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11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手自笔录 虽人有百手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C.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录毕,走送之 益慕圣贤之道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常常手借抄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理解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D.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18.把“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答:
19.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3分)
答:
16. (3分)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A.动词,亲手;名词,手这个器官B.跟从,跟随。C.连词,来;介词,将,把。D.代词,它代“书”;结构助词,的。】
17. (3分) 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乐”,而不是求学之“精”。 】
18. (2分) 因为(我)心中有足够快乐的事(读书),(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注意“以”、“口体之善”“若”的翻译】
19. (3分)参考示例:(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 (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11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9.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括号中注音,并在横线上释义。(4分)
(1)弗食,不知其旨也( )
(2)教学相长( )
(3)虽有至道( )
(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2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
21.选文集中论述了 与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3分)
19(1)zhī 知道(2)zhǎng 增长、促进(3)suī 即使(4)kùn 不通,理解不了(注意拼音和声调的准确。注意多音字“长”读zhǎng。)
20.(1)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学问。(2)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1)直译为主,重点翻译“不足”和“困”。(2)重点解释“故”和“相长”。]
21.教 学 教与学互相促进(根据对文章的理解来回答。)
《论语》十二章
10.解释加点词语(5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博学而笃志
11.翻译句子(12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3)温故而知新。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1.解释加点词语(5分)(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快乐
(2)吾日三省吾身 自我检查 反省(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越过 超过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喜欢 爱好(5)博学而笃志 忠实 坚守
12.翻译句子(12分)(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高兴的吗?
(2)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四十岁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
(3)温习旧的知识从中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4)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几个人一起走路,一定有我的老师)(5)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6)全军可以改变主帅,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 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11、解释画线词语:(4分)
①学学半( ) ②教学相长也( )
③求之下流,固颠( ) ④棹数小舟( )
12、翻译(4分):
①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1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2分)
答:
14、乙文《山中石兽》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
11、① 教人 ②促进 ③通“癫” 疯狂,荒唐 ④划船
12、①知道(自己)理解不透彻的地方,这样之后才能自我勉励。
②你们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13、学习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同时,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也是很重要,有时候可以采取教别人的方式来学习。
14、分析事情的时候,要做到全面而不要片面,要做到出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要一味的主观臆断。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3分)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遂许先帝以驱驰
(3)先帝不以臣卑鄙
12.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隆中对》)
B.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D.先帝不以臣卑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3.用“/”线给下面句子断句。(先将原句工整地抄写在答题卡上,再断两处)(2分)
此 臣 所 以 报 先 帝 而 忠 陛 下 之 职 分 也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分)
(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2分)
15.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具体原因。(3分)
11、(1)拜访 (2)奔走效劳 (3)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每小题1分)
12、D (3分) 13、此 臣/ 所 以 报 先 帝 /而 忠 陛 下 之 职 分 也(2分)
14、(1)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并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做官。(2分,关键词“苟全”“闻达”1分;句式1分)
(2)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2分,关键词“驽钝”,“攘除”各1分)
15、(1)先帝三顾茅庐;(2)先帝临危委重任;(3)先帝临崩寄大事。(共3分,答对一点得一分,若只笼统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则只给1分)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1——7题。(21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
故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 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百里奚举于市( ) 空乏其身( )
所以动心忍性( ) 困于心,衡于虑( )
3.指出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益:曾益其所不能( ) 余益鼓勇上( )
②拂:行拂乱其所为(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4.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分)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第一段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6.用文中句子填空。(5分)
①孟子认为对“是人”磨炼的目的是:“ 。”
②课文从反面论述经受磨炼的益处是:“ ”
7.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所论述的观点(20字内)。(2分)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
故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 也 故 天/ 将 降 大 任/ 于是 人 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百里奚举于市(提拔,起用) 空乏其身(穷困,缺乏)
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来……) 困于心,衡于虑(阻塞)
3.指出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益: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余益鼓勇上(更加)
②拂:行拂乱其所为(违反,阻挠) 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
4.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3分)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心事)要人脸色上表现出来,从声音上表达出来,然后才能被人所了解。
5.第一段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非凡的事业。(2分)
6.用文中句子填空。(5分)
①孟子认为对“是人”磨炼的目的是:“ 动心忍性 , 曾益其所不能 。”
②课文从反面论述经受磨炼的益处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7.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所论述的观点(20字内)。(2分)
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享受必导致灭亡。
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日“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1.本文选自《 》,作者是清朝的文学家 (人名)。4分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6分
(1)非独书为然( )(3)若业为吾所有(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重点词的含义。3分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4.作者向黄生提出怎样的希望?(用原文回答)4分
5.课文结尾“为一说,使与书俱”表达了作者 的
情感。3分
1.小仓山房文集 袁枚
4.“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5.对黄生的殷切期望。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乙]时先主(刘备)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失败),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隆中对》)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将军宜枉驾顾之
B.时先主屯新野 发闾左逋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C.遂许先帝以驱驰 高可二黍许
D.咨臣以当世之事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8.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指代的对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臣本布衣(诸葛亮自称)B.遂许先帝以驱驰(刘备)
C.孤不度德量力(刘备自称)D.君谓计将安出(徐庶)
9.甲、乙两段叙述了同一件事,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大意。(4分)
甲文:
乙文:
10.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分)
译文:
7. C 8.D 9. 甲文:诸葛亮自述经历乙文: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
10. 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深入不毛( )
1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恐托付不效。愿陛下托臣以计贼兴复之效。B.谓为信然。欲信大义于天下。
C.将军宜枉驾顾之。辍耕之垄上。 D.由是先主遂诣亮。由是感激。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文:
14.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四字短语回答。(1分)
15.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 ,临危受命和 。(2分)
11.(3分)①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②驱驰(奔走效劳 )③不毛(这是指人烟稀少的地方 )12.( D )(2分)13.(2分) 译文: 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 14.兴复汉室。(1分)15.三顾茅庐、白帝托孤(2分)
阅读《〈论语〉八则》,完成文后问题。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默而识之( )⑵不耻下问( )⑶不亦说乎( )
⑷不亦君子( )⑸学而不厌( )⑹人不知而不愠( )
⑺学而不思则罔( ) ⑻思而不学则殆( )
2.“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⑶温故而知新( ) ⑷学而不思则罔( )⑸择其善者而从之(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⑵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视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论语》是记录 的书。“论”是 的意思。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 的创始人。
1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默而识之( )( ) ②学而不厌( )( )
③必有我师焉( ) ④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 )( )
17.翻泽下列句子
①何有了我哉: 。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18.“默而识之”说的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
。
1.⑴记。⑵以……为羞耻。⑶同“悦”,愉快。⑷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⑸满足。⑹恼恨、怨恨。⑺迷惑而无所得。⑻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⑴表并列⑵表转折⑶表承接⑷表转折⑸表承接
3 .⑴聪敏而又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所以被称为“文”。
⑵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从不感到厌倦,对于我有哪些呢(在我这里有什么呢、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