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9—13题(10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己,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陈寿《隆中对》)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于虑( ) (2) 将军宜枉驾之(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11.【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分)

12.【乙】文中的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

9、(1)衡,通“横”,梗塞,指不顺。(2)拜访10 、(1)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2)这个人你可以前去拜访他,而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11、对比论证 12、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善听谏言、谦虚。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 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 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 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年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綺绣,戴朱缨宝饰之帽,罕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坪然若神人;余则缢袍敝衣 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任选两个作答)(2分)

送之( ) ②其欣悦( )

③皆绮绣( ) ④白玉之环(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2分)

1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2分)

12.用原文回答(2分)

①最能表现作者幼年时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哪一句?(1分)

12作者趋百里之外求学的原因是什么?(1分)

13.读完此文,你如何看待学习条件的好坏与学习成败之间的关系?(2分)

10.(任选两个作答,一个1分,共2分。)①跑 ②等待  ③通“披”,穿  ④ 腰佩

11.(4分)①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采分点:“以是”、“假”、“余”翻译正确各得0.5分,句子通顺0.5分,共2分)

②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说。(采分点:“或”、“愈”、“至”翻译正确各得0.5分,句子通顺0.5分,共2分)

12.(2分)①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1分)②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1分)

13.(2分)答题要点: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成败有影响,但不是绝对的,(1分)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 (1分)(意思对即可)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①片面、浅陋。②盘缠。③详细。④差不多。⑤孔子的弟子。⑥ 勤勉,努力。

12.以下四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加冠 若不出户B.俯身倾耳请 夫孔子之圣

C.故余有子羔、原宪之贤D.慕圣贤之道 曾其所不能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A.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穷僻之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 D.若既不出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15.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2分)

12. C

13. 有时         地方区域等            交往              门

14.(1) 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  (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15.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1.下面加点字调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为苟得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

B.万钟我何加焉 因使唐雎使

C.得则生,弗得则死 多助至,天下顺之

D.生,亦我所也 己所不,勿施于人

12.翻译下面句子。(2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

13.第①段画线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 (用原文的话回答)(1分)

14.第 段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 ”比“ ”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 ”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2分)

11.D (评分:2分)

12.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评分:2分)

13.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愿有甚于死者(评分: 1分)

14.义 生  万钟则辨礼义而受之 (评分:2分,前两个空1分,错1 处则不得分,最后一空1分)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忻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其忻悦,则又请焉 俟:

(2)同舍生皆绮绣 被:

1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分)

译:

(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2分)

译:

13.文中写“同舍生皆被绮绣……”与“余则缊袍敝衣……”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分)

14.宋濂,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请结合本文分析宋濂最终学有所成的原因?(至少两点)(2分)

11.(1)等待。(2)通“披”,穿。

12.(1)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自己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2)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经常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13对比。作者把自己艰苦求学与同舍生优越条件作对比,突出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意思答对即可)

14.示例:(1)勤奋刻苦。(2)博览群书。(3)虚心请教。(4)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4)意志坚强。(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完成11~14小题。(10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 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者,吾非其师。”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释:①许衡:元初大臣。官至集贤大学士。 ②怀之河内:怀,怀州。治所在河内(今河南沁阳)。 ③过:过人之处。 ④更:更换。 ⑤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 ⑥《书》:也叫《尚书》,《书经》。

⑦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 ⑧ 寓宿:指在别人家借宿。 ⑨《易》王辅嗣说: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以是人多以书

(2)师其父母曰

1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2分)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13.两则短文的主人公幼时读书的经历极为相似:因家贫,都做过 的事。因求名师难,【甲】文中的“余”曾经 ;【乙】文中的许衡曾经“更三师”。因遭逢乱世,许衡又多了 的经历。两人都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发奋读书,最后都学有所成。(3分)

14.如果将【乙】文第二段删去,是否会影响我们对许衡的优秀品质的认识?请说说你的意见。(3分)

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完成11~14小题。(10分)

11.(2分)(1)(借 )       (2)(对,告诉 )

12.(2分)抄完后,小跑着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13.(3分)抄书学习   到百里外求师(或“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逃难(或“离乱”)(每空1分)

14.(3分)会影响。因为第二段叙述了许衡宁愿忍受口渴的煎熬,也不愿意偷摘路旁树上的梨解渴这件事。表现了许衡正直、严于律己、绝不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高尚品质,也才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许衡的优秀品质。(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7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益其所不能( ) ⑵人过,然后能改( )

⑶吴既越( ) ⑷与百姓同其。( )

8.翻译下面句子(2分)

女忘会稽之耻邪?

9.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3分)

7、①略②略③ 赦免 ④ 劳动  

8、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9、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也。如使人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乙)

孙晷见人饥寒,并周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所逾甚,寒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恤之。时年饥谷贵,人有生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注释】①孙晷(guǐ):人名。②赡:供给,供养。

( 选自《晋书·孙晷传》)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故患有所不也 辟:

(2)尔而与之 蹴:

(3)往来告索 恒:

(4)人有生其稻者 刈:

11.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如使人所欲莫甚于生 悍吏来吾乡 《捕蛇者说》

B.舍生取义者也 拔山倒树来 《幼时记趣》

C.寒与同衾 余缊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

D.或解衣推被恤之 皆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译文:

(2)孙晷见人饥寒,并周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

译文:

13.下列语句最合适作为(甲)文段中心思想的是( ),孙晷的行为中最能表现文段中心思想的是( )。(4分)

A.鱼,我所欲也B.舍鱼而取熊掌 C.舍生而取义

D. 乡里赠遗,一无所受 E. 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 F. 乡邻感愧

10. (4分)(1)通“避”,躲避  (2)用脚踢  (3)经常  (4)割

11.(2分)A (A.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表转折/表修饰;C.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转折;D.介词,表目的,用来/动词,认为)

12. (4分)(1)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取熊掌。(2分)

            (2)孙晷看见别人忍饥挨饿受冻,就周济供养他,乡里人送给他的东西,他一点都不接受。(2分)

13.(4分)C(2分);E(2分)

【参考译文】

孙晷看见别人忍饥挨饿受冻,就周济供养他,乡里人送给他的东西,他一点都不接受。亲朋故交中有几个穷困潦倒年老的,常常前来计要东西,人们大多厌烦慢待他们,而孙晷看到他们,非常愉快恭敬,天冷就同卧,吃饭也同锅,有时脱下衣服赠送被子来救济他们。当时收成不好谷物昂贵,有人偷割他家未成熟的稻子,孙晷看到后躲避起来,一定在人家离开后才出来,不久亲自割下稻子送给他。乡邻感动惭愧,没有人再敢去侵扰他。

阅读下面的文言段落,完成第17—19题(10分)。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3分)

①然虎之食人不见( )

②虎其爪牙( )

③故人之为虎者( )

1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

译文:

19.这段短文所表达的主旨是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发?(3分)

答:

17、①经常、常常  2以……为利   3吃(每小题1分,共3分)

18、因此世界上那些只用力气而不用智慧的人,和(只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借助别人之力的人,都跟老虎一样。(“是故”、“自用”各1分,句子通顺2分,共4分)

19、主旨: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要善于借助外物(1分)。启发:要多动脑,不能死板;要善于利用身边有利的因素让自己更容易走向成功;要掌握技术,提高素质,才能增加竞争能力(答对两点即可得2分)。(,共3分)

(2013年营口市)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10—14题。(16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

“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

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太史公自序》)

【注释】①次:编次,整理。②李陵之祸: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认为他是难得的将才,在汉武帝面前为其辩解,因此被下狱问罪,处以宫刑。③缧绁(léi xiè):原是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引申为监狱。④羑里(yǒu):古地名,今河南汤阴县北。⑤陶唐:即唐尧,五帝之一。⑥麟:猎获一只白麟。文中借指汉武帝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

10.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益其所不能: (2)人恒

(3)喟然而叹曰: (4)述往事: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1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于 是 卒 述 陶 唐 以 来 至 于 麟 止 自 黄 帝 始。

13.(1)【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分)

(2)对【乙】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记叙了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完成《史记》创作的过程。

B.司马迁借圣人贤士发愤著述的事来表明自己身处逆境自强的人生态度。

C.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表达为李陵辩护一事的懊悔和对汉武帝的怨恨。

D.列举圣人贤士的事例,也含蓄地抒发了司马迁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14.【乙】文中作者列举众多历史人物的事例,能证明【甲】文中哪一观点?(2分)

10.(1)通“增”,增加 (2)犯错误 (3)于是,就 (4)因此,所以

11.(1)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奋发创造)(2分)。 (2)《诗》三百篇,大多是圣人贤士为发泄(抒发)愤懑(愤怒)而写的作品(创作的)(2分)。 

12.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每断对一处得1分)。

13.(1)在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1分);在国外有足以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1分)。  (2)C  

14.生于忧患(或忧愁祸害足以使人生存)(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