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
【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语文八上《大道之行也》)
【乙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语文八上《桃花源记》,有改动)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
(3)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4)停数日,辞去。
1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
20.【乙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分别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甲文】所阐述的“大同”社会的理想生活?(选答两处)
21.【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
18.(1)通“举”,推举,选举;
(2)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
(3)顺着,沿着;
(4)离开。19.(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2)渔人见到这片景色很是惊异,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20.(1)写桃花源里田园风貌,一派富足宁静的景象;
(2)写桃花源中人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3)写桃花源中人家家都友好好客。
21.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甲文]侧重于议论(或“阐述”),[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阅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4-17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4.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嗜学:爱好学习。
B.既加冠 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要行冠礼,表示进入成年。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游:交往,外出旅游。
D.烨然若神人 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
15.对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以:因为。
B.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虽:虽然。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况且。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之:的。
16.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B.德隆望尊 译文: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C.援疑质理 泽文: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D.负箧曳屣 译文:背着衣被,拖着书箱。
17.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属临别赠言。
B.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
C.文章起笔就点出“嗜学”,为全文定下基调。
D.最后一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的作用是启下,引出下文的对比。
14 .C 15.B 16.D 17.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交际(十六)
单弦不能发《韶》、《夏》①之各音,独木不能致邓林之茂。达者知其然也,所企及则必简乎胜己,所降结则必料乎同志。其处也则讲道进德,其出也则齐心比翼。否则钧渔钓之业②,泰则协经世之务。安则有以精义,危则有以相恤。耻令谭、青③专面地之笃,不使王、贡④擅弹冠之美,夫然,故交道可贵也。 (选自《抱朴子·外篇》,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有删改 )21世纪教育网
【注释】①《韶》、《夏》:古时音乐名。②钧渔钓之业:用姜尚钓鱼的典故。③谭、青:薜谭曾跟秦青学唱歌。④王、贡:王吉、贡禹二人交好,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
1. 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安则有以精义,危则有以相恤。
21世纪教育网
2. 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交道可贵”的?(3分)
1. 3分 平安时就能够精研事物隐微的道理,危险时就能够互相救助。
评分说明:精研事物隐微的道理(“精义”的“精”当动词用),1分;“相恤”1分;整句大意1分。
2. 3分 连用两个比喻论述交友的重要性;(1分)
在不同境况下,交友都能产生有益的作用(顺境时,增进学问、道德,齐心协力,
理国家;逆境时,隐退江湖,互相扶持);(1分)
援引事例(或典故)进一步强调交友的必要。(1分)
评分说明:1点1分。用原文回答不给分。虽用自己的话语回答,但表达的意思不够准确,语句不通顺,不给分。
【参考译文】
一根弦不能发出《韶》乐、《夏》歌的和谐之音,一棵树不能成就邓林的繁茂。通达的人是知道这一点的,他们所盼望结交的,一定选择胜过自己的人;他们所肯于结交的,一定估计与自己志同道合。他们隐居相处时就探讨道德增进品德,他们出仕为官时就齐心协力比翼齐飞。(处境)不顺时就一起心存远志隐逸江湖,(仕途)通达时就协力同心治理国家。平安时就能够精研事物隐微的道理,危险时就能够相互救助。耻于让薜谭和秦青专有钦佩之至的笃厚友情,不让王吉和贡禹独占弹冠相庆的深交美名。这样,交谊之道才是可贵的。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3—26题。(10分)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2分)
①躬耕于南阳( )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③约己爱民( ) ④悉仰于官( )
24、翻译下列句子。(4分)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25、(2分)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
26、(2分)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23、(2分)①躬:亲自,亲身 ②卑鄙:出生卑微,身份低贱
③约:克制 ④悉:全部,都
24、(2分)⑴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⑵如果我死的时候,不能让家里有多余的钱,不能让外边有剩余的财物,这会辜负陛下的。(2分)
25、(2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耿耿,尽职尽责,公正廉洁。
26、亲贤臣,远小人,选贤任能。(1分)
示例: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讲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选拔有才能的人,善于听取意见,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办实事,如果只是一味任人唯亲或量“财”而用,那只会祸国殃民,违法乱纪,被人民所唾骂,成为国家的罪人。(1分)
附:参考译文
俯伏思念您,我禀赋不高,又遇上蜀国比较艰难的时候,出兵伐魏五次,都未能成功。哪里想到我却病入膏肓,生命将要在早晚间完结。俯念陛下能够静心克制自己的享乐欲望,约束自己爱护百姓,这就是尽了孝道继承先帝的遗志,施仁爱之心于天下百姓,提拔选用那隐居不仕的贤人,来扩大增加贤良的人材,罢免赶走那些邪恶的小人,使得风俗敦厚。
我当初侍奉先帝时,日用全靠官府供给,自己不再经商务农。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靠这些子孙们的衣食,自给是有富裕的。至于我在外边,不再有另外的调度,平时的吃穿用度,全部靠官府供给,不再去搞别的生计,来增加微小的收入。如果我死的时候,不能让家里有多余的钱,不能让外边有剩余的财物,这会辜负陛下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小题。(10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1世纪教育网
(选文因版本不同,文段的划分与标点符号有所不同,但内容相同)
1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劳其筋骨( )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答: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答:
13.简要分析选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2分)
答:
14.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将如何面对?(2分)
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小题。(10分)
11.答案:①劳:使……劳累(1分) ②拂:辅佐,辅弼(1分)
12.①答案示例:舜从田间(耕作)之中被任用。(2分)
②答案示例:这样以后,就知道忧愁祸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2分)
13.答案示例:文段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或从个人到国家,由正面到反面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答出一点给1分,2分)
14.答案示例: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不能灰心丧气,要迎难而上,一个人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只有把困难当做成功的垫脚石,经受住困难的考验,才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能结合选文内容,言之有理即可,2分)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7—9题。(8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②辞以请籴③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④为禽⑤。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范蠡:人名,越国大臣。②卑:谦恭、恭顺。③籴:买进谷物。④夫差:吴国君主。⑤禽:通“擒”,捉住。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行拂乱其所为
(2)王何患焉
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9. 【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 一类人。【乙】文越国灭吴的故事体现了【甲】文中所阐述的 。
文言文阅读(8分)
7.(1)拂:违背 (2)患:忧虑,担心 (每小题1分,共2分)
8.(1)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现在的饥荒正是越国的福分、吴国的祸患。(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接近即可)
9.【甲】文:经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伟大事业(1分,意思接近即可)【乙】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分)共2分。
文言文比较阅读(12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孟子》)
【乙】吴既赦越,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节选自《史记》)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饮食亦尝胆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B.、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若孀妻弱子
C.、置胆于坐 欲报之于陛下也D.、百里奚举于市 见山上人烟市肆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而后作 ( ) (2)人恒过 ( )
(3)身自耕作( ) (4)越王勾践反国(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女忘会稽之耻邪?
。
14、【甲】文认为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 。
【乙】文中越王最终灭掉吴国的原因是 。(2分)
材料链接:近几年来,地震、洪水、暴乱、岛屿争端,我们的祖国遭受了巨大的灾难。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今天我们仍然心怀梦想,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15、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多难兴邦”的理解。(2分)
。
[afb55a3c18668a1d.jpg]
[b38def3718bef202.jp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至若/春和景明
C.贤者/能勿丧耳 D.策之/不以其道
11.下列句子中如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B.必先苦其心志(代词,他的)
C.、曾益其所不能(益处) D.人恒过,然后能改(犯错误)
12.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第一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选文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①所以动心忍性
译文: 。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
14.选文在论证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2分)
答: 。
10.A (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不能停顿)
11.C (“益处”应改为“增加”〉
12.D (谈人体现“生于忧患”,论国体现“死于安乐”
(以上3道选择题均为2分)
13.⑴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1分),使他的性情坚忍(1分)。
⑵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1分),安逸享乐使人萎靡灭亡。(1分)
14.文章层层推进,步步深入(1分),结构清晰,论证极为有力(1分)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昂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仇敌,恶之如鸱(chī)枭(xiāo)。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疾之;怨恨他。
⑤鸱枭: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所以求益耳 ②人疾之如仇敌
2、指出下列句子属何种句式。
人疾之如人仇敌,恶之如鸱枭。( )
3、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中“此”指代的内容。
4、短文告诫人们的一个道理是
1、①用来…… ②痛恨;
2、状语后置;
3、读数十卷书,便自高自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4、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切忌傲气。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录毕,走送之( )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
③媵人持汤沃灌( ) ④左佩刀,右备容臭( )
8.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A.既加冠 宋既成列
B.益慕圣贤之道 杀数人,胡虏益解
C.足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D.卒获有所闻 士卒不尽饮
9.翻译下面句子。
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译: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
10.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 ② ③
[ce0c5f5ded78bd2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