书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9.宋濂和苏洵的读书经历有哪些异同?对你有什么启发?(6分)

7.答案:①得到。  ②更加(发奋)。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

8.答案:①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②(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着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

评分: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第一问:同—读书都很勤奋刻苦;异—宋濂幼时家境贫寒,苏洵读书很晚。第二问:非勤奋刻苦不能读书;只要学习,就为时未晚。

评分:共6分。第一问4分,异、同各2分;第二问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古 镜》一文,完成10-13题。(14分)

古 镜 (宋)沈 括

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10.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1.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4分)

A.收人而令小 ( ) B.予观之 ( )

C.又见他家所藏( )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13.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

[e6f3f6fb9be85fdf.jpg]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共12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尝从人寄食,人多厌之。尝就南昌亭长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①,食时信往,不为具②食。信觉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③。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④而进食,岂望报乎?”信既贵,酬以千金。

①晨炊蓐食: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室内床上吃掉。蓐:草席。②具:准备③母:对老年妇女尊称。漂:在水里冲洗丝棉之类。④王孙:公子,少年。对年轻人敬称。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 (2) 庶竭驽钝( )

(3)

18.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9.《出师表》属于表文,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动之以情,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读甲文,说说下列句子分别表达了诸葛亮的什么情感。(4分)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0.【甲】文中的诸葛亮和【乙】文中的韩信有什么相同的品质?(2分)

表明了韩信低微的出身和知恩图报的性格。

17.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或身份低微,出身贫贱    平庸之才(每个1分,意思相近即可)

18.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2分)

19.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2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2分)(共4分)

20.知恩图报。(2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①,日煮粥一釜②,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③数茎啖④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有名的书院。②釜:锅子。③齑(jì):腌菜或酱菜。④啖:吃。⑤留守:官职名称。

2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2)礼愈

(3)煮粥一釜

(4)以佳肴

2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不敢出一言以复(来) 遗以食物(把)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 就学于南都书舍(在)

C.俟其欣悦(他,指老师) 其喜洋洋者矣(他,指范仲淹)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 辍耕之垄上(去)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23.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表。(3分)

选文

主要人物(人名)

主要内容(限8个字)

共同点

甲文

(1)

借书抄书,从师求教

(3)

乙文

范仲淹

(2)

24.从下列(1)(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3分)

(1)甲文的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是否赞同这种从师态度?为什么?

(2)范仲淹不吃同学的父亲送给他的好饭好菜。你是否赞同这种行为?为什么?

       [c39bb5067cf80c0a.jpg]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