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

[注释] ①仪轨:礼仪制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11.下面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先帝称曰能 诸葛亮为相国

B.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 终邦域之内

C.悉咨之 徒有先生也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 尽忠益时虽仇必赏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⑴以陛下平明之理( )

⑵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百姓( )

⑷犯法怠慢者虽必罚( )

1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咸 畏 而 爱 之 刑 政 虽 峻 而 无 怨 者 以 其 用 心 平 而 劝 戒 明 也

1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⑵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15. [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加以说明。(2分)

11. D(2分)

12. ⑴彰显(显示)⑵痛心遗憾⑶安抚,抚慰⑷亲人(亲近的人)(4分)

13.咸畏而爱之 ∕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2分)

14.(4分)

⑴全部来询问他们,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才能高和才能差一点的人都能得到妥善的安排。(2分)

⑵善的(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惩罚。(2分)

15.示例甲文中诸葛亮要求后主做到了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并举荐一批忠臣良将,这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8 给文中加点的字写上拼音:(3分)
省( ) 罔( ) 诲( )
19 请写出文中的三个成语:(3分)
20 请写出下列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意义:(3分)
说:通“ ”意思是
女:通“ ”意思是
知:通“ ”意思是


  18 略  19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20 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文中的“子”是指 时期的孔子。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是 家学派的创始人。(2分)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不亦乎( ) (2)与朋友交而不乎( )

(3)思而不学则( ) (4)然后知松柏之后也( )

6.文中向我们介绍了许多种学习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对你最有用?请结合学习实际来谈。(2分)

7.孔子认为朋友分为两类,一类是利交,一类是义往。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简要谈谈。(2分)

8.如果让你从文中选择一句话做为你的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句?为什么?(2分)

4.(2分)春秋  思想  教育  儒

5.(2分)(1)通“悦”愉快   (2)真诚、诚实   (3)有害    (4)凋谢

6.(2分)略

7.(2分)略

8.(2分)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

12、把原文中空缺的句子补上。(2分)

1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1)语(  )(2)人不知而不(  )(3)(  ) (4)(   )

14、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3分)

(1)不亦乎(  )A.说话   B.高兴   C.话语

(2)人不知而不(   )A.怨恨  B.烦恼   C.熟识

(3)温而知新(   )A.原因   B.旧的   C.事故

15、解释下面的句子。(4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答:

16、根据提示填空。(3分)

(1) 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的句子是:                

(2) 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                    

(3) 论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其不善者而改之。(错一个字扣0.5分,扣完为止)

13、lún、yùn、wǎng、dài(此题每空0.5分)

14、(1)B(2)A(3)B(每个1分)

15、(1)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的危险。(意思对就行)(2)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意思对就行,但必须保留反问语气)

16、(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每题1分)

阅读下文,完成23—题(10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4、解释下列词语。(2分)

愠:: 识::

诲:: 厌::

25、翻译下列句子。(3分)

(1)温故而知新:

(2)不耻下问: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6、按要求从选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各一句)(2分)

(1)关于学习态度:

(2)关于学习方法:

27、用课文原句回答:(2分)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辩正关系的句子是哪句?

答:

(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

答:

28、课文中有些话已凝结为成语,试着写出你印象最深的两三个成语。(1分)

答:

22、愠:怨恨,心里不满。识:记,记住。诲:诱导,教导。厌:满足。

23、(1)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2)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看作耻辱的事。

(3)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24、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或,学而不厌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等

25、(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不耻下问  温故知新   学而不厌

[97e5a4fdd0a0050c.jpg]

阅读《〈论语〉十则》节选,回答问题。(9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学而时习之() (2)思而不学则殆 ()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9.上述几则内容,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一个例子。(2分)

17.(1)时常地复习;(2)有害;(3)生气、发怒。(4)“知”通“智”

18.(1)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2)选择他们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们那些不好的地方,对照自己改正。

19.答案示例:求知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方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果蔬:泛指菜肴。 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luán):切成块的肉。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同舍生皆绮绣/将军身坚执锐 B.足肤皲裂不知/觉饥甚不敢去

C.略无慕艳意/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戴朱缨宝饰帽/又久,方命坐

9.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分)

(2)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2分)

11.读了甲乙文段后,从宋濂和王安石身上,你获得了什么感悟?(4分)

8.D

9.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

10.(1) 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其他的人了。(2)王安石把剩下的饼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11.示例:宋濂少时,虽然家境贫困,生活艰苦,但能够刻苦读书,好学上进。与他相比,我们生活幸福,学习条件太优越了,我们要学习他的好学的精神。王安石贵为宰相,仍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这在今天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从自身生活做起,杜绝奢侈浪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 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乙】吴既赦① 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忘会稽之耻邪?”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②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於是举国政属大夫种。

居二年,子胥谏(吴王)曰:“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吴王弗听,子胥言曰:“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③ 乎!"

(节选自《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

【注】① 赦:赦免 ② 种:指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 ③ 墟:废墟

15.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

( l ) 必先其心志 ( 2)人恒 (3)入则无法家士 ( 4)忘会稽之耻邪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 分)

( l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7.语段(一)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3分)

18.语段(二)中勾践哪些事情体现了“生于忧患”?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4 分)

15.(1)使¨痛苦 (2)犯错误    (3)通“弼”,辅弼    (4)通“汝”,你      (4分)

16. (1)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2)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意对即可。一句2分,共4分。)

17. 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1点1分,共3分)

18. 示例:①勾践被赦免回国后,在忧患中卧薪尝胆,励精图治。②勾践在忧患中深知治国必须人尽其才,故从谏如流,听从范蠡的建议。 ③勾践在忧患中与百姓同甘共苦,激励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奋发图强。(不限于上述要点,合情合理即可。写出一条2分,共4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与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执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蕴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⑴媵人持沃灌( ) ⑵同舍生皆绮绣( )⑶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⑷未尝稍降辞( )

11、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文:

12、找出表现作者幼时守信用的句子。(2分)答:

13、作者将自己求学时的“勤且艰”告诉马生,用意是什么?(2分)答:

10、(4分)⑴热水   ⑵通“披”    ⑶因此(4)脸色(神色)

11、(3分)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错、漏译“以”、“中”、“口体之奉”、“不若”,每词扣0.5分)

12、(2分)计日以还(1分)    不敢稍逾约(1分)

13、(2分)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意思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