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山东省济宁市】
(二)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宋史·苏洵传》)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闭户益读书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9.宋濂和苏洵的读书经历有哪些异同?对你有什么启发?(6分)
【答案】
7.答案:①得到。 ②更加(发奋)。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
8.答案:①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②(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着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
评分: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第一问:同—读书都很勤奋刻苦;异—宋濂幼时家境贫寒,苏洵读书很晚。第二问:非勤奋刻苦不能读书;只要学习,就为时未晚。
评分:共6分。第一问4分,异、同各2分;第二问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2013年·浙江省丽水市】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0-24题。(16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①,日煮粥一釜②,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③数茎啖④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有名的书院。②釜:锅子。③齑(jì):腌菜或酱菜。④啖:吃。⑤留守:官职名称。
2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礼愈至
(3)日煮粥一釜
(4)馈以佳肴
2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不敢出一言以复(来) 遗以食物(把)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 就学于南都书舍(在)
C.俟其欣悦(他,指老师) 其喜洋洋者矣(他,指范仲淹)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 辍耕之垄上(去)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23.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表。(3分)
选文 | 主要人物(人名) | 主要内容(限8个字) | 共同点 |
甲文 | (1) | 借书抄书,从师求教 | (3) |
乙文 | 范仲淹 | (2) |
24.从下列(1)(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3分)
(1)甲文的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是否赞同这种从师态度?为什么?
(2)范仲淹不吃同学的父亲送给他的好饭好菜。你是否赞同这种行为?为什么?
【答案】
20(4分)(1)担心 (2)周到或周全 (3)每天 (4)赠送或馈赠
21.(2分)C
22.(4分)(1)所以我即使愚笨,终于还是有所收获。
(2)我现在就享用丰盛的饭菜,那以后的日子怎么能再吃得下这样的粥呢!
23(3分)(1)宋濂 (2)读书清苦(每日吃粥,日啖二粥),不受馈赠(不食佳肴、不享盛馔)(2)家贫苦读
24.(3分)言之成理即可。(1)示例:赞同,学生应该虚心学习,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这既是对老师的尊敬,也是自己虚心求教的表现。
不赞同,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疑问或想法,与老师平等地交流、沟通这样利于求得真知。
(2)示例:赞同,范仲淹不吃别人馈赠的好饭好菜,是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同时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
2不赞同,留守的馈赠是真心,不是“嗟来之食”,不应该辜负他们的一份好意。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2分)
①躬耕于南阳( )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③约己爱民( ) ④悉仰于官( )
24、翻译下列句子。(4分)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25、(2分)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
26、(2分)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23、(2分)①躬:亲自,亲身 ②卑鄙:出生卑微,身份低贱
③约:克制 ④悉:全部,都
24、(2分)⑴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⑵如果我死的时候,不能让家里有多余的钱,不能让外边有剩余的财物,这会辜负陛下的。(2分)
25、(2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耿耿,尽职尽责,公正廉洁。
26、亲贤臣,远小人,选贤任能。(1分)
示例: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讲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选拔有才能的人,善于听取意见,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办实事,如果只是一味任人唯亲或量“财”而用,那只会祸国殃民,违法乱纪,被人民所唾骂,成为国家的罪人。(1分)
附:参考译文
俯伏思念您,我禀赋不高,又遇上蜀国比较艰难的时候,出兵伐魏五次,都未能成功。哪里想到我却病入膏肓,生命将要在早晚间完结。俯念陛下能够静心克制自己的享乐欲望,约束自己爱护百姓,这就是尽了孝道继承先帝的遗志,施仁爱之心于天下百姓,提拔选用那隐居不仕的贤人,来扩大增加贤良的人材,罢免赶走那些邪恶的小人,使得风俗敦厚。
我当初侍奉先帝时,日用全靠官府供给,自己不再经商务农。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靠这些子孙们的衣食,自给是有富裕的。至于我在外边,不再有另外的调度,平时的吃穿用度,全部靠官府供给,不再去搞别的生计,来增加微小的收入。如果我死的时候,不能让家里有多余的钱,不能让外边有剩余的财物,这会辜负陛下的。
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9—13题(10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己,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陈寿《隆中对》)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衡于虑( ) (2) 将军宜枉驾顾之(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11.【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分)
12.【乙】文中的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
9、(1)衡,通“横”,梗塞,指不顺。(2)拜访10 、(1)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2)这个人你可以前去拜访他,而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11、对比论证 12、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善听谏言、谦虚。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 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 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 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年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綺绣,戴朱缨宝饰之帽,罕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坪然若神人;余则缢袍敝衣 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任选两个作答)(2分)
①走送之( ) ②俟其欣悦( )
③皆被绮绣( ) ④腰白玉之环(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2分)
1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2分)
12.用原文回答(2分)
①最能表现作者幼年时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哪一句?(1分)
12作者趋百里之外求学的原因是什么?(1分)
13.读完此文,你如何看待学习条件的好坏与学习成败之间的关系?(2分)
10.(任选两个作答,一个1分,共2分。)①跑 ②等待 ③通“披”,穿 ④ 腰佩
11.(4分)①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采分点:“以是”、“假”、“余”翻译正确各得0.5分,句子通顺0.5分,共2分)
②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说。(采分点:“或”、“愈”、“至”翻译正确各得0.5分,句子通顺0.5分,共2分)
12.(2分)①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1分)②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1分)
13.(2分)答题要点: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成败有影响,但不是绝对的,(1分)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 (1分)(意思对即可)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①片面、浅陋。②盘缠。③详细。④差不多。⑤孔子的弟子。⑥ 勤勉,努力。
12.以下四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户B.俯身倾耳以请 夫以孔子之圣
C.故余虽愚 虽有子羔、原宪之贤D.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A.或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若既不出户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15.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2分)
12. C
13. 有时 地方区域等 交往 门
14.(1) 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 (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15.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1.下面加点字调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故不为苟得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万钟于我何加焉 因使唐雎使于秦
C.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生,亦我所欲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翻译下面句子。(2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
13.第①段画线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 (用原文的话回答)(1分)
14.第 段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 ”比“ ”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 ”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2分)
11.D (评分:2分)
12.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评分:2分)
13.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愿有甚于死者(评分: 1分)
14.义 生 万钟则辨礼义而受之 (评分:2分,前两个空1分,错1 处则不得分,最后一空1分)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忻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俟其忻悦,则又请焉 俟: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1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分)
译:
(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2分)
译:
13.文中写“同舍生皆被绮绣……”与“余则缊袍敝衣……”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分)
14.宋濂,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请结合本文分析宋濂最终学有所成的原因?(至少两点)(2分)
11.(1)等待。(2)通“披”,穿。
12.(1)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自己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2)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经常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13对比。作者把自己艰苦求学与同舍生优越条件作对比,突出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意思答对即可)
14.示例:(1)勤奋刻苦。(2)博览群书。(3)虚心请教。(4)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4)意志坚强。(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完成11~14小题。(10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许衡①字仲平,怀之河内②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 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③者,吾非其师。”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④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⑤家见《书》⑥疏义⑦,因请寓宿⑧,手抄归。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⑨。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释:①许衡:元初大臣。官至集贤大学士。 ②怀之河内:怀,怀州。治所在河内(今河南沁阳)。 ③过:过人之处。 ④更:更换。 ⑤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 ⑥《书》:也叫《尚书》,《书经》。
⑦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 ⑧ 寓宿:指在别人家借宿。 ⑨《易》王辅嗣说: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2)师谓其父母曰 谓
1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2分)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13.两则短文的主人公幼时读书的经历极为相似:因家贫,都做过 的事。因求名师难,【甲】文中的“余”曾经 ;【乙】文中的许衡曾经“更三师”。因遭逢乱世,许衡又多了 的经历。两人都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发奋读书,最后都学有所成。(3分)
14.如果将【乙】文第二段删去,是否会影响我们对许衡的优秀品质的认识?请说说你的意见。(3分)
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完成11~14小题。(10分)
11.(2分)(1)假(借 ) (2)谓(对,告诉 )
12.(2分)抄完后,小跑着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13.(3分)抄书学习 到百里外求师(或“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逃难(或“离乱”)(每空1分)
14.(3分)会影响。因为第二段叙述了许衡宁愿忍受口渴的煎熬,也不愿意偷摘路旁树上的梨解渴这件事。表现了许衡正直、严于律己、绝不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高尚品质,也才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许衡的优秀品质。(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7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⑴曾益其所不能( ) ⑵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⑶吴既赦越( ) ⑷与百姓同其劳。( )
8.翻译下面句子(2分)
女忘会稽之耻邪?
9.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3分)
7、①略②略③ 赦免 ④ 劳动
8、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9、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