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e5a4fdd0a0050c.jpg]
阅读《〈论语〉十则》节选,回答问题。(9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学而时习之() (2)思而不学则殆 ()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9.上述几则内容,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一个例子。(2分)
17.(1)时常地复习;(2)有害;(3)生气、发怒。(4)“知”通“智”
18.(1)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2)选择他们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们那些不好的地方,对照自己改正。
19.答案示例:求知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方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果蔬:泛指菜肴。 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luán):切成块的肉。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同舍生皆被绮绣/将军身被坚执锐 B.足肤皲裂而不知/觉饥甚而不敢去
C.略无慕艳意/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戴朱缨宝饰之帽/又久之,方命坐
9.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分)
(2)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2分)
11.读了甲乙文段后,从宋濂和王安石身上,你获得了什么感悟?(4分)
8.D
9.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
10.(1) 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其他的人了。(2)王安石把剩下的饼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11.示例:宋濂少时,虽然家境贫困,生活艰苦,但能够刻苦读书,好学上进。与他相比,我们生活幸福,学习条件太优越了,我们要学习他的好学的精神。王安石贵为宰相,仍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这在今天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从自身生活做起,杜绝奢侈浪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 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乙】吴既赦① 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②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於是举国政属大夫种。
居二年,子胥谏(吴王)曰:“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吴王弗听,子胥言曰:“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③ 乎!"
(节选自《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
【注】① 赦:赦免 ② 种:指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 ③ 墟:废墟
15.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
( l ) 必先苦其心志 ( 2)人恒过 (3)入则无法家拂士 ( 4)女忘会稽之耻邪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 分)
( l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7.语段(一)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3分)
18.语段(二)中勾践哪些事情体现了“生于忧患”?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4 分)
15.(1)使¨痛苦 (2)犯错误 (3)通“弼”,辅弼 (4)通“汝”,你 (4分)
16. (1)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2)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意对即可。一句2分,共4分。)
17. 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1点1分,共3分)
18. 示例:①勾践被赦免回国后,在忧患中卧薪尝胆,励精图治。②勾践在忧患中深知治国必须人尽其才,故从谏如流,听从范蠡的建议。 ③勾践在忧患中与百姓同甘共苦,激励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奋发图强。(不限于上述要点,合情合理即可。写出一条2分,共4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与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执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蕴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⑴媵人持汤沃灌( ) ⑵同舍生皆被绮绣( )⑶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⑷未尝稍降辞色( )
11、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文: 。
12、找出表现作者幼时守信用的句子。(2分)答: 。
13、作者将自己求学时的“勤且艰”告诉马生,用意是什么?(2分)答: 。
10、(4分)⑴热水 ⑵通“披” ⑶因此(4)脸色(神色)
11、(3分)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错、漏译“以”、“中”、“口体之奉”、“不若”,每词扣0.5分)
12、(2分)计日以还(1分) 不敢稍逾约(1分)
13、(2分)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意思对即可)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6-9题。(8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主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于厅事之东北角 (《口技》)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能以径寸之木 (《核舟记》)
C.益慕圣贤之道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D.或遇其叱咄 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7.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
例句: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A.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B.卒获有所闻
C.何 陋之有(《陋室铭》)
D.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口技》)
8.结合选文,说说“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什么。(2分)
▲
9.文章在写作手法上,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运用这一手法的妙处。(2分)
▲
[8cb53c5c0bbdc5e0.jpg]
人有从①学者②,遇③不肯教,云④:“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⑤渴⑥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⑦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①从:跟随 ②者:的人 ③遇:董遇,人名 ④云:说 ⑤苦:苦恼 ⑥渴:迫切地 ⑦或:有的人
20.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其义自见________________ (2)苦渴无日__________________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2.文章反映了关于学习的哪两方面的道理?
20.(1)通“现”,显现、显露 (2)时间
21.读书上百遍,书的意义自然显现
22.一是书要反复诵读,意义就自然显现;二是读书要巧妙运用时间。
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者不可得兼 兼:同时
B.蹴尔而与之 蹴:踩、踢
C.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万钟于我何加焉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而山不加增 复前行,欲穷其林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D.是亦不可以已乎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仪”,观点明确。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11.(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3分)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3分)
8.C 9.D 10.B
11.
(1).(3分) 如果人所喜欢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那种手段不可以使用呢?
(2).(3分)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阅读下面【甲】【乙】【丙】三段文言文,完成16—19题。(10分)
【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⑤者哉!” (《韩诗外传》)
注释:① 敧:倾斜。② 宥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 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 恶(wū):哪里,怎么。⑤ 覆:倾覆。
16.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每句只断一处)(2分)
① 学 而 不 思 则 罔 ② 孔 子 使 子 路 取 水 试 之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18、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_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应该结合。(3分)
19、请任选其中一则,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自己所受的启发。(3分)
16.(2分,每题1分)① 学而不思 / 则罔 ② 孔子 / 使子路取水试之
17.(2分,关键词为“喟然”“ 恶”)孔子感慨地叹息说:“唉!哪里有灌满了而不翻倒的呢?”
18.(3分)学习态度 学习 思考
19.(3分)示例:人要谦虚,不要不懂装懂。学习时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习不能自满。可以从和同学相处、对待学科知识等方面进行,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