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身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核舟记》)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2分)

(1)右臂支船 (2)佛印绝弥勒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9.(1)请找出第②段的中心句。(2分)

(2)“明有奇巧人”,请根据两段文字,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他的奇巧表现在哪里?(2分)

7.(1)同“屈”,弯曲   (2)像

8.(1)全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2)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9.(1)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2)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

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1—15题。(15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1.本文作者是 ,文章出处是《 · 》。 (3 分)

12.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项为之 (2)鹤云端

(3)数十 (4) 喷以烟

13.请你翻译下面语句。(4分)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译文: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文:

14、请你写出本文中的两个成语。(2分)

①. ②.

15.仔细阅读全文,简要说说“我”能得到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我”从小就有如此情致,以致后来成为文学家,请简要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4分)

11.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  

12.(1)  通“僵”,僵硬(2) 鸟鸣

(3) 用鞭子打(4)  慢慢地

13.(1)译文: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

(2)译文:舌头一吐,两只虫子都被吞到进(蛤蟆肚子里)。或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www.xkb1.com

14、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等)。

15.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要热爱生活;要学会观察和想象;还要有爱心。

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6—9题(15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__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有亭翼然于泉上 ②醉翁之不在酒

③心窃之 ④学者能八面玲珑

7.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林壑尤/美 B.作亭/者谁 C.饮少辄/醉 D.昨/游江上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__久之。

9.读懂山水(5分)

(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2分)

(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3分)

6.(4分)要求与评分:解释准确,每个1分。

①临:靠近(高踞)。    ②意:情趣(乐趣)。

③乐: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感到快乐)。    ④诚:确实(果真;实在)。

7.  D (2分)

8.(4分)要求与评分:翻译准确,表达通顺。每句2分。

①句: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句: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9.读懂山水(5分)

(1)(2分)要求与评分:依照题意,用原文填空。若画面或语句不完整,酌情扣分。

示例: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2)(3分)要求与评分:联系文段内容,言之成理。甲段,1分;乙段2分;若表达不好,酌情扣分。

示例: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小题。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3分)

临溪而 渔: (1分)

颓然其间者 乎: (1分)

游人而禽鸟乐也 去: (1分)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的意思。(3分)

①野芳发而幽香。(1分)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分)

13.选文第①段描写山间的美景,先写 变化之美,再写 变化之美,给人以不同的美感。(2分,每1空1分)

14.文章以“乐”贯穿全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这些“乐”反映出什么?请简要分析。(2分)

11.(3分)渔:捕鱼。(1分)    乎:同“于”,在。(1分)  去:离开。(1分)

12.(3分)

①(1分)答案:野花开放,散发出阵阵清幽的香气。

②(2分)答案:人们只知道随太守游玩快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每1句1分)

13.  朝 暮     四 季  (2分,每1空1分)

14.(2分)答案:从诗中描写的“山水之乐、禽鸟之乐”反映出醉翁亭的环境优美,生态保护好;从“宴酣之乐”反映出太守与下属关系亲切自然、随和、善与人相处;从“游人之乐”反映出滁州人生活和平安宁;从“太守之乐”反映出作者治理滁州的功绩、与民同乐的思想和热爱祖国山水之情。(答出2点即可,每1点1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好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1)夫而攻之 环: (2)革非不坚利也 兵:

(3)而去之 委: (4)寡助之 至: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 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以天下之所顺D.寡助之至 天下顺之

1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20.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2分)

17.(1)包围(2)武器(3)放弃(4)极点

18.C

19.译文:用天下百姓都归顺于你的这一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说实施仁政的国君不打战则已,如果打战,就一定能取胜。

20.①人和。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阅读文言文《小石潭记》选段,回答第11—14题。(共10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1.与“伐竹取道”中“道”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尊师重道B. 得道多助

C.咨诹善道D. 道听途说

12.解释文段中加红的词语。(2分)

佁然:

悄怆: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4.

(1)“伐竹取道”跟上下文中的哪些文字相呼应?(2分)

答:

(2)作者主要是站在潭的哪一边来观赏景物的?依据是什么?(2分)

答:

11.

答案:D

评分:选对给2分。

12.

答案:(1)静止的样子  (2)忧伤

评分:每解对一个词语给1分。

13.

答案:

(1)隔着大片竹林就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玉佩、玉环撞击发出的清脆声音,心里非常喜悦。

(2)往潭的西南方向看去,(岸势)像北斗那样曲折,像蛇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评分:每句1分,有错译酌减。

14.

(1)

答案:“隔篁竹”、“四面竹树环合”。

评分:答对一处给1分。

(2)

答案:主要在东岸  依据:“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评分:每问1分,后一问,“依据”每答对一个给0.5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备题。14分

【甲】曾子曰:“吾日三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乙】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数十,驱之别院。

7.找出甲段中的两个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2分


8.解释甲、乙段中加点的字。3分

省( ) 故( ) 诲( )来源:学,科,网]

信( ) 盖( ) 鞭( )

9.翻译下列句子。5分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1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11.乙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哪一句? 2分



7.(2分)女-“汝”,你;知-“ 智”, 智慧。

8.(3分)省(反省)、故(旧知识)、诲( 教诲,教给)、信(真诚,诚实)、盖(原来是)、鞭( 鞭打)。

9.(5分,其中①②各2分)

①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②温习旧知识从中懂得新的道理,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③它的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吞下了。

10.(2分)人要不畏艰险环境,在困境中要能坚强不屈

11.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20—22题。(8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无与为乐者 ⑵ 强饮三大白而别 ⑶ 相与步中庭

21.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2.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3分)

选 文

时 间

甲 文

月景

闲情

乙 文

更定

20.⑴考虑、想到   ⑵我  ⑶在

21.⑴空明清丽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⑵冰花弥漫   水天一色

22.夜(晚上、夜晚)  雪景  痴情

阅读两段选文,回答7-11题。(15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A.之思;椅桐桧柏,有B.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 (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注释: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biàn):汴水。 ②余浸:支流。 ③岩阜:假山。 ④芡(qiàn):水生植物。 ⑤富:丰饶的物产。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醉翁之不在酒 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佳木而繁阴 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竹森然以高 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陂池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将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深可以隐,其富⑤可以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细读甲文第二段文字,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醉翁亭春秋二季景色的特点。(2分)

春季:_______________ 秋季: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你的理解,将“江湖”和“山林”两个词语恰当填在乙文中的A.、B.处。(2分)

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11.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抒发的感情大致相同,请作简要分析。(3分)



7.(1)情趣  (2)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3)长  (4)把  

(4分。解释对一个词语得1分。)

8.(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4分。每句2分,第二句的翻译意思对即可。)

9.春季:生机勃勃或姹紫嫣红   秋季:秋高气爽或秋水怡人 (2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0.A 江湖  B 山林 (2分)

11.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3分。意近即可。)

愚公移山(节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⑴固不可( ) ⑵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⑶何而不平( ) ⑷河曲智叟以应( )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甚矣,汝之不惠!

20.与 “以残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不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诚宜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C.皆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固国不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1.从文中画线句子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3分)



18.⑴通,变通 ⑵穷尽 ⑶愁 ⑷通“无” 评分标准:每处1分,第⑷题直接写“无”,也不扣分,共4分。

19.你太不聪明了! 评分标准:整体意思答对,关键词“惠”、“甚”翻译正确,得3分;“惠”、“甚”翻译错误,每词扣0.5分。共3分

20. D  评分标准:共3分。

21.不愚。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评分标准:表明态度,得1分;不怕艰难、坚持不懈,得1分(只写到了‘坚持不懈”也给1分);具有长远的目光或“发展的目光”, 得1分。意近即可。共3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