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15分)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_,六十而耳顺,_________________,不逾矩。” (《为政》)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⑦子夏曰:“博学而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孙权劝学

初,权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拜蒙母,结友而别。

15.把选文中第②则的内容填写完整。(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解释文中画线的字。(4分)

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择善者而从之 ②乐亦在中矣

③结友别 ④温故知新

A.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蒙辞以军中多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5分)

15.五十而知天命   七十而从心所欲

16. 堪:忍受    笃:坚守  忠诚   谓:告诉 对……说   遂:于是,就

17.C     18. (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19.示例:我的体验是,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对一般文章要广泛涉猎,才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对文化经典要边读边思,认真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精要。这样才能做到学有所获。(观点1分,理由1个1分)

文言文、诗歌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9-11题(14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吾日三吾身( ) (2)可为师矣( )

 (3)疏食饮水( ) (4)我如浮云(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1.请找出体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句子。(4分)

9、(4分)(1)省:自我检查、反省(2)凭借 (3)名作动,吃饭(4)对,对于

10、(6分)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

11、(4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完成23-27题(15分)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23.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 日光下 (2) 斗折行 (3) 其境过清 (4)不可久

(5)猛浪若 (6)负势竞 (7)蝉则千不穷 (8)窥谷忘

24.翻译(4分)(1)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________________ ____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________________ ____

25.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描写的角度分别是什么?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3分)

26.乙文中作者写到了泉水、好鸟、蝉、猿这四种事物,请分析这样写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27.两篇选文情景交融,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2分)

10.(2分)(1)因为。  (2)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各占1分)

11.(2分) 寂静空寥,没有一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气息。

12.(2分)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    [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

13.(4分) 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这属于以声衬静,作者通过泉响、鸟鸣、蝉转、猿叫,反衬了山幽静的特点。

(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思想感情。

阅读吴均《与朱元思书》,回答11—14题。(13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 )

(2)窥谷忘 ( )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3.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2分)

14.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小题。(10分)

11.(1)这里指飞奔的马   (2)同“返″,返回(2分)

12.①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②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4分)

13.写山的“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水的“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2分)

14.第一问: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第二问: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2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 )

(2)窥谷忘 ( )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3.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2分)

14.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2分)

11.(1)这里指飞奔的马   (2)同“返″,返回(2分)

12.①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②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4分)

13.写山的“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水的“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2分)

14.第一问: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第二问: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2分)

[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1)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2),犹当⑦博学审问(3),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4)可得十之五六。 ,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5),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注解】(1)孤陋:学问和见识浅薄。(2)资:资费、费用。(3)审问:详细考究。 审:详细。(4)庶(shu)几:差不多。(5)子羔、原宪: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2分)

慕圣贤之道( ) 其欣悦( ) 人之学( ) 须好学( )

18.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户 B. 俯身倾耳以请 夫以孔子之圣

C. 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D.故余虽愚 虽子羔、原宪之贤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20.甲乙两段文字谈的都是为学之道,所说的道理有何异同之处。请加以分析。(4分)

17更加;等到;做;还(2分)

18. D(2分)

19(1)我站在他旁边等待,带着怀疑询问道理,俯下身子贴着耳朵请教。(2)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求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2分)

20、(1)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2)不同之处:甲文①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②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①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4分)

译文: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能天天上进,就会天天后退。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费,还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探究,来探求学习里边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如果既不出门(拜师友),又不读书,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也终究不能帮助社会。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求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像孔子这样的圣贤,还须要好好学习,现在的人能不勉励自己(好好学习)吗?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17.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

(1)其境过清( ) (2)乃记之而( )

(3)窥谷忘( ) (4) 猛浪若( )

18.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9.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

20.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2 分)

17.(1)因为。  (2)离开。  (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2分)   

18.(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或:(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或:(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2) 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4分)  

19.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    [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    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4分) 

20.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意思对即可)(2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任末(人名)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书籍)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通“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王嘉《拾遗记》)

17.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

(1)其筋骨 (2)人恒

(3)依林木之下 (4)更以静衣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19.乙文表现了任末的什么精神?这与甲文中哪个观点相吻合?(4分)

20. 甲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2分)

17. (1) 使……劳累(2)犯过错(3)有时(4)交换(2分)

18.(1)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外来侵患的危险,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2)一个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有成就呢?(4分)

19. (4分)乙文表现了任末不怕吃苦,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高贵精神品质;( 2分)与甲文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观点相吻合。( 2分)

20. 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

吴国,成就大业。(2分)

译文: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是没有固定的老师,就背着书籍求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2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空乏其身: (2)又何焉:

(3)而后 (4)入见: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9.甲文第一段列举六位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2分)

20.两个文段都体现了一定的治国思想,请分别简要概括。(2分)

17.(1)使……经受贫困之苦   (2)参与(3)明白(4)于是就(2分)

18.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办理。

  ⑵这就是上天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强起来的途径。(4分)

19.艰苦环境能锤炼人才。(意对即可)(3分)

20.治国要有忧患意识,要取信于民。(意对即可)(3分)

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2分)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选自《出师表》)
【乙】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__。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17.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2分)

①以陛下( ) ②必能裨补阙漏( )

③严闻亮 ( ) ④亲必罚

1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段中两个画线句的意思。(4分)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3分)

(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1分)


19、【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用原文回答)(3分)

20、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文中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B.甲文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可断句为“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C. 乙文中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廖立、李严的反应从侧面体现诸葛亮一心为国的人格魅力。

D.甲文中诸葛亮是用讽谏的方式向陛下提出建议。          

17、①给予    ②缺点和疏漏      ③去世  ④即使(2分)               

18、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3分)

   诸葛亮做丞相,非常公平正直。(1分)

19、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3分)

20、C(3分)

A希望后主赏罚分明、推荐了忠诚的文官。B“作奸犯科”中不需要停顿。D是直谏。

(译文: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大臣说:“三国时期,诸葛亮为蜀汉的丞相,治国也是坦荡无私,公正无偏。他曾经上表皇帝,把廖立、李严两位大臣贬到南中做普通老百姓。廖立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哭着说道‘我要一辈子呆在南中边地了。’李严听到诸葛亮死的消息,居然发病死了。因此史官陈寿说,‘诸葛亮治理国家,诚心而公正,对国家忠心有益于时局的,就是仇人也奖赏,对触犯国法,不好好工作的,就是亲人也要处罚’。爱卿,你们怎么可以不钦慕并赶上他呢?)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