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问题。(12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高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四个中任选两个作答)(2分)

(1)不敢稍约( ) (2)慕圣贤之道( )

(3)四僵劲不能动( )(4)白玉之环 ( )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1、作者将自己求学时的“勤且艰”告诉马生,用意是什么?(2分)

12、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2分)

13、你从作者身上得到哪些启示?(2分)

9(1)超过(2)更(3)通“肢”,肢体(4)腰佩

10.(1)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读,我也因此能够博览群书。(2)因为我心中有足够我快乐的,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我的同学。

11、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12、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13学习要善于克服困难;学习要勤奋努力;学习要虚心,不懂就问……(写出两点给满分)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10---15(共13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0.解释加下划线的字。( 4 分)

① 录毕,送之( ) ② 同舍生皆绮绣( )

③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④ 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

11.翻译下列句子。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分)

12.下列句中的“/ ”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余幼时/即嗜学B.、益慕圣贤/之道C.腰/白玉之环.D.、门人弟子/填其室

13.选文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3 分)

14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5、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2分)

10.(1)跑   (2)同“披” 穿着 (3)成年  (4)担忧

11寄居的旅店的主人每天给准备两顿饭,从没有鱼肉这样的美味可以享用

12.B      13①写叩问之难;②求师旅途之艰;③生活之苦

14示例: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头悬梁,锥刺骨  闻鸡起舞2分。

15.开放题,言之成理,表达流畅,观点明确即可。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10分)
(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敌 出则无国外患者 恐前后受其

B.以 域民不封疆之界 所动心忍性

C.而 委去之 困于心衡于虑后作

D.之 多助至 攻亲戚所畔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乙文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乙文中列举六位人物的事例,既引出观点,又充当论据,有很强的说服力。

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不但说理充分,而且加强了文章气势。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了治国的道理。

9.C(3分)(A敌:实力相当;攻击。B以:凭借、依靠;用来。C而:都是顺接连词;D之:到;助词,不译。)

10.(1)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2分)(2)这样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的道理。(2分)

11.D(3分)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一百许里/杂然相许 B. 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

C. 负势竞上/负箧曳屣 D. 猛浪若奔/虽乘奔御风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8.《与朱元思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述了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段沿途百里的秀丽风光。文章以“ , ”八字总领全篇,把自然美景放置在天朗气清的背景中展开描写。其中“ , ”一句,写水之自然奔流,舟之随流飘荡的情形,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用原文句子填写)(4分)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书信,却突破了一般书信的格式,不是通常事物的叙述,而是奇山异水的描绘。

B.“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了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C. 第三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动,表现山中的热闹景象。

D. 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

6.(3分)D (A附在整数后,表约数/赞同  B绝妙/停止  C凭借/背着  D飞奔的马)

7.(4分)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群山显露出同样的颜色。(“俱”“净”“共”能正确翻译分别给1分,句子通顺再加1分)

8.(4分)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每空1分)

9.(3分)C

阅读《与朱元思书》回答下列问题(17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

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熄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0.解释加点的字。(4分)

(1) 水皆缥碧: (2) 流飘荡:

(3) 窥谷忘: (4) 横上蔽: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5分)

23.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青白色;    顺,随 ;   通“返”,返回 ;  树木的枝干

21.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浪头像飞奔的马。               (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

22.富春江山水;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 清;  急;  富春江两岸群山。

23.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2分)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2分)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6题(13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④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 昏怠:昏沉困倦。② 辄:就。③ 沃:浇。文中有“洗”之意。④④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11、下边加点词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是人多以书假余 扶苏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手自笔录,计以还 重岩叠嶂,隐天蔽

C.、从乡先达执经叩问 肉食者谋

D.、每假借藏书之家 祗辱奴隶人之手

1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语。(每小题0.5分,共2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余 假:

②录毕,送之 走:

夜昏怠 或: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每小题2分,共4分)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4、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2 分)

15、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

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11、A  12.① 假:借;② 走:跑;③ 或:有时;④ 妻子:妻子和儿女。

13、(1)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是获得了学问。 (2)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4.家境贫寒;刻苦读书。(每点1分,共2 分)

15、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①刻苦勤奋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请教。(不少于3点)

阅读《鱼我所欲也》,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二者不可得兼:同时获得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消除祸患

C.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代的一种高级官职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因贫穷而感到困乏

20.翻译下面的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1.下面对本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其中“义”的意思就是指为人处世要讲究义气。

B.文中的“是心”和“本心”意思是不一样的,前者指舍生取义之心,后者指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失义之心。

C.文章举了两个事例,并形成对比关系,其中“不食嗟来之食”是从正面举例论证。

D.文章开头用比喻手法和排比句式引出论点,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22.舍生取义历来是中华民族最高道德标准,也是历代仁人志士追求的精神境界。请从中国历史上举一个这样的人物,并写出体现他舍生取义精神的一个名句或者一个事例。

19.A,

20.20.(3分)不是只有贤能的人有这样的心,人人都有这样的心,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意思对即可,关键字词错一字扣半分)

21.C,3分。A义字内涵错误,B本心解释错误,D开头没有排比

22.(3分)略。人名1分,事例或名言2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0. 在这篇文章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提出的?(3分)

11.古今中外有许多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试举出两位,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事迹。

(2分)

10.(3分)舍生而取义;用“舍鱼而取熊掌”作比喻提出的。 (答成用“鱼”和“熊掌”作比喻提出的也可得分)

11.(2分)参考:文天祥宁死不降元。  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题目。(13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岳飞《论马》)

【注释】①骥(jì):良马。②称:衡量。③斛(hú):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④介胄:披上战甲。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chǐ):解除,解下。⑦受大:指饮食量大。⑧力裕:力量充沛。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故常之( ▲ ) ⑵行百余里( ▲ ) 

求其能千里也( ▲ ) ⑷一食尽粟一石( ▲ )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⑵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10.在甲乙两文中,都提到了好马在日常生活中异于常马的一个共同特点,根据这个特点请把原文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共同特点:   ▲   (自己概括)

甲文句子:     

乙文句子:                   

11.伯乐与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举历史或当今社会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2分)

8.⑴对……感到好奇 ⑵等到 ⑶怎么 ⑷有时(每点1分)

9.⑴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做不到)。⑵(给它)披上战甲奔驰起来,它开始好像跑得不很快。(每句2分)

10共同特点:食量大。(1分)

甲文句子:一食或尽粟一石。乙文句子: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每句1分)

11.示例1:我认为伯乐更重要。社会上的人才很多,但一开始却总是不为人所知。如果没有“伯乐”去考察发现他们,他们又如何有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比如周文王从渭水河边发现任用了姜子牙,从而帮助自己兴周灭纣。

示例2: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是会发光”,如果没有人才,空有伯乐也没用。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千里马”,在各个方面发挥自己的才能,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比如“毛遂自荐”,一开始并没有人发现他的才能,但真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实力,也有真有那些本事,才让他一举成名。(事例准确1分,事例与观点结合议论1分)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③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④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⑤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说,游说。③养:供养之地。④未之以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尔而与之生(用脚踢) B. 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C. 孔子齐景公(召见,接见) D. 吾君子当功以受禄(听说)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万钟我何加焉/受地先王,愿终守之 B. 景公致廪丘为养/固国不山溪之险

C. 行道人弗受/辍耕垄上 D.乡为身死不受/景公未之以行赐之廪丘

12.下列句子朗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景公未之以行而/赐之廪丘 D.此之谓/失其本心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不知丘也亦甚矣?(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甲】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如果我们想要使【甲】文的论证更有力,引用【乙】段文字是否可以?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C  11、D  12、D

13、(1)从前(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为了宫室的美丽接受了(万钟俸禄)

(2)他也太不了解我了。

14、对比论证,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15、可以(1分),因为它可以作为事实论据来论证“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这一观点(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