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7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益其所不能( ) ⑵人过,然后能改( )

⑶吴既越( ) ⑷与百姓同其。( )

8.翻译下面句子(2分)

女忘会稽之耻邪?

9.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3分)

7、①略②略③ 赦免 ④ 劳动  

8、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9、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也。如使人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乙)

孙晷见人饥寒,并周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所逾甚,寒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恤之。时年饥谷贵,人有生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注释】①孙晷(guǐ):人名。②赡:供给,供养。

( 选自《晋书·孙晷传》)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故患有所不也 辟:

(2)尔而与之 蹴:

(3)往来告索 恒:

(4)人有生其稻者 刈:

11.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如使人所欲莫甚于生 悍吏来吾乡 《捕蛇者说》

B.舍生取义者也 拔山倒树来 《幼时记趣》

C.寒与同衾 余缊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

D.或解衣推被恤之 皆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译文:

(2)孙晷见人饥寒,并周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

译文:

13.下列语句最合适作为(甲)文段中心思想的是( ),孙晷的行为中最能表现文段中心思想的是( )。(4分)

A.鱼,我所欲也B.舍鱼而取熊掌 C.舍生而取义

D. 乡里赠遗,一无所受 E. 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 F. 乡邻感愧

10. (4分)(1)通“避”,躲避  (2)用脚踢  (3)经常  (4)割

11.(2分)A (A.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表转折/表修饰;C.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转折;D.介词,表目的,用来/动词,认为)

12. (4分)(1)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取熊掌。(2分)

            (2)孙晷看见别人忍饥挨饿受冻,就周济供养他,乡里人送给他的东西,他一点都不接受。(2分)

13.(4分)C(2分);E(2分)

【参考译文】

孙晷看见别人忍饥挨饿受冻,就周济供养他,乡里人送给他的东西,他一点都不接受。亲朋故交中有几个穷困潦倒年老的,常常前来计要东西,人们大多厌烦慢待他们,而孙晷看到他们,非常愉快恭敬,天冷就同卧,吃饭也同锅,有时脱下衣服赠送被子来救济他们。当时收成不好谷物昂贵,有人偷割他家未成熟的稻子,孙晷看到后躲避起来,一定在人家离开后才出来,不久亲自割下稻子送给他。乡邻感动惭愧,没有人再敢去侵扰他。

阅读下面的文言段落,完成第17—19题(10分)。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3分)

①然虎之食人不见( )

②虎其爪牙( )

③故人之为虎者( )

1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

译文:

19.这段短文所表达的主旨是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发?(3分)

答:

17、①经常、常常  2以……为利   3吃(每小题1分,共3分)

18、因此世界上那些只用力气而不用智慧的人,和(只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借助别人之力的人,都跟老虎一样。(“是故”、“自用”各1分,句子通顺2分,共4分)

19、主旨: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要善于借助外物(1分)。启发:要多动脑,不能死板;要善于利用身边有利的因素让自己更容易走向成功;要掌握技术,提高素质,才能增加竞争能力(答对两点即可得2分)。(,共3分)

(2013年营口市)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10—14题。(16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

“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

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太史公自序》)

【注释】①次:编次,整理。②李陵之祸: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认为他是难得的将才,在汉武帝面前为其辩解,因此被下狱问罪,处以宫刑。③缧绁(léi xiè):原是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引申为监狱。④羑里(yǒu):古地名,今河南汤阴县北。⑤陶唐:即唐尧,五帝之一。⑥麟:猎获一只白麟。文中借指汉武帝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

10.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益其所不能: (2)人恒

(3)喟然而叹曰: (4)述往事: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1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于 是 卒 述 陶 唐 以 来 至 于 麟 止 自 黄 帝 始。

13.(1)【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分)

(2)对【乙】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记叙了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完成《史记》创作的过程。

B.司马迁借圣人贤士发愤著述的事来表明自己身处逆境自强的人生态度。

C.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表达为李陵辩护一事的懊悔和对汉武帝的怨恨。

D.列举圣人贤士的事例,也含蓄地抒发了司马迁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14.【乙】文中作者列举众多历史人物的事例,能证明【甲】文中哪一观点?(2分)

10.(1)通“增”,增加 (2)犯错误 (3)于是,就 (4)因此,所以

11.(1)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奋发创造)(2分)。 (2)《诗》三百篇,大多是圣人贤士为发泄(抒发)愤懑(愤怒)而写的作品(创作的)(2分)。 

12.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每断对一处得1分)。

13.(1)在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1分);在国外有足以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1分)。  (2)C  

14.生于忧患(或忧愁祸害足以使人生存)(2分)。 

(2013年丽水市)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0-24题。(16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①,日煮粥一釜②,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③数茎啖④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有名的书院。②釜:锅子。③齑(jì):腌菜或酱菜。④啖:吃。⑤留守:官职名称。

2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2)礼愈

(3)煮粥一釜

(4)以佳肴

2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不敢出一言以复(来) 遗以食物(把)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 就学于南都书舍(在)

C.俟其欣悦(他,指老师) 其喜洋洋者矣(他,指范仲淹)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 辍耕之垄上(去)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23.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表。(3分)

选文

主要人物(人名)

主要内容(限8个字)

共同点

甲文

(1)

借书抄书,从师求教

(3)

乙文

范仲淹

(2)

24.从下列(1)(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3分)

(1)甲文的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是否赞同这种从师态度?为什么?

(2)范仲淹不吃同学的父亲送给他的好饭好菜。你是否赞同这种行为?为什么?

[a5171d2e2b65e3ff.jpg]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

【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语文八上《大道之行也》)

【乙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语文八上《桃花源记》,有改动)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选贤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其亲。

(3)溪行,忘路之远近。 (4)停数日,辞

1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

20.【乙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分别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甲文】所阐述的“大同”社会的理想生活?(选答两处)

21.【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

    18.(1)通“举”,推举,选举;

    (2)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

   (3)顺着,沿着;

    (4)离开。19.(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2)渔人见到这片景色很是惊异,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20.(1)写桃花源里田园风貌,一派富足宁静的景象;

    (2)写桃花源中人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3)写桃花源中人家家都友好好客。

    21.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甲文]侧重于议论(或“阐述”),[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阅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4-17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4.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嗜学:爱好学习。

B.既加冠 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要行冠礼,表示进入成年。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游:交往,外出旅游。

D.烨然若神人 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

15.对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以:因为。

B.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虽:虽然。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况且。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之:的。

16.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B.德隆望尊 译文: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C.援疑质理 泽文: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D.负箧曳屣 译文:背着衣被,拖着书箱。

17.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属临别赠言。

B.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

C.文章起笔就点出“嗜学”,为全文定下基调。

D.最后一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的作用是启下,引出下文的对比。

    14 .C    15.B    16.D    17.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交际(十六)

单弦不能发《韶》、《夏》①之各音,独木不能致邓林之茂。达者知其然也,所企及则必简乎胜己,所降结则必料乎同志。其处也则讲道进德,其出也则齐心比翼。否则钧渔钓之业②,泰则协经世之务。安则有以精义,危则有以相恤。耻令谭、青③专面地之笃,不使王、贡④擅弹冠之美,夫然,故交道可贵也。 (选自《抱朴子·外篇》,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有删改 )21世纪教育网

【注释】①《韶》、《夏》:古时音乐名。②钧渔钓之业:用姜尚钓鱼的典故。③谭、青:薜谭曾跟秦青学唱歌。④王、贡:王吉、贡禹二人交好,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

1. 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安则有以精义,危则有以相恤。

21世纪教育网

2. 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交道可贵”的?(3分)

                                      

1.  3分 平安时就能够精研事物隐微的道理,危险时就能够互相救助。

            评分说明:精研事物隐微的道理(“精义”的“精”当动词用),1分;“相恤”1分;整句大意1分。

2.   3分 连用两个比喻论述交友的重要性;(1分)

           在不同境况下,交友都能产生有益的作用(顺境时,增进学问、道德,齐心协力,

理国家;逆境时,隐退江湖,互相扶持);(1分)

           援引事例(或典故)进一步强调交友的必要。(1分)

          评分说明:1点1分。用原文回答不给分。虽用自己的话语回答,但表达的意思不够准确,语句不通顺,不给分。

【参考译文】

一根弦不能发出《韶》乐、《夏》歌的和谐之音,一棵树不能成就邓林的繁茂。通达的人是知道这一点的,他们所盼望结交的,一定选择胜过自己的人;他们所肯于结交的,一定估计与自己志同道合。他们隐居相处时就探讨道德增进品德,他们出仕为官时就齐心协力比翼齐飞。(处境)不顺时就一起心存远志隐逸江湖,(仕途)通达时就协力同心治理国家。平安时就能够精研事物隐微的道理,危险时就能够相互救助。耻于让薜谭和秦青专有钦佩之至的笃厚友情,不让王吉和贡禹独占弹冠相庆的深交美名。这样,交谊之道才是可贵的。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3—26题。(10分)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2分)

①躬耕于南阳( )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③约己爱民( ) ④悉仰于官( )

24、翻译下列句子。(4分)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25、(2分)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

26、(2分)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23、(2分)①躬:亲自,亲身   ②卑鄙:出生卑微,身份低贱

  ③约:克制         ④悉:全部,都

24、(2分)⑴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⑵如果我死的时候,不能让家里有多余的钱,不能让外边有剩余的财物,这会辜负陛下的。(2分)

25、(2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耿耿,尽职尽责,公正廉洁。

26、亲贤臣,远小人,选贤任能。(1分)

  示例: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讲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选拔有才能的人,善于听取意见,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办实事,如果只是一味任人唯亲或量“财”而用,那只会祸国殃民,违法乱纪,被人民所唾骂,成为国家的罪人。(1分)

附:参考译文

俯伏思念您,我禀赋不高,又遇上蜀国比较艰难的时候,出兵伐魏五次,都未能成功。哪里想到我却病入膏肓,生命将要在早晚间完结。俯念陛下能够静心克制自己的享乐欲望,约束自己爱护百姓,这就是尽了孝道继承先帝的遗志,施仁爱之心于天下百姓,提拔选用那隐居不仕的贤人,来扩大增加贤良的人材,罢免赶走那些邪恶的小人,使得风俗敦厚。

我当初侍奉先帝时,日用全靠官府供给,自己不再经商务农。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靠这些子孙们的衣食,自给是有富裕的。至于我在外边,不再有另外的调度,平时的吃穿用度,全部靠官府供给,不再去搞别的生计,来增加微小的收入。如果我死的时候,不能让家里有多余的钱,不能让外边有剩余的财物,这会辜负陛下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小题。(10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1世纪教育网

(选文因版本不同,文段的划分与标点符号有所不同,但内容相同)

1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劳其筋骨( )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答: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答:

13.简要分析选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2分)

答:

14.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将如何面对?(2分)

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小题。(10分)

11.答案:①劳:使……劳累(1分)  ②拂:辅佐,辅弼(1分)

12.①答案示例:舜从田间(耕作)之中被任用。(2分)

  ②答案示例:这样以后,就知道忧愁祸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2分)

13.答案示例:文段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或从个人到国家,由正面到反面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答出一点给1分,2分)

14.答案示例: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不能灰心丧气,要迎难而上,一个人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只有把困难当做成功的垫脚石,经受住困难的考验,才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能结合选文内容,言之有理即可,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