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4题。(10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自笔录 虽人有百

B.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故有所不辟也

C.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太守归而宾客

D.不知口体之奉不人也 为佣耕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常常手抄借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礼节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D.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1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3、从作者的成长中我们不难看出,除勤奋刻苦外,他还有许多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借鉴,请你把体会最深的两点写在下面。(2分)

14、结合自己阅读此文感受,请拟写一句凝练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2分)

10 .C (2分) 11..D (2分)

12 .(1)(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1分)

(2)因此,别人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得以博览群书。(关键词“以是”“假”“因”,语义明确。)(1分)

13 .①诚实守信。作者向人借书,都会准时归还,不负约,所以能借到更多的书读。②有礼有节。作者向“德隆望尊”求教时,总是“色愈恭,礼愈至”,故能得到更多的收获。  ③安贫乐道。同舍生都衣着华丽,作者却无艳羡之意,坚守于学习之道。④勤奋刻苦。为获取更多知识,作者不辞百里向贤者请教。寒暑无间,一心向学,终有所成 (以上答出两点即可给分,意思对即可。)(2分)。

14.示例一:艰苦的生活锤炼一个人的意志,造就一个人的坚强品质。  示例二:穷苦之境,也是成长之境。  示例三:且勤且艰读书作乐。 示例四:学习磨炼人生。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3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鞋质理,俯身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言以复;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履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动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皆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君子之学必问。问与学,相辅①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②,非问无以广识③。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④,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⑤,舍问⑥,其奚决焉⑦?

(节选自《问说》)

[注]①辅:辅助。②无以致疑:不会发现疑问。③广识:增长知识。④达于事:(使道理)用于实行;达,通晓,通达。⑤细:细节。⑥舍问:放弃提问。⑦其奚决焉: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奚:何,怎么。

8.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含义。(4分)

⑴以是人多以书 其欣悦

⑶同舍生皆绮绣 ⑷君子之学必

9.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⑵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10.乙文的中心论点是“ (用原文回答)”;“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再次告诉我们 精神对学习的重要性。(3分)

11.下面四句选自甲文,可以做乙文论据的是(2分) ( )

A.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C.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答案】(1)借    (2)等待  (3)通“披”,穿    (4)喜欢,喜好

【答案】⑴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⑵喜欢学习却不能勤问问题,不是真正喜欢学习的人。

【答案】君子之学必好问(1分)质疑(好问、勤问)(2分)

B

阅读文言文,完成第6~9题。(13分)

【甲】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问,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乙】隆中对

(先主问计于亮)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 miǎn),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1)耕于南阳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此不可与争锋 (4)南夷越

7.把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8.请用原文填空。(2分)

乙文中诸葛亮提出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策略,甲文中诸葛亮“

”,从而“南抚夷越”,为北伐奠定了基础;甲文中的“ ”正是乙文中“内修政理”的具体体现。

9.甲、乙两文中的诸葛亮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但却展现出了出众的才华与能力,这对正处于成长时期的我们有很多有益的启示。请结合选文中的具体语句来谈谈你的感受。(3分)

【答案】(每空1分,共4分)⑴亲自 ⑵身份低微,地位低下  ⑶果真,实在 ⑷安抚

【答案】(每空2分,共4分)

⑴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以至于有损先帝的明察。

 ⑵果真像这样,霸业就可以完成,汉朝就可以复兴了。

【答案】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每空1分,共2分)

【答案】示例:诸葛亮年轻时便对未来形势作出了的判断。这一切都得益于他远大的志向和超群的谋略。正所谓“有志不在年高”,虽然我们还年少,但能力的提高与志向的树立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在我们就要有一个明确而长远的志向与目标,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有价值和意义。(3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0.解释加点词。(4分)

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委而去之 ④环而攻之

11.与例句中“之”字用法或意思相同的是(2分)

例句:三里之城

A.多助之至 B.天下顺之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环而攻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2分)

原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3.本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得出什么结论?(2分)(用原文回答)

10.答案:①这  ②凭借,靠  ③放弃  ④包围    每个1分

11.答案:C    2分

12.示例:所以君主(得道者)要么不战(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分,每个分句1分,译错一处不得分。

13.示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分,每句1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三里城 之: (2)委而之 去:

(3)亲戚之 畔: (4)多助之 至: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

(2)固国不以山谿之险 翻译:

10.文章中哪个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用文中句子作答)(2分)

答:

8.答案:(1)之:的  (2)去:离开  (3)畔:通“叛” (4)至:到了极点

 (共4分。每个1分)

9.答案:(1)这(是)天时不如地利。  (2)巩固国防,不依靠山河的险要。

  (共4分。每个2分)

10.答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共2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0. 填空(4分)

(1)《曹刿论战》“何以战”一句中“以”是“凭借、依靠”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一句中“以”是“认为”的意思,文中“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中“以”

的意思是:

(2)《陈涉世家》“行收兵”一句中“兵”是“兵员”的意思,《出师表》“兵甲已足”一

句中“兵”是“兵器”的意思,文中“兵革非不坚利”中“兵”的意思是: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12.作者的主要观点是(用原文回答);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最主要的条件是

(用两个字回答)(3分)

10.答案:(1)凭借、依靠  2分(2)兵器     2分

11.答案: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3分

12.答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分   人和  1分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9-12题。(15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 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沃灌: 绮绣:

白玉之环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11、文章从哪四个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4分)

12、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3分)

[7c0ec901bd744bfc.jpg]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勤且艰若此。

9.解释加点的字。(4分)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乡之先达___________

(2)媵人持沃灌。 汤________ ___

(3)白玉之环。 腰______ ___

(4)同舍生皆绮绣。 被__________ _

10.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1.宋濂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3分)

12.联系生活实际,请从宋濂的求学经历中说说你得到哪些启示。(4分)

[284c7609e24857bd.jpg]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8.上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名 (朝代)思想家。(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10.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做任何事都必须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B.君王的大智慧应是专心听取正确意见。

C.君王不智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三心二意。 D.君王不智是因不能专心听取贤者言论。

课内文言文(8分)

8.轲、战国(一空1分)9.其中一人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只听弈秋的话。(3分)(其、惟解释要准确,整个句子要通顺完整)10.C(3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三里之城 之: (2)委而去之 去:

(3)亲戚畔之 畔: (4)多助之至 至: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

(2)固国不以山谿之险 翻译:

10.文章中哪个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用文中句子作答)(2分)

答:

8.答案:(1)之:的  (2)去:离开  (3)畔:通“叛” (4)至:到了极点

 (共4分。每个1分)

9.答案:(1)这(是)天时不如地利。  (2)巩固国防,不依靠山河的险要。

  (共4分。每个2分)

10.答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共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