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 (乙)两则短文,完成17-20题。 (共12分)
(甲)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诸葛亮《出师表》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①行:操行。②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③淡泊:清静寡欲,没有奢望。④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诸葛亮《诫子书》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B.遂许先帝以驱驰
C.夙夜忧叹D.临表涕零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9.甲文第一段自叙经历有什么目的? (2分)
20.甲文第②段“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具体指什么?诸葛亮
在乙文里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4分)
17.(2分)C
18.(4分)(1)我在战事失败(或兵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受到委任(或奉命出使东吴)。或: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2分)(2)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2分)
19. (2分)扣住“表达对先帝的感激之情,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答即可。
20. (4分)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没有“庶竭驽钝”也给分)(2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道理。(2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4分)
①弗之怠 ②门人弟子填其室
③援疑质理 ④卒获有所闻
1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13.本文中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3分)
14.文章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求学的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4分)
11.①放松;②填塞,充满;③询问;④终于; 12.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13. 幼年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 14. 围绕逆境成才、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正确的苦乐观等来回答即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另有作“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饿 其 体肤 空 乏 其 身 行 拂 乱 其 所 为 所 以动 心 忍 性 曾 益 其 所 不 能。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委而去之(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3)人恒过然后能改( )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用原文的句子回答问题。(4分)·
(1)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
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3分)
7.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8.(1)离开 (2)靠、凭 (3)常常犯错误 (4)衡,通“横”梗塞,不顺
9.(1)所以君子(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2)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意思对即可)
10.(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11.这些人都出身卑微,但他们历经了磨难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陋 室 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惟吾德馨 ( )
(2)谈笑有鸿儒 ( )
(3)可以调素琴 ( )
(4)无丝竹之乱耳 (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2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
(2)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14.选文中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5.请概括选文的主旨(用原文的语句回答)。(3分)
答:
12.答案:(1)只 (2)大 (3)调弄,这里指弹(琴) (4)使……乱,扰乱
13.答案:(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14.【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举了“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为举例论证,作用是“自况”。
答案:举例论证,作者以古仁人自况,表现自己的品德高尚。
15.【解析】本题考查对主旨句的把握能力。找到“陋室”和“品德”结合的议论性语句即可。
答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阅读下文,完成11~17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②。”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给加粗字注音。(2分)
愠 ( ) 三省吾身( ) 是知也( ) 恕( )
12.将文中①~④缺处填上语句。(4分)
13.填空(2分)
(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言行的一本书。
(2)孔子名丘,字仲尼,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家。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2分)
A.不亦说乎:B.吾日三省吾身:
C.温故而知新:D.学而不思则罔:
15.为下面文句的翻译选择正确的项。(2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A.三个人一同走路,一定有我的老师。
B.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作我的老师。
C.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D.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须有我的老师。
16.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见贤思齐焉。
(2)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课文里有些语汇已经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如下面两个请你解释一下它的含义。(4分)
(1)温故而知新:
(2)任重而道远:
11.yùn xǐnɡ zhì shù
12.①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思而不学则贻 ③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④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3.①孔子及其弟子 ②春秋 思想 教育
14.A.愉快 B.反省、检查 C.学过的D.迷惑
15.C16.(1)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2)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17.(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2)任务繁重,途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9.选文出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人名)。(2分)
10.翻译文中画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迄无佳文”,原因是读书不深入。
B.写孔子、苏轼读书的事例,表明圣贤要有所成就也必须勤奋苦读。
C.作者反对“过目成诵”和“无所不诵”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D.作者认为《史记》中最值得“反复诵观”的只有《项羽本纪》
课内文言文
9、板桥家书、郑燮(郑板桥)
10、读书把看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实)是最中用的。
11、D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7.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 )( )
|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其真不知马也
|
|
|
执策而临之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食之不能尽其材
18.文言文阅读重在积累。请依据下面卡片中的提示,将“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填写完整。(6分)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编号: 068 | |||
字词 | 意思 | 例句 | 译句 |
骈死 | 并列而死 | 骈死于槽枥之间 |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
安 |
| ||
道 |
19.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20.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2分)
21.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强调伯乐的重要性。
C.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17.A D 18.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编号: 068 | |||
字词 | 意思 | 例句 | 译句 |
骈死 | 并列而死 | 骈死于槽 枥之间 | (和普通的马)一 同死在马厩里 |
安 | 怎么,哪里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
道 | 方法 | 策之不以其道 |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 |
19. 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呜之通其意
20.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21.、.A
阅读《<论语>十二章》,然后完成下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4、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学而时习之B.、温故而知新C.、择其善者而从之D.、学而不思则罔
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下列对文中谈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①④D.、①③/②④
7、把文言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 、D
5.D
6.C
7(1)略 (2)略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⑴一日暴之__________ ⑵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4分)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1.现在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成语是从上文划线句子中提炼出来的,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 。(1分)
⑴晒 ⑵技艺,技能10.一个人虽然在听,但一心只想着有天鹅将要来了,想着拿过弓箭射天鹅,即使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也比不上他。 11.一暴十寒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共14分)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1. 注音:(2分)
惴( ) 庋( )
2. 解释加点的词语: (2分)
① 强假:
② 姑俟
3. 解释句中加点的“然”字。(2分)
①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
②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
4. 翻译下列短语及句子。(4分)
①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② 书非借不能读也。
5. 课文为了论证“__________”这一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是(1)_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分)
1. zhuì guǐ
2. ①借; ② 等待
3. ①然而; ②这样。
4. ①七略四库是皇帝的书;②书如果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读
5. )“书非借不能读”①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②藏书者和借书者不同心理的对比;③作者过去和现在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