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乙】墨者①有钜子②腹黄享 ③,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④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予,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①墨者:指墨家。②钜子:墨家学派对墨学有成就的人称“钜子”。③腹黄享 (tún):人名。④秦惠王:战国时秦国国君。

1.按照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光先帝遗德 光:发扬光大

B.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刑:罚

C.以昭陛下平明之理理:道理

D.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 赐:恩赐

(2)结合语境解释(甲)文中的“引喻失义”和(乙)文中的“天下之大义也”中的“义”的意思。

①引喻失义 义:

②天下之大义也 义:

2.将选文中画“ ”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译文:

(2)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译文:

3.(甲)文和(乙)文虽然一段是以议论为主,一段是以记叙为主,但是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请在读懂(乙)文故事的基础上,用(甲)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道理。

答:这个语句是

4.读完这两段选文,你从中领悟到什么呢?假如现在让你向你的班主任老师(或班长)对今后的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一条建议,你会提出怎样的建议呢?请结合你在阅读中所获得的感悟,将你的建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不少于30字)

你的建议:

1.(3分)(1)C(应为“治”) (2)①适宜,恰当;②正义。(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2.(4分)(1)(2分)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

(2)(2分)(钜子)忍心割去自己所偏爱的来推行正义,钜子可以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3.(2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或: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3分)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表述题。目的在引导学生将阅读读文言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思考,获得一定的认识。学生回答的内容必须围绕两段选文的中心;为人做事应处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召亮于成都。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②,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③。若嗣子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⑤。”亮涕泣曰:“臣敢⑥竭股肱⑦之力,效⑧忠贞之节,继之以死⑨!”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⑩之如父。”(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曹丕]曹操之子。③[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④[嗣子]此子刘禅。嗣:继承。⑤[自取]自己取而代之。⑥[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⑦[股肱ɡōnɡ]比喻辅佐之臣。⑧[效]献出,呈献。⑨[继之以死]即一直到死。⑩[事]侍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由是感激( )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④若嗣子可辅( )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3.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属”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属以后事”中的“属”字。(只需填序号)

属①zhǔ。连接。②zhǔ。委托,交付。③隶属,归属。④亲属。⑤类。

4.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1)课外阅读能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加深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乙]段具体说明了[甲]段中的哪一句?请把该句子抄下来。

(2)你最欣赏诸葛亮哪一个特点?结合课内外阅读所了解的诸葛亮事迹说说理由。

1.解释加点词:(4分)

①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或:卑贱低下,见识短浅。) ②由是(因此,由于这样) ③顾(探望,拜访) ④辅(辅助,协助)根据答题的正确程度,酌情给分。(每个解释1分)

2.翻译句子:(4分) ①只求在乱世之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那里扬名显贵。或:只求在乱世间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②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根据答题的正确程度,酌情给分。(每句2分)。

3.(②)(2分)

4.简要回答下面问题:(4分)(1)答: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或: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1分)(2)开放题。答案略。答题关键在于有自己的观点,且能结合课内外阅读所了解的诸葛亮事迹加以评说,答题能自圆其说。根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3分)自己的观点1分;能结合课内外阅读所了解的诸葛亮事迹1分;说理由较清楚,能自圆其说1分。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回答9~11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

B.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

10.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你给你吃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

11.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耻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选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选文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9.D 10.A 11.D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8.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画两处)(2分)

盖 余 之 勤 且 艰 若此

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10.结合内容,说说“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2分)

8.盖/ 余 之 勤 且 艰 /若 此

评分意见:每处1分,化对一处得1分。

9.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注意关键字:尝曾经、   执拿、   叩请教)

10、⑴勤奋刻苦,守信⑵虚心求教,态度诚恳恭敬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0~13题。(18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乙】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清朝艺苑》)

【注】①亭林:即顾炎武。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4分)

(1)不敢稍逾约(      ) 

(2)其欣悦,则又请焉(      )

(3)同舍生皆绮绣(      )

(4)呼老兵道边酒垆(      )

1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2分)

  (1)以中有足乐者 (2)必无所疑乃已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13.宋濂、顾炎武在求学上,有何共同之处?(3分)

                                              

1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

                                              

10.(4分)(1)超过约定的期限 (2)等待 (3)同“披”,穿着 (4)到……去

11.(2分)(1)以/中有足乐者 (2)必无所疑/乃已

12.(6分)(1)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地请教。 (2)勤奋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13.(3分)示例:勤奋,刻苦,不怕困难,专注,持之以恒。

14.(3分)示例: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

附译文:

顾炎武先生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带一两匹瘦弱的马随身。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写在纸上详细的记下来,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即使遇到亲朋好友也不认识,有的时候因此掉到山谷中,也不后悔。勤奋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2.解释加点词语(2分)

录毕,走送之 走: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不敢稍逾约 ②未尝稍降辞色

B.①主人日再食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①手指不可屈伸 ②首屈一指

D.①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②心平气和

14.翻译句子(4分)

①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

15.选文有两个段落,请用原文概括两段的内容。(2分)

第1段: 第2段:

12. (2分)跑    通披,穿

13. (4分)D

14. (4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四肢僵硬不能活动,服务(服侍)人员拿热水浇洗。

15.(2分)余幼时即嗜学。   余之勤且艰(字数可宽松)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至: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艳: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俯身倾耳以请。

14. 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年幼家贫“无以致书”时,采用什么方法读书?(2分)作者家贫无书,为什么能够“遍观群书”?(用原文回答)(2分)

问题一: 问题二:

答案:

12.(1)周到(2)艳羡,羡慕(共2分,每个词1分)

13.俯下身子,侧着耳朵去请教。(共2分)

14.(4分)

问题一: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借来亲手抄写。

问题二: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评分标准:问题一2分,每句1分。问题二2分,每句1分。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走送之 走: (2)腰白玉之环 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14.作者在不同时期求学过程中以“勤”克“艰”的动力是什么?(用文中句子作答)(2分)

12.(1)跑     (2)腰佩(共2分。共2道小题,每小题1分)

13.(1)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2)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

(共4分。共2道小题,每小题2分)

14.幼时即嗜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中有足乐。(共2分。答出3点得2分,答出2点得1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稍降辞色 (2)负箧曳屣

13.翻译句子。(4分)

(1)或遇其叱咄 (2)媵人持汤沃灌

14.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做到“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答案:

12.(1)色:脸色     (2)屣:鞋         (共2分)

13.(1)有时遇到他的斥责     (2)服侍的人拿着热水(给我)浇洗 (共4分,意思对即可)

14.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共2分,意思对即可)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录毕,走送之 走: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俯身倾耳以请

14.作者对同舍生优越的条件“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答案:

12.(1)跑(2)通“披”,穿。(共2分。共2道小题,每小题1分)

13.(1)因此,人们大多把书借给我。(2)低下身子,侧着耳朵(去)请教。(共4分。每句2分,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共2分。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