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乙]时先主(刘备)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失败),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隆中对》)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三臣于草庐之中 将军宜枉驾

B.时先主新野 发闾左逋戍渔阳,九百人大泽乡

C.遂先帝以驱驰 高可二黍

D.臣以当世之事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

8.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指代的对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布衣(诸葛亮自称)B.遂许先帝以驱驰(刘备)

C.不度德量力(刘备自称)D.谓计将安出(徐庶)

9.甲、乙两段叙述了同一件事,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大意。(4分)

甲文:

乙文:

10.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分)

译文:

7. C    8.D      9. 甲文:诸葛亮自述经历乙文: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

10. 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深入不毛(   )

1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恐托付不。愿陛下托臣以计贼兴复之。B.谓为然。欲大义于天下。

C.将军宜枉驾顾。辍耕垄上。     D.由是先主遂诣亮。由是感激。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文:        

14.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四字短语回答。(1分)

15.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 ,临危受命和 。(2分)

11.(3分)①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②驱驰(奔走效劳 )③不毛(这是指人烟稀少的地方  )12.( D  )(2分)13.(2分)  译文: 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    14.兴复汉室。(1分)15.三顾茅庐、白帝托孤(2分)

阅读《〈论语〉八则》,完成文后问题。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默而之( )⑵不下问( )⑶不亦乎( )

⑷不君子( )⑸学而不( )⑹人不知而不( )

⑺学而不思则罔( ) ⑻思而不学则( )

2.“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⑶温故而知新( ) ⑷学而不思则罔( )⑸择其善者而从之(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⑵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视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论语》是记录 的书。“论”是 的意思。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 的创始人。

1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默而识之( )( ) ②学( )( )

③必有我师( ) ④不以三隅( )( )( )

17.翻泽下列句子

①何有了我哉: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8.“默而识之”说的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

1.⑴记。⑵以……为羞耻。⑶同“悦”,愉快。⑷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⑸满足。⑹恼恨、怨恨。⑺迷惑而无所得。⑻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⑴表并列⑵表转折⑶表承接⑷表转折⑸表承接

3 .⑴聪敏而又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所以被称为“文”。

⑵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从不感到厌倦,对于我有哪些呢(在我这里有什么呢、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加点字词。(4分)

(1)有嘉肴 (2)不知其

(3)然后能自强 (4)教学相

2、句子翻译(5分)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5)故曰:教学相长也

3、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1、(1)即使 (2)好、妙  (3)自我勉励   (4)增长    2、略

3、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阅读《虽有嘉肴》(原文略),做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弗食,不知其也 (2)虽有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4)教然后知

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不知其旨也 (2)然后能自反也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这则短文阐述了什么教学原则?请用四字句加以概括。

答:

1、(1)甘美 (2)达到极点 (3)所以  (4)不通,理解不了

2、(1)不知∕其旨也   (2)然后∕能自反也

3、(1)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但)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2)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4、教学相长

阅读《〈论语〉十二章》(原文略),做题。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吾日∕三省吾身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择其∕善者而从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亦乎 (2)人不知而不

(3)不矩 (4)人不其忧

3、翻译下列句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选文多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答:

1、C   2、(1)通“悦”,愉快   (2)生气,发怒  (3)越过,超过

  (4)忍受   3、(1)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来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2)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能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4、示例: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温故而知新;终身学习;博览群书。

虽有嘉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0、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有佳肴(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3)教学相( )(4)教然后知(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1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停两处)(1分)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13、文章中哪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

14、说一说自己对“教学相长”的理解。(2分)

10、即使  因此 促进 不通 ,理解不了

11、略

1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13、虽有佳肴-------不知其善也

14、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论语>十二章》完成15-20题。(15分)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5《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共 篇,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3分)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不亦 (2)不知而不

(3)吾三省吾身 (4)不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8.阅读文中划线句,说说颜回的“贤”表现在哪两方面?(2分)

19.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选文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2分)

15.(3分)孔子和他弟子言行  20   儒                        

16.(4分) (1)说,通“悦”,愉快。             (2)生气,发怒。   

(3)自我检查,反省。                (4)越过,超过。

17.(4分)(1)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访,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18.(2分)安于贫困(穷)生活 ;乐于学习。或安贫乐道       

19.(2分)示例:我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只有这样,人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与求学方面得到提高。我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之后要进行及时的复习,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成为人师。

《论语》六章(含课外一章)(11分)

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⑤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子曰:“富(1)而(2)可求(3)也;虽执鞭之士⑷ ,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1)富:指升官发财。 (2)通假字:而,通“如”,如果。(3)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 (4)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5分)

(1)吾十五而志于学 (2)为人而不忠乎?

(3)一食,一瓢饮 (4)饭疏食饮水 (5)可以为师矣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3.文中第⑤⑥章,孔子都谈到了“富”,第⑤章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⑥章却说“富而可求也”,这里矛盾吗?孔子认为一个人如何正确“求富”呢?(2分)

《论语》十二章(节选)(11分)

1.(每小题1分)(1)通“又”,古人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2)出主意,办事   (3)反省,自我检查  (4)粗粮  (5)可以凭借

2.(每小题2分)(1)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翻译不是疑问句或没有打问号扣1分)

(2)如果求富而违背了道义,我就顺从我喜欢的(道义)。

3.不矛盾。(1分)一个人求富要讲道义。(1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7、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择其善者 善良的人 温而知新 旧的知识

B.、之者 以……为乐趣 匹夫不可夺志 无学识的人

C.、人不知而不 生气,发怒 不习乎 传授

D.、吾三省吾身 每天。 人谋而不忠乎 替。

8、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B.、可为师矣 以:凭借。

C.、与朋友交而不乎? 信:书信。D.、疏食饮水 饭:吃饭。

9、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论的书籍,作者是孔子。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三”在古代表示多数,不是具体的数。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告诉他的弟子,有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D.第③章《论语》孔子自述七十年的人生经历中知识、修养、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最后达到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是指个人的主观意识和社会规则达到了高度统一,不管怎么做都能与社会要求相契合了。

|D CA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