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3题。(15分)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乙】鲁宗道为谕德①时,居近酒肆②,尝微行就饮肆中③,偶真宗亟④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⑤上⑥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⑦以实言对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言对。帝诘⑧之。宗道谢⑨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
①德:负责教育太子的官。②酒肆:酒馆。③微行就饮肆中:这里指鲁宗道乔装改扮前往酒馆饮酒。④亟:急迫地。⑤即:如果。⑥上:皇上,这里指宋真宗。⑦第:只。⑧诘:责问。⑨谢:道歉。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2分)
饮 酒 人 之 常 情 欺 君 臣 子 之 大 罪 也。
10、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B.①盖追先帝之殊遇 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①第以实言对之 ②闻之,欣然规往
D.①帝诘之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
(1)以光先帝遗德 光:
(2)尝微行就饮肆中 尝:
(3)使者及门 及: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 。
(2)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
翻译: 。
13、乙文表现了鲁宗道怎样的品质?(3分)
答: 。
9.(2分)【答案】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标对三处给2分;在“情”与“欺”之间标出给1分)
【解析】考点:文言文断句
思路:文言文首先要结合原文的语境,弄清基本意思(喝酒是人之常情,但是欺君确实做大臣的犯的大罪),再根据词语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主谓宾及其附属成分之间的关系,“饮酒”是“人之常情”的主语,“欺君”是“臣子之大罪”的主语,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划分句子的断句之处,同时注意一些句首、句尾(也)的虚词。
10.(3分)【答案】B
【解析】考点:虚词用法
思路:对“之”的几种常用用法必须掌握。A中都是“助词,的”;B中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它,指这件事”;C中都是“代词他(皇帝)或它(这件事)”;D中都是“代词他(鲁宗道、徐公)”
11.(3分)【答案】(1)发扬光大 (2)曾经 (3)到(至) (每小题1分)
【解析】考点:实词解释
思路:课内词语解释要准确无误;课外词语要结合语境和联想学过的课文是否出现过该词语(如“尝”与《伤仲永》中的“未尝识书具”是相同的,是“曾经”的意思;“及”与《孙权劝学》中的“及鲁肃过寻阳”是相同的,是“到(至)”的意思)。
12.(4分)
【答案】(1)这实在(的确、确实)是危急存亡的时候(时刻、时期、关头)啊。
(2)如果皇上责怪您来晚了,拿什么来回答?(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考点:句子翻译
思路:句子翻译最主要的方法是“留(保留法,人名、地名、官职等,以及与现代汉语相同的词语<如“来”>)、组(组词法,如“皇上、责怪、对答<回答>、换(根据语境替换法,如用“如果”替换“即”;用“您”替换“公”;用“晚”替换“迟”;用“什么”替换“何”;用“拿”替换“以”)”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译、漏译(“也”是语气词,相当于“啊”)情况,再有注意省略、特殊句式(“何以为对”是倒装句式,翻译时按照“以何为对”句序)。
13.(3分)【答案】忠实(意思对即可)
【解析】考点:人物分析
思路:人物分析要抓住人物的表现,同时注意文中概括性的词语(“帝以为忠实可大用”中的“忠实”)。
附课外文言文翻译:鲁宗道做人刚正,正直,嫉恶如仇很少容忍,遇到事情敢于直言,不拘谨。作教育太子的官时,家住得离酒店很近,有一次穿着便衣到酒店中,恰巧真宗急召(他)入宫,使者到了门,过了很久,鲁宗道才从酒店回来。使者先回宫了,约定说:“如果皇上怪罪你来晚了,用什么来回答?”鲁宗道说:“(你)只管说实话。”使者说:“你这样是会有罪的。”(鲁宗道)说:“喝酒,人之常情。欺骗君王是做臣子的大罪阿!”真宗果真问了,使者详细地把鲁宗道所说的告诉了皇上。皇帝问鲁宗道,他道歉说:“有老朋友从乡里来,我家贫穷得没有杯盘,所以到酒店去喝。”皇帝因为他忠诚诚实认为可以重用。
阅读古文,完成11-15题。(13分)
[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委而去之(放弃)B.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疆域)D.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12.下面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战必胜矣 必先苦其心志
13.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乙两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甲文以战争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乙文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B.甲乙两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给文章平添了气势。此外,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配合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C.甲文的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
D.甲乙两文都是短小的议论文。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5.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而当今世界局势也不够稳定。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而日本就钓鱼岛问题多次向中国挑起事端。请你结合甲、乙两文中的相关内容,联系实际来谈谈自己的感悟。(3分)
11.C 12.D 13.C
[7220b30f40f9cb77.jpg]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0-12。(15分)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①管仲、隰(xí)朋: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
10、解释选文中加点字的意思。(6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 ) (2)一食或尽粟一石 ( )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 (4)策之不以其道 ( )
(5)从于桓公而伐孤竹( ) (6)春往冬反 (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12、填空和简答。(5分)
(1)甲文表面谈马,实则议论人才,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2)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__________的来历,从老马的行为中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3分)
10、(1)两马并驾 有时 同“饲”,喂养 驱使
同“返”返回 跟随,跟从(各1分,合计6分)
11、(1)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各2分,合计4分,要将关键词解释出来)
12、(1)作为领导要善于发现人才,做到知人善任。(意对即可,2分)
(2)老马识途 (1分) 道理: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或者做事要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不了解的事应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答题要领: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意对即可,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3题(15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录毕,走送之( )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
③媵人持汤沃灌( ) ④左佩刀,右备容臭( )
10.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译: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
11.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3分)
① ② ③
12.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获得的启示。(4分)
答:
9——11题(略)
12.答:围绕勤学苦学,览群书,尊师好学,家贫嗜学,乐以忘优等,言之有理即可。符合文意,观点明确1分,联系实际且表述清楚3分
《出师表》与《隆中对》练习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礻韦、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礻韦、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②,不可屈致③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④亮,凡⑤三往,乃见。因屏人⑥曰:“汉室倾颓⑦,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⑧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⑨,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注解:①【器】重视。②【就见】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③【屈致】委屈(他),招(他上门)来。④【诣】去拜访。⑤【凡】总共。⑥【因屏人】就此叫旁边的人避开。⑦【倾颓】崩溃。⑧【信】现在写作“伸”。 ⑨【猖蹶】失败。
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
(1)躬耕于南阳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由是先主遂诣亮
(4)此人可就见 (5)将军宜枉驾顾之 (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翻译下列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将军宜枉驾顾之。
(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3.根据甲乙两选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对诸葛亮其人作出评价。
4.甲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5. 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是
6.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后边的问题。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对联中“两表”指的是 ,“一对”指的是 。
参考答案:
1. (1)躬:亲自,自身。(2)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3)由是:因此 诣:拜访。(4)就:接近。(5)顾:拜访(6)以:把
2.(1)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
(2)将军应该委屈自己亲自去拜访他。
(3)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地,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自己,不想在诸侯中扬名做官。
(4)(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认同他。
3.出身卑微,少有大志,知恩图报,鞠躬尽瘁。
4. 效忠刘氏父子的一片赤胆忠心。
5.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如将《出师表》写成《前出师表》也可。)
《鱼我所欲也》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①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呼尔而与之 (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所以动心忍性 (4)困于心,衡于虑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2)
4.选自《孟子》的两则文段,骈散结合,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甲文第一段告诉我们:对于人来说,生死固为重要,但 更重要。乙文第一段则讲明了 的道理。
5.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D
2.(1)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2)为了(3)用这些来……(4)阻塞,不顺畅
3.(1)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人的本性。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忧患使人们谋求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就会让人萎靡死亡(关键词:是、已、本心、然后、生、死)
4.人的尊严(骨气) 逆境造就人才
5.示例:不失“本心”应该做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 如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送东阳马生序》练习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媵人持汤沃灌 汤: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人恒过然后能改 以其境过清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时时而间进
C.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D.以衾拥覆 祭以尉首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阅读简答。
(1)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列举事实,证明了什么道理?
(2)乙文表现了宋濂的什么精神?
参考答案:
1、①热水 ②责任,使命 2、D
3、(1)、—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2)、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4、(1)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或“艰难环境出人才”或“成才须历经苦难磨练”)
(2)表现了宋濂勤奋好学和求学不怕艰辛的精神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乙)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②立于市,人莫③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④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⑤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⑥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燕策二》)
[注释]①比:接连。②三旦:三天。③莫:没有。④还:通假字,通“旋”,旋转,绕圈子。⑤朝:早晨,也指一天。⑥一旦:一天,这里指“一会儿”的意思。
1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
③策之不以其道( ) ④比三旦立于市( )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13、乙文中“一旦而马价十倍”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请引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14、甲乙两文所说明的道理有什么相通之处?(2分)
15、两小组同学围绕“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展开了辩论。你赞成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2分)
第一小组:没有伯乐,千里马是永远无法被世人认可的。韩愈在《马说》中曾明确指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第二小组:只要它本身是千里马,无论是否有伯乐,他在任何地方都会显示出卓越的才能。所以说,千里马本身是主要因素,伯乐是次要因素。
11、①等同(一样) ②怎么 ③驱使 ④在(4分)
12、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2分)
13、希望你绕着我的马看看,离开时再回头看看。(2分)
14、都说明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观点。也可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如仅答“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得1分。(2分。意对即可。)
15、略。言之成理即可。(2分)
文言文阅读(共11分)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9-12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9.下列语句中的“以”与“以中有足乐者”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衾拥覆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C.醒能述以文者 D.属予作文以记之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无从致书以观 (2)礼愈至 (3)俟其欣悦 (4)同舍生皆被绮绣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句子。(4分)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翻译:
(2)媵人持汤沃灌 翻译:
1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3分)
9. B(2分)
10.答案:(1)得到 (2)周到 (3)等待 (4)通“披”,穿
(共2分。每小题0.5分)
11.答案:(1)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洗手洗脚)
(共4分。每小题2分)
12.答案示例:①勤奋刻苦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求教 (共3分。)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2—15题(15分)
【甲文】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文】魏钟繇①,字元常。少随刘胜入抱犊山②,学书三年,遂与魏太祖、邯郸淳、韦诞③等议用笔。繇乃问蔡伯喈④笔法于韦诞,诞惜不与。乃自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之。由是繇笔更妙。繇精思学书,卧画被穿过表⑤,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书象之。繇善三色书⑥,最妙者八分⑦。
(选自羊欣《笔阵图》)
注释:①钟繇(yóu):三国魏大臣,书法家。书法与晋王羲之齐名,并称“钟王”。②刘胜:行书首创者。抱犊山:山名,在河南境内。③魏太祖:曹操。邯郸淳:魏文学家。韦诞:魏书法家。④蔡伯喈(jiē):东汉人,工书画。⑤被穿过表:被子被手画穿了。⑥三色书:楷书、行书、草书。⑦八分:汉字书体名。
1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礼愈至( ) (2)如厕终日忘归 ( )
(3)诞惜不与( ) (4)皆书象之 ( )
13.选出下列各项中“以”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太祖以五灵丹救之
A.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活板》B.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
C.能以径寸之木。 《核舟记》D.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14.翻译下列句子。(6分,每题2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之。
15.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宋濂和钟繇身上有何共同之处。(2分)
12.(1)至:周到 (2)如:到,去 ,往 (3) 与:给,给予 (4)书:写,书写(每空1分)
13.B(3分)
14.(1)曾经跑到一百多里外拿着经书向当地学术界的前辈求教。(注意句子翻译的顺序,以及“尝”“趋” “执”等词的翻译)
(2)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东坡。(注意“峨冠”和判断句式的翻译)
(3)等到韦诞死后,钟繇命人盗掘他的坟墓,终于得到了这部《蔡伯喈笔法》。(注意“及”和“令”的含义)(每题2分,共6分)
15.从宋濂“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和钟繇的“乃问蔡伯喈笔法于韦诞”可以看出两人都勤学好问。(2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