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加点字词。(4分)

(1)有嘉肴 (2)不知其

(3)然后能自强 (4)教学相

2、句子翻译(5分)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5)故曰:教学相长也

3、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1、(1)即使 (2)好、妙  (3)自我勉励   (4)增长    2、略

3、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阅读《虽有嘉肴》(原文略),做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弗食,不知其也 (2)虽有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4)教然后知

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不知其旨也 (2)然后能自反也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这则短文阐述了什么教学原则?请用四字句加以概括。

答:

1、(1)甘美 (2)达到极点 (3)所以  (4)不通,理解不了

2、(1)不知∕其旨也   (2)然后∕能自反也

3、(1)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但)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2)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4、教学相长

阅读《〈论语〉十二章》(原文略),做题。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吾日∕三省吾身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择其∕善者而从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亦乎 (2)人不知而不

(3)不矩 (4)人不其忧

3、翻译下列句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选文多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答:

1、C   2、(1)通“悦”,愉快   (2)生气,发怒  (3)越过,超过

  (4)忍受   3、(1)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来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2)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能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4、示例: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温故而知新;终身学习;博览群书。

虽有嘉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0、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有佳肴(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3)教学相( )(4)教然后知(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1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停两处)(1分)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13、文章中哪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

14、说一说自己对“教学相长”的理解。(2分)

10、即使  因此 促进 不通 ,理解不了

11、略

1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13、虽有佳肴-------不知其善也

14、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论语>十二章》完成15-20题。(15分)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5《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共 篇,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3分)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不亦 (2)不知而不

(3)吾三省吾身 (4)不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8.阅读文中划线句,说说颜回的“贤”表现在哪两方面?(2分)

19.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选文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2分)

15.(3分)孔子和他弟子言行  20   儒                        

16.(4分) (1)说,通“悦”,愉快。             (2)生气,发怒。   

(3)自我检查,反省。                (4)越过,超过。

17.(4分)(1)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访,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18.(2分)安于贫困(穷)生活 ;乐于学习。或安贫乐道       

19.(2分)示例:我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只有这样,人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与求学方面得到提高。我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之后要进行及时的复习,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成为人师。

《论语》六章(含课外一章)(11分)

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⑤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子曰:“富(1)而(2)可求(3)也;虽执鞭之士⑷ ,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1)富:指升官发财。 (2)通假字:而,通“如”,如果。(3)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 (4)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5分)

(1)吾十五而志于学 (2)为人而不忠乎?

(3)一食,一瓢饮 (4)饭疏食饮水 (5)可以为师矣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3.文中第⑤⑥章,孔子都谈到了“富”,第⑤章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⑥章却说“富而可求也”,这里矛盾吗?孔子认为一个人如何正确“求富”呢?(2分)

《论语》十二章(节选)(11分)

1.(每小题1分)(1)通“又”,古人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2)出主意,办事   (3)反省,自我检查  (4)粗粮  (5)可以凭借

2.(每小题2分)(1)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翻译不是疑问句或没有打问号扣1分)

(2)如果求富而违背了道义,我就顺从我喜欢的(道义)。

3.不矛盾。(1分)一个人求富要讲道义。(1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7、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择其善者 善良的人 温而知新 旧的知识

B.、之者 以……为乐趣 匹夫不可夺志 无学识的人

C.、人不知而不 生气,发怒 不习乎 传授

D.、吾三省吾身 每天。 人谋而不忠乎 替。

8、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B.、可为师矣 以:凭借。

C.、与朋友交而不乎? 信:书信。D.、疏食饮水 饭:吃饭。

9、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论的书籍,作者是孔子。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三”在古代表示多数,不是具体的数。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告诉他的弟子,有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D.第③章《论语》孔子自述七十年的人生经历中知识、修养、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最后达到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是指个人的主观意识和社会规则达到了高度统一,不管怎么做都能与社会要求相契合了。

|D CA

出师表(节选)(13分)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贤臣( ▲ ) (2)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 ) (4)尔来二十一年矣( ▲ )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

A.因为号焉 先帝不臣卑鄙

B.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己。

C.愿陛下亲之信 何陋

D.此贞良死节之臣 男女衣着,如外人

18.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9.作者为什么要自述身世和经历?(3分)

16.(4分)(1)亲近   (2)……的原因    (3)痛心遗憾    (4)通“又”

17.(3分)D (A.把/ 因为;   B.对/ 给予     C.代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  )

18.(3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

19.(3分)意在表明自己的淡泊名利;创业艰难,故珍惜并继承先帝遗志;感激先

帝知遇之恩,故报先帝而出师伐魏。(每一点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23---26题(13分)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人不知而不 (2)不亦

(3)人不其忧 (4)疏食饮水

24、下面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人不知不愠 温故知新B.、学而时习 者不如好之者

C.、人不而不愠 五十而天命D.、好之者不如之者 亦在其中矣

25、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6、孔子把“不义而富且贵”视作“浮云”,应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喻义?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3分)

23、了解 ; 同“悦”,高效;忍受 ;吃饭

24、B

25、(1)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2)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26、浮云聚 散无常,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瞬 间即逝,极为短暂;浮云在天,高不可及,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与己无关,用不着汲汲而求之;浮云轻飘淡然,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无足轻重。孔子在这里用来比喻表明了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2+1=3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解释下面加线的词语。(4分)

不习乎 疏食饮水

博学而志 三军可帅也

2.“之”常用作代词,说说下面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对象。(3分)

(1)学而时习之 (3)曲肱而枕之 (4)择其善者而从之

3.翻译句子。(4分)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2)博学而笃志,,仁在其中矣。

4. 颜回身处“陋巷”,对此,他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1、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饭:吃 (吃饭) 

笃:忠实,坚实   夺:改变

2.(1)它,指学过的知识     (2)它,指胳膊  

(3)它,指“善者”,即优点,长处。

3.(1)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2)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联系当前的事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4.颜回不改其乐。表现他安贫乐道的品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