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1、解释加点字词。(4分)

(1)有嘉肴 (2)不知其

(3)然后能自强 (4)教学相

12、句子翻译(3分)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1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处朗读节奏(1分)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4、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11、(1)即使 (2)好、妙 (3)自我勉励  (4)增长 (解释对一词给1分,共4分)

12、略(翻译对一句给1分,共3分)

1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三处划对两处即可给1分)

14、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大意对即可,2分)

阅读(14分)《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14-16题。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4.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4分)

① 故不为苟得也 苟:

② 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

15.下列句中加点“之”与“得之则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B.、吾欲之南海,何如

C.、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① 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 此之谓失其本心。

17.上文划横线的句子所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说其有什么作用?(3分)

18.上文“行道之人”和“乞人”的做法你是否赞同?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14苟 :苟且,这里只为了省而不择手段得:加:增加,指带来好处

同“德”感激 已 :停止15A  16、略17对比论证。强调了人不能失其“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18              

文言文阅读,完成16-20题(16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②。既长,知其世家③,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④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颤(zhān)粥不充⑤,日昃(zè)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孤:幼年丧父谓之孤。②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③世家:身世。④南都:地名。⑤颤粥不充:颤,稠粥。充,充足。⑥日昃:太阳偏西。⑦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

16、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同舍生皆绮绣 (2)媵人持沃灌 (3)感泣

17、句中画线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足肤皲裂不知 /范仲淹二岁孤B.、当余从师也 / 去南都

C.、余则缊袍敝衣处间 / 真不知马也D.、衾拥覆 / 辄水沃面

18、翻译句子(4分)

(1)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2)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19、两段文字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读,从选文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宋濂是 欧阳修是

20、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当你看了上述俩个名人读书的文章之后,对读书之苦又有了怎么样的认识?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3分)

[47752d5a78be3f22.jpg]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一13题。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秭、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乙】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③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__。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10.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陟罚臧否 臧否:

(2)仇必赏 虽:

1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宫中府中,俱一体 国险而民附,贤能之用 (《隆中对》)

B.卿等岂可不企慕及 辍耕垄上(《陈涉世家》)

C.昭陛下平明之理 寡人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尝表废廖立、李严南中 三顾臣草庐之中 (《出师表》)

1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

13.【乙】文的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

10.(1)善恶  (2)即使(2分)

11.D(A一为表判断,可译为“是”,一表被动;B一为代词,一为动词;C一为表承接连词,译为“用来”,一为介词“用”,D均为介词,到) (2分)

12.(1)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陛下(使用)

(2)诸葛亮做丞相,非常公平正直。(每句2分,共4分)

13.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2分)

附课外文言文翻译

贞观二年,太宗对房玄龄说:“汉魏以来,诸葛亮做丞相,非常公平正直,曾经上表建议把廖立和李严贬到南中。廖立听说诸葛亮去世,哭着说:‘我们大概要__了吧!’李严听说诸葛亮死了,也发病而死。所以陈寿说‘诸葛亮为政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尽忠对时局有利的人,即使是仇家他也赏赐;犯法做事懈怠的人,即使是亲人他也惩罚。你们怎么能不羡慕他想做到他那样呢!”

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谓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也 秋: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 遗:

1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3.古之贤圣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2分)

14.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作为当代中学生,你从诸葛亮身上得到哪些启示。(2分)

11.①秋:时,时候。②遗:给予,赠送,读wèi。(2分)

12.(1)(陛下)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了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2分)

(2)(2分)宫廷和相府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提升、惩罚、表扬、批评,标准不应该有差别。

13.(2分)作者提出的建议共三条: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1分)作者反复陈述的是:亲贤远佞。(1分)

14.(2分)参考答案:作为当代中学生,要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像诸葛亮一样,用毕生的心血履行着自己的神圣的职责,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做好分内的事。要依法治国,遵守规章制度。(答出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课内和课外文言文,完成第 7-13题。(14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7.《出师表》是_________率师伐魏,在出师钱写给后主________的。(2 分)

8.请分别写出“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一词的古今意思。(2分)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10.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深入不毛——吹毛求疵

B.、庶竭驽钝——殚精竭虑

C.、三顾茅庐——顾此失彼

D.、猥自枉屈——猥琐不堪

11.选段中表明出师条件已具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7.诸葛亮(孔明);刘禅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出师表》涉及到的两个主要人物,要熟悉《出师表》的写作背景。

8.地位低下(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品德)卑劣无耻(恶劣、不道德)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我们复习的重点:古今异义。

9.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亲自耕种田地。解析:句子翻译,要牢固掌握。

翻译时每个字都落实到位,直译过来。

10.B 解析:A 中深入不毛指一种地方,吹毛求疵指皮毛;B 中竭都是指竭尽的意思;C 中三顾茅庐指拜访,顾此失彼指顾得上;D中猥自枉屈指辱,这里有降低身份意思;猥琐不堪指鄙陋卑下,不大方。

1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解析:注意题目要求是选段中的句子。

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释词:

⑴选贤与能,讲信修( ) ⑵不独其子( )

⑶矜、、孤、独( ) ⑷盗窃乱而不作( )

2.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

大道: 大同:

3.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

4.概括大同社会的特征,?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这个问题?

5.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1.⑴和睦、和谐 ⑵把……当作子女 ⑶幼而无父的人 ⑷害人 2.“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同”指理想社会。 3.略 4.政治民主、生活幸福、财产公有和以劳动为荣 以下句子说明了大同社会的特征: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5.会实现的。当今社会不是大同社会,因为当今的人还有很重的自私之心,有相当一部分官员还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与人之间的信认感不强,整个社会有着巨大的贫富悬殊,很不和谐。

整体感知

(1)说说你对“大道”和 “大同”的理解。

 

(2)大道有哪些特征?大同社会有哪些特征?

(3)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5)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几个名人的事例。

(1)“大道”是指政治上最高理想。“大同”即大同社会,就是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社会。(2)大道的特征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同社会的特征是人人平等,人民安居乐业,无自私之心,以劳动为荣。(3)第一方面,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第二方面,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第三方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4)略 (5)略

阅读选文,完成10-14题。(18分)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①不能冶士②,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选自《孟子》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此诚危急存亡之也。 秋:______________

(2)事无大小,悉以之。 咨:______________

(3)将军向宠,性行均。 淑:______________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先帝创业未半中道崩殂 宜付有司论刑赏

A.、B.、

朝而往,暮如土石何

试用昔日 宫中府中, 俱一体

C.、D.、

公与之乘,战长勺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3.对【乙】文中画线句“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意思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等到他反应过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已经因冻饿而死。

B.等到他反应过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受冻挨饿。

C.等到他返回的时候,他的妻子已经因冻饿而死。

D.等到他返回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受冻挨饿。

14.诸葛亮和孟子都对君王有所期望。结合选文,回答问题。(5分)

(1)诸葛亮希望后主能够继承先帝遗志,为此,他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提出了哪三条建议?

(2)孟子对齐宣王有怎样的期望?

10.【答案】(1)时  (2)询问  (3)善

【解析】

试题分析:“此诚危急存亡之也”中“秋”是时的意思,“事无大小,悉以之”中“咨”是询问的意思,“将军向宠,性行均”中“淑”是善的意思。此题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因此,考生在备考前也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c21efd213b08d35b.jpg]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6fc6c7f541d9c705.jpg]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74c963836819d6d1.jpg]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03b7b9129c55c4c3.jpg]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得之则生 .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3)是亦不可以已乎 .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8.选文运用了 和 的论证方法,阐明了要坚守“本心”的观点。(2分)

6.(3分)(1)就 (2)通“德”,感激 (3)停止,放弃

7.(2分)(有的人)见了高位厚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这样,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一句1分) 8.(2分)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