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段,完成23-25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3.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按照总—分的写作顺序,描绘了富阳到桐庐的优美景色。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写了山水的景色,并突出了山水的特色是“奇”和“异”。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写出了了水的清澈;而在空谷传响蝉猿之声则正面突出了山之拔地参天,连绵不断。

D.文章表达了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4.本文没有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B.排比

C.夸张D.对偶

25.山水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古人也常常借山水来表达感情,下面几首诗没有同时写到山水的是( )

A.李白《渡荆门送别》

B.曹操《观沧海》

C.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D.王湾《次北固山下》

CB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宋家中学 李新华)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3.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而去之 ( ) ②亲戚之( )

14. 下面“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5. 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

16. “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2分)

含义:

事例:

13.①委:放弃         ②畔:通“叛”,背叛  

14.D (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  

15①译文: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单靠武力的强大。  

16.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能举类似一例即可)

 

与朱元思书(10分)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富阳至桐庐/非亭午夜分B.望峰心/未尝不叹痛恨於桓、灵也

C.窥谷忘/始一焉D.猛浪若走先告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8.本文第一段写到“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里山水的“奇” 和“异”表现在哪里?(请根据文中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分)

6       3    C.回去,回来   (A.从/如果,若 B.平息、停止/叹息D.像奔跑的马/跑,快走)

7       3    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关键词“上”“ 昼”“ 犹”“ 交映”每个0.5分,全句通顺1分)

8       4    平静的江面水清见底,湍急的河段急流如疾箭若奔马(2分);两岸悬崖峭壁,山高树多景美(2分)。

鱼,我所欲也(10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6、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由是则生有不用也/妇拍呜之(《口技》)  

B. 此之谓失本心/真不知马也(《马说》)  

C. 所识穷乏得我/与至于负歌于途(《醉翁亭记》

D. 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7、翻译下面文言语句。(3分)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翻译: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4分)

6. C(3分)

7. 优厚的物质待遇,如果不考虑是否合乎道义而去轻易接受,那么这种优厚的物质待遇对我有什么好处呢?(3分)

8、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__,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明〕宋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送天台陈庭学序》(节选) 〔明〕宋濂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注释】①陈庭学:从四川来到南京求学的有志后生。②顾:但是。③逮:等到。④耄(mào):八九十岁。泛指老年。

9. 用斜线( / )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标出一处停顿。(1分)

欲 如 庭 学 之 游 尚 可 得 乎?

1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无慕艳意 两岸连山,无阙处(《三峡》)

B.足肤皲裂不知 予齿益加耄矣

C.当余从师也 腰白玉

D.而予齿加耄矣 精求精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翻译:

(2)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

翻译:

12.本文也是赠序,作者宋濂当时地位显赫,但能激励提拔后进。说说这些赠序的劝勉能让后生乐于接受的原因。(3分)

9.(1分)欲 如 庭 学 之 游/尚 可 得 乎?

10.(3分)C

11.(4分)(1) 因为我心中有足以为乐的事,就不感到衣食的享受不如别人了(前后句各1分)。(2)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前后句各1分)

12.(3分)①以自身经历来鞭策对方。②尊重对方,态度谦和。(一点2分,两点3分)

参考译文:

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到了壮年可以出游时,四面八方战火纷飞,没有落脚的地方。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远到海边,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龄更加大了。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

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傅说于版筑之间 (举荐) B. 必先其心志 (使……劳苦)

C. 人恒 (犯错误) D. 于虑 (通“横”,堵塞)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 阅读本文后,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担当“大任”的人才? (4分)

6.(3分)A,“举”是被动词语,应翻译为“被任用,被举荐”

7.(3分)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1分)国外如果没有敌国外患,(1分)这个国家往往就会导致灭亡。(1分)

8.(4分)我认为一个人要成为能担当“大任”的人才,一方面要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在逆境中、错误中吸取经验、增长才干;(2分)另一方面自己主观上也要发愤图强,自强不息。(2分)(只答主观因素或客观因素一方面只给2分)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问题。(12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高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四个中任选两个作答)(2分)

(1)不敢稍约( ) (2)慕圣贤之道( )

(3)四僵劲不能动( )(4)白玉之环 ( )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1、作者将自己求学时的“勤且艰”告诉马生,用意是什么?(2分)

12、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2分)

13、你从作者身上得到哪些启示?(2分)

9(1)超过(2)更(3)通“肢”,肢体(4)腰佩

10.(1)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读,我也因此能够博览群书。(2)因为我心中有足够我快乐的,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我的同学。

11、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12、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13学习要善于克服困难;学习要勤奋努力;学习要虚心,不懂就问……(写出两点给满分)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10---15(共13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0.解释加下划线的字。( 4 分)

① 录毕,送之( ) ② 同舍生皆绮绣( )

③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④ 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

11.翻译下列句子。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分)

12.下列句中的“/ ”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余幼时/即嗜学B.、益慕圣贤/之道C.腰/白玉之环.D.、门人弟子/填其室

13.选文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3 分)

14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5、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2分)

10.(1)跑   (2)同“披” 穿着 (3)成年  (4)担忧

11寄居的旅店的主人每天给准备两顿饭,从没有鱼肉这样的美味可以享用

12.B      13①写叩问之难;②求师旅途之艰;③生活之苦

14示例: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头悬梁,锥刺骨  闻鸡起舞2分。

15.开放题,言之成理,表达流畅,观点明确即可。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10分)
(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敌 出则无国外患者 恐前后受其

B.以 域民不封疆之界 所动心忍性

C.而 委去之 困于心衡于虑后作

D.之 多助至 攻亲戚所畔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乙文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乙文中列举六位人物的事例,既引出观点,又充当论据,有很强的说服力。

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不但说理充分,而且加强了文章气势。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了治国的道理。

9.C(3分)(A敌:实力相当;攻击。B以:凭借、依靠;用来。C而:都是顺接连词;D之:到;助词,不译。)

10.(1)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2分)(2)这样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的道理。(2分)

11.D(3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