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共11分)
(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
,使内外异法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节选自《出师表》)
(二)魏郑公①谏止唐太宗封禅②,日:“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③。
(节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魏郑公:魏征。②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③夺:使之改变。不能夺,无言反驳。
1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以光先帝遗德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引喻失义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亲贤臣,远小人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4分)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7.语段(一)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3分)
18.同样是劝谏君主,诸葛亮和魏郑公的劝谏艺术有什么不同?(2分)
15.D(2分)
16.(1)这确实是万分危急、生死存亡的时刻:(译对大意,1分;“秋"译对1分。共2分)(2)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盛,就指日可待了。(译对大意,1分;“隆”译对1分。共2分)(共4分)
17.亲贤臣远小人(1分)因为只有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做到广开言路,才能赏罚分明。(2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18.诸葛亮:直言进谏。(1分)魏郑公:运用比喻委婉劝谏。(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兽有猱①,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②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③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刘元卿《猱》
【注释】①猱náo:古书上说的一种猴。②殊快:很舒服。③汰其余:要扔掉的余渣。汰,扔掉。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必先苦其心志 苦 ②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 迹
③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 辄 ④猱则已走避高木 则
11.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
12.甲文中的舜等人成就大业和乙文中的老虎被“啖”脑而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13.两文阐述同一道理所运用的写各不相同,试作简要说明。(2分)
10.答案:①使……痛苦;②就;③追寻踪迹;④却。
评分:每小题0.5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我偶尔得到一点食物,像生肉这类美食(或美食)不敢私自享用,把它献给您。
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甲文中的舜等人历经磨难而变得内心警觉、性格坚强、才能增强;乙文中的老虎沉湎于“瘙痒”及美言美食的享受。
评分:答对一项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示例:甲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或通过举例和道理论证),乙文运用借事寓理的写法(或通过讲述寓言故事的方法)。
评分:答对一项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也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3、下列句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1分)
例句:无从致书以观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计日以还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4、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2分)
②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2分)
25、本文第一段写“我”求学时___________的精神,第二段写求师时___________的态度。(2分)
26、有人认为成功来自勤奋学习,有人认为来自机遇,有人认为来自天生的聪明,谈谈你的看法。(3分)
22、①大②借 ③等待 ④周到
23、B
24、①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②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25、刻苦勤奋 谦恭诚恳。
26、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10—13题。(共13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②。既长,知其世家③,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④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颤(zhān)粥不充⑤,日昃(zè)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孤:幼年丧父谓之孤。②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③世家:身世。④南都:地名。⑤颤粥不充:颤,稠粥。充,充足。⑥日昃:太阳偏西。⑦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⑧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录毕,走送之( )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
③媵人持汤沃灌( ) ④或夜昏怠( )
11.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
②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译:
12. 选段(甲)中宋濂学习时遇到的困难有:
,选段(乙)范仲淹学习遇到的困难是: 。(3分)
13.读了这两篇文章,你得到哪些启示?(2分)
10. 跑 等待 热水 有时
11.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他)白天黑夜坚持刻苦读书,五年时间不曾脱衣睡觉。
12. 抄书以读、叩问之难、行路之苦、衣食粗劣生活俭朴。
13. 学习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主观的努力。与客观学习生活条件关系不大。学习要苦中作乐。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7-10题。(共13分)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①?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②,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选自《墨池记》)
【注释】①岂信然邪:难道是真的吗?②徜徉肆恣:纵情遨游。
7.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又患无硕师 ( ) ②尝趋百里外( )③礼愈至( ) ④晚乃善( )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②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9.【甲】文写的是作者求学路上 之难,【乙】文向我们叙述了 的故事,两篇文章告诉我们共同的道理是 (3分)
10.【甲】段文字在刻画“先达”时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2分)
7、(4分)①担心 ②奔向③周到④才(答对1个得1分)
8、(4分)①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②那么他所擅长的书法艺术,也应该是靠自己花费精力所取得,而不是天生的(每句翻译2分,分别扣住“俟”“欣悦”“则”“请”;“则”“能”“盖 ”“致”解释错1个扣1分,解释错2个不得分。)
9、(3分)叩问(求教、求师等) 王羲之临池学书 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学习(每空1分)
10、(2分)用先达的神态描写更能衬托出“我” 求教之难(或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7~11题。(共12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①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 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②学生,耽书③,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④。生徒悉集,莹夜读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复还,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以才名拜太学学士。(选自《北史》)
[注] ①范阳遒(qiú):范阳郡遒县 ②中书:即中书省,官署名。 ③耽书:酷爱读书。耽,迷恋、沉溺。 ④都讲:主讲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俟其欣悦( ) 同舍生皆被绮绣( )
腰白玉之环( ) 以才名拜太学学士( )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 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9.甲段中作者是从幼时抄书之艰、 、 、住读衣食之苦这四个方面讲述自己求学之难的。(2分)
10.甲段中作者将自己求学之难、用心之专与今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形成鲜明的对比,你能说说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吗?(2分)
11.宋濂求学与祖莹学书的“吃苦”精神各表现在哪里?(可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12分)7.等待;同“披”,穿;挂在腰间;凭借;(4分)
8.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众学生能够达到的,最终会大有作为的。(2分)
9.成年叩问之难、求师奔走之劳(2分)
10. 作者通过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用文中原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亦可,增强文章说服力。(2分)
11.宋濂的“吃苦”表现在:(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祖茔的“吃苦”表现在:(1) 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2) 莹夜读劳倦,不觉天晓。(3分)
文言文阅读(15分)
与朱元思书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天山共色 ⑵窥谷忘反
10.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译文:
11.理解填空。(2分,每空1分)
⑴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⑵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 的特点。
1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写水势的,《三峡》一句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13.本文和《三峡》都写到了猿,但写作目的不同。《与朱元思书》表现了 。《三峡》却 。(2分)
14.文中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文言文阅读
9、⑴一样 、同样。 ⑵通“返”,返回。
10、略
11、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⑵清(清澈)、急(湍急)
12、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3,山音之妙,突出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渲染了悲凉气氛,突出了环境的凄清或凄凉。
14、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意近即可)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lǐn)稍(shāo)之供(gòng),父母岁有裘(qiú)葛(gé)之遗(wèi),无冻馁(něi)之患矣;坐大厦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yè)余,撰(zhuàn)长书以为贽(zhì),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hé)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选自《宋学士文集》又名文宪集)
8.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最能表现作者幼时抄书艰苦的句子:
10.表明老师发怒,自己以谦和的态度虚心请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揭示精神追求战胜物质贫困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在文中写出了学习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余幼时即嗜学。
9、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10、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
1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2、目的是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完成11—14题。(共12分)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11.以下四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户B.故余虽愚 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 夫以孔子之圣,D.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或遇其叱咄 (2)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若既不出户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1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2分)
11. B 12. A有时 B地方区域等 C交往 D门
13.(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14.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不同之处:甲文①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②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①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3题。(15分)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乙】鲁宗道为谕德①时,居近酒肆②,尝微行就饮肆中③,偶真宗亟④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⑤上⑥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⑦以实言对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言对。帝诘⑧之。宗道谢⑨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
①德:负责教育太子的官。②酒肆:酒馆。③微行就饮肆中:这里指鲁宗道乔装改扮前往酒馆饮酒。④亟:急迫地。⑤即:如果。⑥上:皇上,这里指宋真宗。⑦第:只。⑧诘:责问。⑨谢:道歉。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2分)
饮 酒 人 之 常 情 欺 君 臣 子 之 大 罪 也。
10、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B.①盖追先帝之殊遇 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①第以实言对之 ②闻之,欣然规往
D.①帝诘之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
(1)以光先帝遗德 光:
(2)尝微行就饮肆中 尝:
(3)使者及门 及: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 。
(2)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
翻译: 。
13、乙文表现了鲁宗道怎样的品质?(3分)
答: 。
9.(2分)【答案】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标对三处给2分;在“情”与“欺”之间标出给1分)
【解析】考点:文言文断句
思路:文言文首先要结合原文的语境,弄清基本意思(喝酒是人之常情,但是欺君确实做大臣的犯的大罪),再根据词语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主谓宾及其附属成分之间的关系,“饮酒”是“人之常情”的主语,“欺君”是“臣子之大罪”的主语,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划分句子的断句之处,同时注意一些句首、句尾(也)的虚词。
10.(3分)【答案】B
【解析】考点:虚词用法
思路:对“之”的几种常用用法必须掌握。A中都是“助词,的”;B中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它,指这件事”;C中都是“代词他(皇帝)或它(这件事)”;D中都是“代词他(鲁宗道、徐公)”
11.(3分)【答案】(1)发扬光大 (2)曾经 (3)到(至) (每小题1分)
【解析】考点:实词解释
思路:课内词语解释要准确无误;课外词语要结合语境和联想学过的课文是否出现过该词语(如“尝”与《伤仲永》中的“未尝识书具”是相同的,是“曾经”的意思;“及”与《孙权劝学》中的“及鲁肃过寻阳”是相同的,是“到(至)”的意思)。
12.(4分)
【答案】(1)这实在(的确、确实)是危急存亡的时候(时刻、时期、关头)啊。
(2)如果皇上责怪您来晚了,拿什么来回答?(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考点:句子翻译
思路:句子翻译最主要的方法是“留(保留法,人名、地名、官职等,以及与现代汉语相同的词语<如“来”>)、组(组词法,如“皇上、责怪、对答<回答>、换(根据语境替换法,如用“如果”替换“即”;用“您”替换“公”;用“晚”替换“迟”;用“什么”替换“何”;用“拿”替换“以”)”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译、漏译(“也”是语气词,相当于“啊”)情况,再有注意省略、特殊句式(“何以为对”是倒装句式,翻译时按照“以何为对”句序)。
13.(3分)【答案】忠实(意思对即可)
【解析】考点:人物分析
思路:人物分析要抓住人物的表现,同时注意文中概括性的词语(“帝以为忠实可大用”中的“忠实”)。
附课外文言文翻译:鲁宗道做人刚正,正直,嫉恶如仇很少容忍,遇到事情敢于直言,不拘谨。作教育太子的官时,家住得离酒店很近,有一次穿着便衣到酒店中,恰巧真宗急召(他)入宫,使者到了门,过了很久,鲁宗道才从酒店回来。使者先回宫了,约定说:“如果皇上怪罪你来晚了,用什么来回答?”鲁宗道说:“(你)只管说实话。”使者说:“你这样是会有罪的。”(鲁宗道)说:“喝酒,人之常情。欺骗君王是做臣子的大罪阿!”真宗果真问了,使者详细地把鲁宗道所说的告诉了皇上。皇帝问鲁宗道,他道歉说:“有老朋友从乡里来,我家贫穷得没有杯盘,所以到酒店去喝。”皇帝因为他忠诚诚实认为可以重用。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