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
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
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
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节选自《出师表》)
【乙】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
表①废廖立、李严②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节选《贞观政要》)
【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__。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
12.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痛恨:仇恨) B. 亦甚平直 (平直:公平正直)
C.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身世卑微、见识短) D. 立闻亮卒 (卒:死了)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A.愚以为宫中之事,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C.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 D.固以怪之矣
14. 下面对【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B.【乙】文表现了诸葛亮为政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对仇家、亲人赏罚分明。
C.【甲】文中,诸葛亮在执法方面主张惩罚应皇宫中的人和丞相府中的人应有所区别,分开对待。
D.【乙】文中,诸葛亮曾经上表建议把廖立和李严贬到南中,但当廖立和李严听说诸葛亮去世都伤心痛苦,说明诸葛亮做事非常公平正直。
1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A 痛恨:痛心和和遗憾。
13.B 例句中的“以”与B选项中的“以”副词,来、用来。
14.C “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应有所区别,分开对待”错 ,应该是“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15.(1)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人,都应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惩罚或者奖赏。(3分)
(2)你们怎么能(可以)不羡慕他并想做到(像)他那样呢!”(3分)
课外文言文翻译: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大臣说:“三国时期,诸葛亮为蜀汉的丞相,治国也是坦荡无私,公正无偏。他曾经上表皇帝,把廖立、李严两位大臣贬到南中做普通老百姓。廖立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哭着说道‘我要一辈子呆在南中边地了。’李严听到诸葛亮死的消息,居然发病死了。因此史官陈寿说,‘诸葛亮治理国家,诚心而公正,对国家忠心并有贡献的,就是仇人也奖赏,对触犯国法,不好好工作的,就是亲人也要处罚’。 你们怎么能(可以)不羡慕他并想做到(像)他那样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0题。(10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2)委而去之( )
(3)人恒过( ) (4)入则无法家拂士( )
1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怅恨久之 天下顺之 B.公问其故 其如土石何
C.起于鲁 管夷吾举于士 D.扶苏以数谏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8.略 19.C 20.略
阅读选文,完成10~14题。(16分)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选自《出师表》)
【乙】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__。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此皆良实: (2)悉以咨之:
(3)严闻亮卒: (4)虽仇必赏:
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太宗谓房玄龄等曰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C.立闻亮卒 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发病而死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13.请用“/”给文中划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亮 之 为 政 开 诚 心 布 公 道
14.【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用原文回答)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这一主__为人的?(4分)
乙文译文:汉、魏以来,诸葛亮做丞相,也非常公平正直,他曾经上表把廖立、李严罢官放逐到南中,后来廖立听到诸葛亮逝世,哭着说:‘我们大概要__了!’李严听到诸葛亮逝世,也发病而死。所以陈寿称:‘诸葛亮执政,以诚待人,做事公道,对于竭尽忠心、有益于当世的人,即使是仇人也一定奖赏,对于违反法令、傲慢无礼的人,即使亲人也一定惩罚。’你们难道不仰慕学习他们吗?
【答案】10.(1)善良诚实的人 (2)商议,询问 (3)听到,听说 (4)即使 11.B
12(1)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你们难道不仰慕学习他们吗?
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
14.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看法(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勤训》,完成6—8题。(10分)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①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大禹②之圣,且惜寸阴;陶侃③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
【注释】①邵子:即邵雍,北宋学者。②大禹:夏朝开国君主,是中国古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③陶侃(kǎn):晋代的大将军。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故邵子云 ______________ (2)而旨则远矣 ______________
(3)且惜寸阴 ______________ (4)不若彼者乎 ______________
7.翻译文言句子。(3分)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8.作者举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3分)
6.(4分)(1)所以、因此 (2)主旨、意义 (3)尚且、况且 (4)不如、比不上
7. (3分) 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
8. (3分)用意在于更好地证明勤奋的必要性。举名人事例,更具有说服力,伟大人物况且如此,我们一般人更应该勤奋了。
【参考译文】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
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阅读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段,回答8—I0题(9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得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I)委: (2)威:
9.(4分)将下面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0.(3分)“多助”的前提条件是;而“失道”会导致;从中看出孟子在治
国上的主张是。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8—10题。(9分)
8.(2分)⑴ 放弃 ⑵ 震慑
9.(4分)⑴(2分)使百姓安居而不迁往他国,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地势的险要。 ⑵(2分)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10.得道; 寡助;实行“仁政”。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1.“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分)
12.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 论证和 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3分)
13.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2分)
(1)
(2)
9.(1)通“德”,感激。 (2)停止。(本题解释课内文言实词,一定要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理解。)
10.(1)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2)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本题翻译课内文言语句,大意正确即可,不要写错别字。)
1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此之谓失其本心”是对前面做法的一个总结,通过阅读可知,这里的“此”指的是上文的三个“乡……今……”句式引导的句子。本题考查代词指代的内容,实际上也是对我们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的考查。回答这类问题,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筛选归纳出最合适的答案,不要答非所问。)
12.道理 举例 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敌来犯,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判断以及为文中观点增写事实论据的能力,考查同学们对课内知识的迁移运用。举例典型、叙议结合即可,列举其他的典型事例,大意正确也可。)
13.示例:(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只要是孟子的富有哲理的名言均可。本题考查孟子的有关问题,提醒同学们平时要注意加强文学常识的积累。)
送东阳马生序(8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既加冠: ▲ ⑵门人弟子填其室: ▲
16.下列四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 余因得遍观群书 罔不因势象形 B. 或遇其叱咄 或凭或立,不一状
C.久而乃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 当余之从师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18.读完这篇赠序,你觉得文中的“我”是怎样的人?用简要的语言进行评价。(2分) ▲
15.⑴已经 ⑵挤满(2分,每小题一分)
16.D(2分)
17.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分)
18.勤奋好学、不怕吃苦、尊师重教、谦虚有礼(2分,答出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1题。(14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果蔬:泛指菜肴。 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luán):切成块的肉。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D. )
A.同舍生皆被绮绣/将军身被坚执锐 B.足肤皲裂而不知/觉饥甚而不敢去
C.略无慕艳意/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戴朱缨宝饰之帽/又久之,方命坐
9.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分)
(2)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2分)
11.读了甲乙文段后,从宋濂和王安石身上,你获得了什么感悟?(4分)
翻译:王安石在担任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达京城,于是去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过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果品蔬菜类的菜都没有准备,萧氏的儿子心里对王安石的做法感到奇怪。他们喝了几杯酒,先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一旁安置着菜汤罢了。萧氏的儿子很骄傲放纵,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羞愧地回去了。
8. D
9.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
10. (1)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其他的人了。
(2)王安石把剩下的饼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11. 示例:宋濂少时,虽然家境贫困,生活艰苦,但能够刻苦读书,好学上进。与他相比,我们生活幸福,学习条件太优越了,我们要学习他的好学的精神。王安石贵为宰相,仍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这在今天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从自身生活做起,杜绝奢侈浪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下列问题。(10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③万钟与我何加焉( ) ④呼尔而与之( )
10.这篇文章通过什么方法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2分)
1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2分)
12.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引用“嗟来之食”的例子有什么作用?(2分)
13.请写出一个古今名人的事例来佐证孟子在这篇文章当中的观点。(2分)
文言文阅读
9.①通“避”,躲避。②如果,假使。③有什么益处。④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每空0.5分)
10.用比喻论证的方式提出,以“鱼”和“熊掌”喻“生”和“义”,通过这一生活常理,生动形象地引出并说明舍生取义这一观点。(1分)好处: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易于被人接受。(1分)
11.说明人人皆有本心,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做出正确选择。但有人经不起__,见利忘义,丧失本心,只有敢于坚定正义的人才是贤者。激励众人,崇尚道义。(2分)
12.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却关乎生死,考验一个人的品质,面对侮辱性的施舍,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说明人们把义看得比生珍贵,论证义重于生。(2分)
13.文天祥,夏明翰,谭嗣同,朱自清等人的例子,言之合理即可。(2分)
阅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文,并回答题。(16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7、.本文的作者__ _,字叔庠,南朝梁__ 家。(2分)
18.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猛浪若奔( ) 鸢飞戾天( )
窥谷忘反( ) 负势竞上( )
1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0、第一段总说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21、.你喜欢富春江的水,还是喜欢富春江两岸的山?请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2分)
22、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7、.__吴均_,文学家。(2分)
18.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奔( 飞奔的骏马 ) 戾(至 )
反(通“返”,返回 ) 负(凭借 )
1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0、(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1、.(2分)
(1)喜欢富春江的水:水流清澈,千丈见底,游鱼细石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河段,水流又如疾箭,若奔马,势不可挡。
(2)喜欢山: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争相竞高,直入云天。
22、 (2分)抒发了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