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论语》,完成问题。(15分)

12、比较古今异义词(8分)

古今异义词

古义

今义

君子

儿女

可以

匹夫

13、选择题。(3分)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三”的意思是( )

A.数字,表示具体数量。B.表示多数C.表示少数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孔子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 )

A.时间B.逝者 C.河流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信”应取哪种解释( )

A.书信 B.相信C.信实,真诚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译为:

(2)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译为:

12、比较古今异义词(8分)

古今异义词

古义

今义

君子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儿女

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

儿子和女儿

可以

可以、凭借

可能、许可

匹夫

普通的人,男子汉

贬义词,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13、选择题。(3分)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三”的意思是(   B)

A.数字,表示具体数量。     B.表示多数       C.表示少数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孔子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A )

A.时间          B.逝者      C.河流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信”应取哪种解释(  C  )

A.书信          B.相信      C.信实,真诚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译为: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

                                                           

(2)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译为: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不习乎 疏食饮水

可以为师矣 三军可帅也

11.“之”常用作代词,说说下面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对象。(2分)

(1)学而时习 (2)知之者不如好

(3)曲肱而枕 (4)择其善者而从

12.翻译句子。(4分)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2)博学而笃志,,仁在其中矣。

13. 颜回身处“陋巷”,对此,他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2分)

14.如果从文中选出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哪一句,请说明理由。(2分)

10.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饭:吃  

可以:可以凭借    夺:改变

11.(1)它,指学过的知识     (2)它,这里指任何学问和事业     (3)它,指胳膊  

(4)它,指“善者”,即优点,长处。

12.(1)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2)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联系当前的事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13.颜回不改其乐。表现他安贫乐道的品质。

14.示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选择理由:这句话表明了一个人对于富贵应有的坦然态度,在仁义、道德与富贵之间,如果二者有冲突,宁可选择仁义和道德,也要放弃富贵。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2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遂许先帝以驱驰( ) 恐托付不( )

庶竭驽钝 ( ) 夜忧叹 ( )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24、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1分)

A.、此皆良实 用心良苦B.、晓畅军事 家喻户晓

C.、死节之臣 节衣缩食D.、计日而待 千方百计

25、文中所说的“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具体指是什么事?用原话回答。(1分)

26、《出师表》选段中哪一句话也表明了诸葛亮“澹泊明志”的志趣?(1分)

27、从选文看,诸葛亮回顾先帝“三顾茅庐”和“临崩寄大事”的目的是什么? (2分)

22、奔走效劳   成效    比喻才能平庸    早晨

23、略        24、 B  

25、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答出“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即可得分,多答扣分。)

26、不求闻达于诸侯。(如加上前句亦可。) 

27、①表达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②表达“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③表达对刘禅的劝勉。(答出两个要点,意思对即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0、、本部分节选自《    》,它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2分)

1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人不知而不(    )   ②学而不思则(    )

③知松柏之后(    )   ④死而后,不亦远乎(    )

1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温故而知新

                                       

②吾日三省吾身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独特感受来谈一谈你的认识?(3分)

答:                             

10. 论语   儒  11.  (1) 生气,发怒 (2)迷惑  (3)凋谢  (4)停止

12.. (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2)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    13. 略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2分)

(1)每假借藏书之家( )(2)主人日食( )

(3)白玉之环( ) (4)媵人持沃灌( )

11、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12、第①段叙述了作者勤苦求学的哪两件事?(2分)

13、第②段对“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2分)

14、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由是感激 ( )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

五月渡沪 ( )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

12、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先选取打“√”多选按先后顺序),写出具体所指。(2分)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①六出:______________②东和:______________③收二川:______________

④七擒:______________⑤北拒:______________⑥排人阵:______________

13、用一个成语概括: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划线语句的内容:______________。(2分)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1)感动、激动(2)奔走效劳,(3)所以(因此)

(4)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12、①六出:六出祁山②东和:东和孙吴③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④七擒:七擒益获⑤北拒:北拒曹魏(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13、三顾茅庐,14、在乱世中保全自己的性命,不想在诸侯中求得功名利禄。在兵败的时候接受委任,在危机患难之际奉旨出使。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4.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欣悦 :等待

B.媵人持沃灌 汤:热水

C.同舍生皆绮绣 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D.略无慕 艳:艳丽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足肤皲裂不知 或置酒招之

B.当余从师也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每假借藏书之家 只辱奴隶人之手

D.余缊袍敝衣处其间 其船背稍夷,题名其上

6.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点出作者“家贫”与“无硕师名人与游”的矛盾,由此引出了求学的艰难。

B.作者经历无数辛酸后,终于克服了学习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获得了知识,成为饱学之士。

C.文章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明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成才的必备条件。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译文: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4.D(艳:羡慕)      

5.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但是;表承接关系,来。C介词,向;介词,在。D却;就)

6.A(是“家贫”与“嗜学”的矛盾)

7.(1)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来回复。 (大意正确计1分,落实“或”“至”的意思各计O.5分)(2)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大意正确计1分,落实“以”“口体之奉”的意思各计O.5分)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

[注释] ①仪轨:礼仪制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11.下面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先帝称曰能 诸葛亮为相国

B.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 终邦域之内

C.悉咨之 徒有先生也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 尽忠益时虽仇必赏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⑴以陛下平明之理( )

⑵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百姓( )

⑷犯法怠慢者虽必罚( )

1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咸 畏 而 爱 之 刑 政 虽 峻 而 无 怨 者 以 其 用 心 平 而 劝 戒 明 也

1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⑵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15. [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加以说明。(2分)

11. D(2分)

12. ⑴彰显(显示)⑵痛心遗憾⑶安抚,抚慰⑷亲人(亲近的人)(4分)

13.咸畏而爱之 ∕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2分)

14.(4分)

⑴全部来询问他们,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才能高和才能差一点的人都能得到妥善的安排。(2分)

⑵善的(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惩罚。(2分)

15.示例甲文中诸葛亮要求后主做到了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并举荐一批忠臣良将,这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8 给文中加点的字写上拼音:(3分)
省( ) 罔( ) 诲( )
19 请写出文中的三个成语:(3分)
20 请写出下列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意义:(3分)
说:通“ ”意思是
女:通“ ”意思是
知:通“ ”意思是


  18 略  19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20 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文中的“子”是指 时期的孔子。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是 家学派的创始人。(2分)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不亦乎( ) (2)与朋友交而不乎( )

(3)思而不学则( ) (4)然后知松柏之后也( )

6.文中向我们介绍了许多种学习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对你最有用?请结合学习实际来谈。(2分)

7.孔子认为朋友分为两类,一类是利交,一类是义往。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简要谈谈。(2分)

8.如果让你从文中选择一句话做为你的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句?为什么?(2分)

4.(2分)春秋  思想  教育  儒

5.(2分)(1)通“悦”愉快   (2)真诚、诚实   (3)有害    (4)凋谢

6.(2分)略

7.(2分)略

8.(2分)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